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贫家子的科举日常 > 第134章 论海

第134章 论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杜蘅之跟着吴贤恩去了酒楼,在那里听了吴贤恩讲述,才知道对方是为了答谢先前他给兰姐出的主意,所以特意请他过来答谢的。同时,吴贤恩还拿了一百两银票给他,说是分红。

    “这只用一人的织布机就是卖个先机,等我卖出这一波,后头很快就会有人拆开我卖的织机看门道模仿的,所以我也就只能赚这一波的钱了——”

    话至此,吴贤恩看了身后一眼,不用他交代什么,他身后那管事立马就会意他什么意思了,很快那管事就带着吴贤恩的那两个小厮退出了包厢去门口守着了。

    不知他这是打算还要说什么,杜蘅之就不动声色的看了他一眼。

    吴贤恩笑了下,凑近杜蘅之低声笑着道:“听说你等读书人考举人进士时会遇到实务策,或考边防或考民生经济或考教化百姓,甚至会考到海防边务以及禁海开海事宜,不知蘅之弟对海禁如何看?”

    本朝自建立初为什么会禁海,杜蘅之只能说或是巧合或是冥冥注定,和明初很像。

    后世他那个时空明朱重八要禁海,主要原因非闭关而是防内罢了。

    在朱初登大宝后,南地张士诚和陈友谅政权还有残余留下,恰好这两个政权都是江南一带附近的势力,尤其是张的势力。

    而恰好朱重八带的兵偏偏水战不行,不管他们是从船只器械还是到兵士。

    当然,一代乞丐皇帝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他确实打败了这两个势力得了天下,而且他曾在潘阳湖地界力战一月之余打败陈友谅,靠的是谋略人心而非小渔船。

    所以乞丐皇帝是怕打海战的,也再打不起了。得了天下就要安天下,战乱后的明初百姓需要安定以及休养生息。

    朱八八当然想要消灭残余势力,还是那句话,打仗要钱要人,打了多年的明初还能再这么折腾吗?显然如果能的话,朱八八就不会说出片板不能下海的禁令。

    而张陈那些残余势力去了哪里呢?他们去了海上,大部分成为了海盗。

    有兵有权有钱,再有据点(稳定大后方的地方,一般还为本势力提供粮食)就可成就一方势力。

    海商巨利,也有活不下去的沿海百姓跟着他们混口饭吃的,谁让有钱便是爷,有奶便是娘呢?

    老百姓有口饭吃,他们是不管你上层怎么斗的。他们的观念很朴素,我不是想犯禁,我就是想要有口饭吃罢了。

    如此这般,朱八八不禁海,沿海居民都跟了残余势力,那他们到底是算朱明政府的还是算南地残余势力的呢?

    因海商巨利,开海就是用自己的力量资助沿海残余势力复起再和自己夺天下,乞丐皇帝当然明白的嘛!他当然不怕打仗,可他的天下跟这些人耗不起,天下要休养生息的嘛。

    仗确实不是说打就能打的,因为打仗确实要钱!

    既然不能打,那就先建个篱笆防贼或者防止自己人和贼同流合污内外勾结,所以乞丐皇帝下了禁海令。除了这个原因,应该还有别的原因,但杜蘅之能想到也就这点了。

    明初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天朝的制船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这发达的制船业是朱八八从陈手里得到的遗产,不能说全部,但大部分是有的。

    这就为以后的三保太监下西洋提供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倘若海商利益不大,何以南宋能够偏安百年之久和蒙元一直争斗?打仗是要钱的啊!钱从哪里来?其实南宋就是从海上丝绸之路得来的大部分打仗的钱。

    接着至元,因其占领地域广阔,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南到北联通,海上到陆上丝绸之路都联通了,所以至元整个一朝,因开海利益巨大,海上丝绸之路的政府经商行为就没断过。

    到明,有人会说明亡于东林,东林为何要和明皇权对着干?唯有利益动人心,为了争夺海上丝绸之路利益啊!

    为何明收不到商税,是家天下的帝王不想收吗?难道那些帝王智力再差,会想不明白一个道理,自己底层百姓的根基是不能动的,动了就会毁了自己的政权。

    可最后呢?一再收农税导致起义但商税却收不上。

    为什么收不上?为什么自三保太监后明王朝再也没有类似的出海行为?为什么三保太监的出海资料以及海图会被朝官毁掉。

    看看那朝官的背景就能看明白啊!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唯有财帛利益动人心这话总是没错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杜蘅之不敢说自己说的就对,但这些事是一些分析明亡的史学家有过论证并出书论述过的。

    杜蘅之以前恰好就看过这类的书,再结合明史一看,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就能被想明白并看出的。

    所以自明以来多代帝王说开海,海总开不了。你若开了,这巨大的利益南地官料地主商人集团还怎么靠走私赚钱?

    蛋糕是有限大的,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所以想靠这个赚钱,即得利益者不会让的。

    这个道理和ziben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没有本质区别。

    老祖宗还是非常有智慧的,所以历代王朝都禁商,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人性如此罢了。

    禁商有禁商的说法,也要有度,至少目前这个度在后世都没把握好的。

    而本朝初建时,虽是前朝李姓二代皇帝主动禅位的,但沿海驻军的李姓诸侯王却不认本朝皇帝。

    于是,本朝皇帝初登大宝要稳住自己的基本盘还要东奔西顾的镇压前朝各种势力的不服反叛,打没了自己人也打没了别人的人,已经顾不上沿海了,所以本朝初建又像朱明那般禁海了。

    吴贤恩没看得这么深,也认为杜蘅之没有这类似的认知,毕竟杜蘅之年纪小还未接触到这些事,不像他家祖上本就属于南地江淮一带商人,后来迁居于此罢了。

    加之他又经常往江南以及沿海附近去贩卖丝绸布匹。

    所以他问出这个问题也没指望杜蘅之答,而是自话自说了下去。

    “南地江南一带织造发达,织娘每家每户基本都有,她们制出的绢布丝绸等物,除了从南往北贩卖,那便是供于出海走私。”

    吴贤恩话说到此,声音压得极小,毕竟他说的是朝廷所禁之事,之后他又继续说了下去:“所以咱们的织机在那里还是广受欢迎卖的不错的。借弟的福气和金口,指点了你兰姐,兄此次往南地贩卖大量织机没少赚钱,这钱就算给你的分红,你也别给兄客气,拿上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