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下定决心
至于堂哥还有什么未尽之言,杜蘅之却没再追问了,他担心,他堂哥问他关于分家的事。
他是很想分家的,可他堂哥若问了,说假话他又不愿,还担心说了假话会被看穿。
他是真的想分家的啊!如此这般,这让他如何能将假话说的像真话呢?
他哪怕说一点真话实话,他都觉得必然会多少伤了两房情分,倒还不如他堂哥不问,他便不说。
对于这点,这两房堂兄弟倒是挺有默契。
读书读出负罪感的也是没谁了。
正因杜苒之有读书负罪感,当杜蘅之向他借书想要看看时,他竟高兴起来,倒像有人和他一样也读书了,他那负罪感便能减轻些似的。
可是,堂弟若如他这般也读了书,家里不仅少了劳力,出项也更多了,这个问题他却没多想,而是都将之暂且压了下去。
此时,只听他语气轻松说:“那有什么不行的?你小时候一读书就总想睡觉,我还以为你讨厌读书,这辈子都不会再拿书来读呢?”
黑历史一再被提起,李蘅之只觉无奈,他尬笑着,“那时还不懂事,如今突然想读了,大哥可别笑话我!”
有大伯这个免费先生在,家里男孩不免都被一一开蒙过。那时家里就是想看看他们是否都有读书天分,若有,他爷奶就打算都供他们读书的。
这个时候,哪怕普通人家也知道读书花费不小,更别说饭常年吃不饱的穷人家了。这是这时候他们这里读书人不很多的原因。
而为何他爷奶会对家里后辈读书科考有执念,他是真不知道原因。
他六岁前贪玩坐不住,那时还没意识到读书的重要;六岁后做梦总身体疲惫,也不怎么能学得进去;而如今,他不能又拿做梦当理由向杜苒之解释了吧?
可是,他就是想读!
于是因着想读,杜蘅之又这样接着问:“我如今开蒙,年纪算晚的了,想读书的话,大哥能教我吗?”
说完这话,他紧接着又补充说:“我不会耽搁大哥你多少时间的。”
杜苒之一时间并未回话,而是正色审视了杜蘅之一会才回应他。
“不晚,圣人年十五方才读书,你比十五还早几年,这会读书一点不晚的。不过,读书并没那么容易,就是那一手字,也要夏练酷暑,冬练三九,最好无事一日不得停,这才能有所成就。
除此之外,你还需背会三百千千,四书五经等圣贤书,可即便将这些都背下来也不行,且还要懂得将这些背下的书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说来我自五岁开蒙起,读了近十年书,我都不敢说我都读通了我所学,我只能说我都将之背下来了,但有很多地方,我还是不懂不通或者只一知半解的。
就连先父,已经读了几十年书,可在教导我上,他还是没有信心。就因此,他才会将我去了县城拜师求学。蘅弟若真想读书,可万万要坚持下来,不要畏难而不前。”
说了这一通读书的不容易,杜苒之随之又考虑颇为周到的说:“当然,若蘅弟读书只为了识字明理,不为举业科考,那就不必如此刻苦了,你只要按部就班慢慢来就可。”
也没敢向堂哥确认圣人是否是孔子,问多错多,也容易被堂哥看出什么。圣人开蒙晚,那是因为那个时候必然没他这会竞争激烈。
这会读书人虽然也不多,但五岁开蒙已然成为常识,大部分读书人都是五六岁开蒙的,最晚他们也是到七岁开蒙,更有那官宦读书人家给孩子三岁开蒙的。
所以,他如今十一岁开蒙确实晚了些。
想至此,杜蘅之给杜苒之透了底:“大哥为的什么,我便也是如此。如今家里情况困难些,还不允许我耗费许多纸笔去练字读书,这我都是晓得的。你和大伯是一直用清水写在石板上练字的,那我也可以先从那样开始。”
堂弟有志向是好事,只要不好高骛远,踏实努力一步步去做就行。
“那便好!”杜苒之再次审视堂弟一时后露出笑意,之后不等杜蘅之再说什么,他便告罪一声,匆忙离了这屋。
不一时,他手里便拿了三本书来。
杜蘅之定神一看,认出那是“三百千”三本开蒙套书。这是如今启蒙幼童的基础书籍,还有一本《千家诗》,堂哥应是觉得他一时学不来那么多,便没拿过来。
不过没关系,读书要从最基础的开始,他堂哥拿来的就是最基础的。
他虽六七岁后没再开蒙识字,但到底读过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繁体书名,他还是连蒙带猜的能认出的。
杜苒之拿着书,自谦又惭愧的说:“正好我如今守孝在家有些时间,虽然四书五经这些书我都还没读通,但教你认字还是能胜任的。”
幸好堂哥读了书,他才能有认字读书的机会,这就不错了。如今有多少穷人家孩子,连认字的机会都没有呢!想着这话间,杜蘅之忙高兴不已道了谢。
堂哥平日除了读书,还要抄书挣钱,且其人还会经常拿着所写文章以及书里的疑难,隔一段时间往县城去找先生批阅询问,这些他都是知道的。
如今离守孝后的童生试还有两年,尽管时间好似还很充足,但因着父亲屡考不中的缘故,堂哥对于自己的第一次下场并没有多少信心。
之前听大房堂弟葳之说过,堂哥杜苒之希望他自己童生试时,能比他父亲考的好些,考中的时间也尽量缩短。
如此,堂哥留给他自己考秀才的时间便会多些。这样,家里众人供他读书的苦心,他便会更不容易辜负了。
就因此,如今他哪怕在家里读书,那也是非常自律又刻苦的,基本除了吃饭睡觉,他一直都是书不离手的。
他这读书程度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也就因此,他能抽出时间教杜蘅之,杜蘅之便真的很感激他。
不管如何,在不耽搁家里事的情况下,杜蘅之觉得自己要先将如今的字都给认起来。
杜蘅之下定决心走举业科考之路的同时,杜苒之已经给他普及完了整个童生试的流程。
童生试三年两次,需考三场,即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由本县县官主持,在本县考;府试则由本府知府主持,去县上一级的府城考。县试和府试都过了,便能得到童生的身份。
有了童生身份,这才能参加院试。院试同样在府城考。院试由府上一级的省提督学政主持,考中后便是秀才了。
秀才的前十名便有了廪生资格,得了廪生,便可以领取郭嘉免费发放的一定数量米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