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贫家子的科举日常 > 第42章 好奇

第42章 好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杜志才紧张道:“不好找那也要找啊,万一这书被别人买了!”

    而杜衡之则狡辩:“儿子听那店里伙计说,一般读书人很少去翻看农书的,可能他们没时间。儿子就怕到了那里,书铺子嫌弃那书太破旧,给收拾了不准备再卖了。”

    杜志才表现得很坚持:“咱再去看看,若收拾了不再卖不正好?咱到时就让伙计把那书找出来,少花些钱买下也值当的。咱买了,其他人找不到那书,就不会打那书主意了。”

    杜蘅之依旧淡定:“行,咱再去问问,找得到的话,咱就买下来。”反正没那书,他爹跟着他去找再久也没用。

    其后杜衡之心思一动,就劝他爹:“那些方子是从农上看到的,咱可不能对外说,就含糊说机缘巧合咱得了几个方子,后来堂哥给我开蒙,我认了字,便用那几个方子做了试了试,后来便试成了。至于方子哪来的,旁人问,咱不说,他们不能拿咱们如何的。”

    不这么说,以后说不得且要应付没完没了的打听,杜志才便答应了:“好,咱就这么说!”

    随即,他又担心问:“那方子会不会被泄露出去。”

    杜蘅之摇头笃定答:“只要咱二房不说,大房三房不太清楚方子的具体内容,必不会泄露的。”

    买卖文书签订的是他爹名字,大房三房如今也不太知方子的具体内容,不知道具体做这些东西的诀窍,他怕得什么呢?

    这么多年下来,家里人的人品,他是再信服不过的。可他到底还是留了手,没将做东西的诀窍,尤其是做罐头的诀窍告诉其他两房。

    至于山楂糕和温柿,这两样东西太好学了,大房三房以后若是时常帮忙做,学会是早晚的事。

    谈定这些后,杜蘅之心情舒展不少,接着他又和他爹说起了在村里收野柿子和山楂的事。

    虽张大掌柜说了不必他们供应原料,但他们收些自己做来卖也不是不行。明日就是赶集的日子,正是卖山楂糕和脆柿的时候。

    当然,他既然罐头方子独家卖给了隆盛酒楼,那也要人家先开始买罐头了,他再卖才好,这样也省得他坏了人家的销路。

    杜志才担心收不来多少,但杜蘅之却心里合计一番,道:“三斤左右的山楂才能晒出一斤的山楂干,人药铺子的山楂干却是按一文一斤收的。这样算下来,还是咱收的划算,咱可是一文两斤收,村里人还能算不过这账来吗?那野柿子按一文半一斤收,算下来也是比卖柿饼给收山货的划算。”

    杜志才仔细想了想,就点头附和:“卖柿饼不还得翻晒,很是麻烦!那倒也是。”

    杜蘅之则继续说道:“既然收这些东西,儿子只怕不挖地窖,不好保存他们时用时鲜,咱家还需要赶快挖个地窖用了。”

    杜志才对此倒是赞同的:“地窖好挖,咱自家就能挖了。”

    杜蘅之则建议:“地窖咱要想快点挖成,就雇人好了。以后家里若做这些东西给张大掌柜供货,家里地必然是顾不上种了。我看,爹还是劝着爷早做打算,将地里活能雇了人来干就雇了人来干吧。”

    杜志才虽不如张氏会算账,但到底也会算。他前后合计一番,觉得给人供货并寄卖东西确实更赚钱,便同意了儿子的话。

    杜蘅之到底没白活一世的,他还是懂些人情世故的,他道收东西的事,他想托请韩氏帮忙。韩氏是吴里正的妻子。

    他意思是,韩氏帮忙了这事,给其人些辛苦费,也好使得其人丈夫吴里正能照应些他们收货的事,不让人捣乱。

    对此,杜志才自是没有不赞成的,他还道,他需着紧催着张氏办这事,不然赶不上明日镇上的集。

    杜蘅之笑:“我今早便告诉我娘了,爹别着急了。”

    自此,杜志才这才放下心来。

    那脆柿一共不到十斤,杜蘅之父子给杂货铺送了六斤,酒楼则送了三斤。

    他当然知道相对杂货铺,酒楼或许能卖得更多。

    可毕竟最先答应寄卖的是杂货铺,杜蘅之便给杂货铺送的多些。

    剩下的,如果今日时间充足的话,他则打算拿到镇上其他酒楼和杂货铺子里问问人家可愿意让他们寄卖。如果不能,他便就再带回去让自家人先尝尝。

    说来,除了他这一房尝了两个温柿,其他人都还没吃过呢。

    倒不是他不舍得让家里其他人吃,只是寄卖的事情更着急些罢了,明日可就是每月逢三六九的赶集日了,因此而去镇上买东西的人可不会少的。

    至于他家用来称东西的称,则是他家早先为了卖猎物方便称重而特意买的。

    早先他爹卖猎物都是自己摆摊卖,没称不行,后来往镇上去熟了,他爹这才寻了门路卖去酒楼。

    话说两头,这头二房父子两个商量好了这些家事,那头杜大满则正和吴里正说着话。

    吴里正很快便答应了杜大满的分家托请。

    今日杜蘅之父子去了镇上,杜家想要正式分家且不行。这更何况如今他家还要忙活地里,里正家也要忙活。

    杜大满和里正约好了分家日子在七八日后地里忙活完的时候。

    托请的事都谈妥后,吴里正忍不住好奇问:“今早有人去地里时,看见老哥家里买了毛驴、驴车在路上跑,不知老哥家里是做什么发了财?”

    杜大满和吴里正虽同辈分,但年纪却比对方大些,因此人称呼他为老哥。

    杜大满沉吟一时,觉得他家如何发财的原因,他不好不告诉吴里正。反正这事早晚会有人问,他和家里人若是什么都不说,旁人也会问起来没完没了或者胡乱猜测个不停。

    万一人家说,他家赚来的银子来路不正,到时候他们再和人争辩也颇费功夫。

    虽他不怕人说,可这明明是能避免的。与其如此,倒不如他刚开始就说明了。当然,他也不能说得太明了,否则发财的法子岂不给旁人学了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