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贫家子的科举日常 > 第71章 买不起

第71章 买不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郝父吃了没功名的苦,他因为没功名带着手下兄弟为人护镖,没少受人气,尤其是那些官宦家眷总给他气受。

    可受了气他却发作不得,谁让他想挣人钱身份又没人高呢?

    有了儿子后,他自然不想儿子以后继承了家业再这样了。

    于是他就想儿子能有个秀才身份,以后可以见官不跪,那些官宦家眷看到他儿子是个有功名的,也多少会客气些。

    考个秀才,只是举业第一步,这要求说来并不很高。就这,郑秀才看郝铄如今都不愿去做,那就更不要说做到了。

    不管能不能做到,起码得去做吧?可据他所看,郝铄向来都没读书的心思的,也不知郝铄这孩子究竟想要干什么,如何就不能体谅他父亲的苦心呢?

    还有,郝铄挺谦虚的一孩子,但他问人的问题却是千奇百怪,令人匪夷所思,常常令人难以理解他是如何想到那里去的?

    不耻下问,这的确是个优点。但旁人给他讲了多遍,他还是不明白,也劝不通他,那就是他自己不开窍了。

    待得郑秀才给杜蘅之讲了一段大学的文章,还要继续讲时,却到了杜蘅之和堂哥约定的时间。

    看着沉迷书里忘了约定时间的杜蘅之,郑秀才不免开口提醒他可以先下学了,只是以后记得要提前预习功课。

    杜蘅之确实是忘了约定时间,主要是郑秀才讲书能旁征博引,让他许多不明白的地方瞬间就明晰了。

    大学本身是从礼记中一篇节选而出,并那里头的许多道理也涉及到五经之论,若是这些都不懂,便很难深刻理解它,从而再讲解给旁人听。

    郑秀才讲的能让杜蘅之知其然,很快便能知其所以然,故而这也便能立时就让他耐着性子听下去。

    道理和知识不是谁天生就会的,杜苒之经验不足,知识干货也不如郑秀才丰富,讲的不如郑秀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没什么,休沐时候杜蘅之决定写信捎回去,然后尽力都将这些知识回馈给他堂哥。捎信有专门往来县城跑腿的,从牙行或者货栈酒楼都可找到,杜蘅之花上十来文钱就可捎信回去。

    他学了再写读书笔记然后再捎给堂哥,其实也是一个复习的过程。

    先生嘱咐他预习功课,他忙连连答应,又问了先生预习的大致范围,知道先生是要让他通篇大学都熟读,他答应后,便收拾了书本出了教室去找自家堂哥了。

    他离开时,其他人倒还好,都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就只郝铄看向他,对他露出极其羡慕的眼神,且还当场被郑秀才逮到了。

    杜蘅之出教室时,听到郑秀才责骂郝铄是孺子不可教的憨货。

    郝铄就像现代那些天天不想上学的孩子,总羡慕放学早的人。

    童靴被老师责骂,杜蘅之感到好笑,他嘴角上挑的走出了郑宅。

    “大哥,等久了吧?”

    “还好,我和二叔也是才来了这里。”

    杜蘅之出去时候,杜苒之正坐在郑宅外头的门墩上翻看着手里的文章,而他爹则坐在另外一处门墩上闲看四处。

    他家的驴带驴车,则被拴在这处巷口的拴马桩上。

    郑宅位于繁华主街的横向巷子正中,因临近县衙后方的几处街道,平日里会偶有车马经过,故而巷道并不窄,可以通过牛马驴车等。

    这并不像他们县城或者镇上的其他许多街巷,那些地方的巷道大多都极窄,只容两三人通过,坐车出行并不方便。

    这里,也算闹中取静的好地方了,县城最好的宅子都位于这附近。

    “那便好。”没让堂哥和他爹久等,杜蘅之松了口气,接着他又问:“书铺里可有我说的那几本书?有一两本也是好的。若没有,我们再去转转。”

    县城书铺有七八家之多,分布四处,尤其是县学附近书铺颇多,想来他爹和堂哥一时间也难以转完所有书铺。

    杜苒之愁眉不展:“有倒是有,我找到本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还有《五经正义》,至于其他《十三经注疏》却没有。我还问过了我家先生,他说倘若县学附近的书铺都没有十三经这本书,那别的书铺应是也不会有了。”

    听说找到了两本,还有一本目前杜蘅之急用的四书集注,他便安慰堂哥:“没事,我们手里有急用的,这就不错了,缺的那本,以后我们再慢慢找就是了,大哥且不必发愁。”

    “我倒不是为没找全书发愁。”杜苒之摇头,脸上为难之色尽显,他想说什么却说不出口。

    杜志才着急凑过来,抢着说话道:“丑蛋,你大哥不是发愁找不到书,是发愁找到的书太贵了!”他一着急便叫出了杜蘅之小名。

    杜蘅之没介意他爹叫他小名,而是问:“爹,大哥,两本找到的书都多少钱呢?”

    杜苒之为难的抿了下唇:“朱子的那本手抄本要八两银,翻刻本十二两。五经那本稍微便宜些,但也不很便宜,需得六两,翻刻本则需九两银。”

    杜蘅之惊讶道:“这么贵?两本手抄本加起来顶得上盖一幢房子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们应该找对书了!读书人要用的正经为举业的书都很贵的嘛!谁说知识无价?它有价还好贵!

    这时,杜蘅之突然想起过年时候,张大掌柜专门送给他的一套四书五经印刷本,立时意识到这礼是极重的。

    也得亏人家送了他这样一套急需的书,让他如今有书可用,还没让他手里的那三十多两银子不必因为买书而都花光!羊毛出在羊身上,想来,他那罐头方子应没少让沈家赚钱。

    杜志才附和杜苒之:“可不吗?咱家买院子带盖房子,不带院里铺砖打井,差不多就花了这么些钱。”

    杜苒之在他话后,又是一阵叹气,他手里有一套他爹留下的启蒙三百千的套装书,那书当时就花了五两银,这可不就是一栋四五间青砖瓦房的价格吗?而如今……

    杜蘅之身上还剩下二十五两银,他思前想后,决定道:“不然这样,我先买一本四书集注,这书我急用!当然,买了也可以再抄给大哥用。剩下的其他那本……我们就再等等再买好了。”

    他堂哥且不必买书,一则是他堂哥手里本就有些参考书;二则呢,大房不如他家一直有进项,进项还相对来说更稳定更多些。

    如果他堂哥不嫌弃的话,他堂哥就抄他的书用吧。

    杜苒之阻止他道:“蘅弟,其实也不必买的,你且先去问问自家先生可有这些书?若有,请求先生让你抄写一两本想用的,应该也是可以的吧?”

    他的书很多都是从自家先生那里抄写的,因此他才这样建议。可惜的是,他先生那里并没有这两本书。

    杜蘅之以拳捶手极为赞同:“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能少花钱还是要少花的嘛,他家的钱挣得劳人且费劲,也赚的不容易!虽说如今他家已经比其他人家过得好了,但因为他读书也花费相对其他人家更多。

    随后,他又凝眉沮丧道:“就怕没有——”

    杜苒之让他先别着急。

    这会天不早了,之后杜苒之和他二叔杜志才还要回去再顺便看看葳之和茗之也就是狗蛋两个弟弟。

    两三日后,杜志才又会来镇上送货。

    到时候,有没有那些书可抄,杜苒之可往隆盛,也就是杜志才送货寄卖的地方送信告知。隆盛经常往来县城为东家办事,他们见信会帮杜苒之捎信的。若是没有,到那时再买书也不迟。

    杜苒之不急不躁,养气功夫很好,他最终道,再急也不在这两三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