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贫家子的科举日常 > 第80章 家事

第80章 家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家里的账目先时是杜蘅之管的,后来过年后,因他二姐杜萱跟着他认了不少常见字,算账是没问题的,他便将账都交给了他娘张氏以及杜萱共同管理。

    他若将账只交给他姐管,他爹娘不会放心。

    如今他家存银大概能有近五十两吧,大头是罐头赚来的钱,其次是脆柿和山楂糕,再有零碎就是衣架以及衣柜的收入。

    衣架利润薄,后头也有人模仿他们做,挣得钱不是很多;而家具又是大件,买的人不会多,只成婚嫁娶时才可能卖出有点钱的人家那么一两套。

    所以,那些家具一两个月能出一套就算不错了。

    就沙发销量好些,他三贵叔还因此得了东家青眼,如今已经从小管事又升任了县城木匠行的掌柜。

    这五十两并不包括他手里留存的二十五两,这是他想积攒在县城买房的钱。

    就算最近家里往山地买果树苗去种花费了一些,那他家有妥妥的五十两存银是肯定的。毕竟,临走时,他给了张氏十两银让其买果树种苗。

    他家的银钱都是儿子帮着赚来的,他不问儿子商量买田的事,如何心里过意的去?杜志才看儿子是笑着问话,便心道他家买田的事有门。很快,他便回复了儿子的话。

    卖地那人是家里独子,到他这一代,仍然就只一个儿子,如今他父母都去了,他舅兄是个走街串巷的村厨做饭的,家里就在县城附近的村里。

    最近他舅兄在县城县学附近包了个饭铺子,想要拉着他一起干,他和妻子商量一番,便起意卖了家业投奔舅兄。

    他舅兄还为此给他在县城附近村子寻了地和宅子,想他住得近些,也好亲戚间有个照应。

    他如今着急卖房卖田,就是为了去买他舅兄给他寻好的宅子和地。

    他那四分左右在村前的宅子,如今已经被杜蘅之三叔一两半银买走了。

    “你三叔有两个儿子呢!他若这时不下手买了这宅子,以后可不好分家业给儿子。”

    杜蘅之笑着反问他爹:“爹不也有两个儿子?”

    这他早就想好了,杜志才呵呵笑着:“你爹没什么本事,咱们家业都是你赚来的,以后家里的大头都是你的,就连如今咱家住的那十来间的新宅子。六蛋的家业,我就把你爷给我的,还有我自己赚来的给他就是了。”

    杜蘅之无奈笑着,同时从卖地这人身上得了思路,地可以买,但以后会倒卖的。

    “爹如今还好好的,却身后事都想好了,你可真是让我不知该怎么说你好了。”

    “我知你是个不争抢的,不过该你的那必然都是你的,爹不能不公道。说来,爹如此,却是对你仍有亏欠的,毕竟这许多家业都因你而来,爹不能给你什么。”

    杜蘅之摇头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倘若他能挣得功名就会得的更多,比如中举千亩地的挂靠就能让他吃穿不愁。

    挂靠就是部分地主农民将自己的地转给举人名下,每年不给朝廷交田赋,而转给举人交比田赋少的挂靠费。

    这样其实属于逃税。

    交给国家的钱有地之人逃避了一部分,其他则转交给了举人嘛。

    富举人就是富在这里,因为他们可被人挂靠田亩。

    按江南最好的田来计算,亩产四百斤,田赋按每亩亩产5收,将本来应交的田赋挂靠一千亩地五五分成给举人挂靠费,你就算算有多少粮食吧。

    再按粮食市价一斤十文算,你就知道范进中举为何会疯了。鲤鱼跃龙门,实现了阶级跨越,以后衣食无忧了嘛!

    一般挂靠举人的都是他家宗亲族人乃至当地地主,所以古代会有举一族之力供养有潜力读书人的情况。

    到那时,这些财产对他来说又算得什么?

    若挣不得功名,他爹不如今也说了,不会亏待他,那他又怕得什么?

    没他爹他们为他支应,他哪里能赚来钱还能安心在此读书呢?

    所以,他爹方才说的,不管是对他弟,还是对他家里其他人,都是不公平的。

    不过,他爹如今还好好的健在,一时谈论这个话题且不必。

    “一亩中田大概六到八两银吧?咱家的银钱买这些地是尽够了的,那爹就去买吧。我同意买。咱家毕竟是农家,不多买些地总是没多少安全感的。”

    他家今年没再赁赵地主家的地,名下只有四亩田地,其中有三亩中田,一亩下田,亩产一二百斤的都有,打的粮食每年到底还是不够吃的。

    粮食这种关乎自身性命的东西,在这个看天吃饭的时代,谁有都不如自己有,他家是该再多买点地的。

    钱放在那里又不能生崽,以一般规律来看,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土地和宅子以后会越来越贵。

    而以他打听的县城宅子价钱,他家如今又买不起,还不如拿钱先买了田地种粮到时想置换再卖了置换就是了。

    他以后会在县城参加县试,他爹还因为寄卖货品经常往返镇上,到底都不方便。他先前起意往县城买个宅子或先租个铺子,以后他家的货品且不必那么麻烦寄卖了。

    镇上离县城虽几天路程,但相对府城,县城离那里其实并不很远,他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在县城置业比在镇上划算。

    所以,他才又绞尽脑汁又想了两个方子如今拿出来给他爹,这也多亏了马氏给他留饭的提醒了,以后他可要好好感谢人家。

    杜志才连连点头:“你爷也是这么说的,我得了信便忙过来这里和你商量,你爷的意思是还将地落在你名下。”

    杜蘅之无所谓道:“就落爹名下吧,我在私塾里不方便外出去县衙办理买卖土地的手续。”

    “这哪成?那都是你赚来的银钱!”

    “爹要这么说,我名下的山地都是你如今带着家里其他人在照管着,是不是我还得付你们许多工钱呢?”

    杜志才摇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那倒不用。”

    杜蘅之随后便道:“这不就是了!何必分那么清呢?爹如今且不必这会子就和我计较什么田产和宅子的事。”

    杜志才还待说什么,杜蘅之笑着抬手阻止了他。

    “爹,你若相信儿子,就不必这时候做什么事都那么瞻前顾后,你且听我的就是了。我就算以后赚不来多少家业,但你不还是我爹吗?我还能不信我爹会不公平的分我财产?”

    儿子都这么说了,杜志才还能说什么,最终他想了一时,又经儿子劝解一时,到底不知该如何反驳儿子,便迟疑应了。

    父子两个说好了买地的事,杜蘅之又给他爹说了一下他往隆盛捎的口信,说是让他堂哥别着急,他先生这里有四书集注,他抄写后,一休沐就给他堂哥捎回去看。

    他往他先生那里抄一份书,回了宿舍复习后会再默一份加强记忆。当然,没学过的,还是先抄为主,毕竟他堂哥急用这书。

    如此,他手里会准备两份的抄书,这样便可以分给他堂哥一份了。

    如此,即抄了书,又复习了所学还练了字,挺好的。

    父子两个商量好了买地的事情,杜志才便又匆忙回去了。

    自此,杜蘅之在郑秀才的私塾里安稳呆了下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