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上山下山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刘师伯总是那张胖脸挂着笑容,一双眯眯眼仿佛能洞察人心。
他对我说:“小跟头不上学有啥子哦,我们这行好得很,三百六十行,惊门为王,越老越吃香!你们以后就是‘父子海’吃皮得很!”
江湖中管父子相传的叫“父子海”。
我微笑着点头,心里却是不以为然的:谁稀罕这个行业,小爷我如果努力读书以后不是医生就是律师,可惜现在只能做神棍了……”想到这里我不禁神情沮丧。
庙会期间,人声鼎沸,香火缭绕。
“师兄最近打嗨了噻!”老爸寒暄着。
刘师伯哈哈一笑,道:“说笑了,只不过庙会期间叶子海,丁比外面纯,好做而已。”话语间透露着对当下行情的无奈。
老爸听了叹气道:“是啊,现在外面都不好做了,我也是在其他地方不好抓丁,才去船圈子抓丁的,没想到……”
“船圈子”指“内江”。
“师弟这个怨不得你,鸟为食亡,人为财死,现在大部分人都有了手机,爆个丁就远近闻名,而且外面开始流行电脑算命那一套了,大家都玩那个去了。”
“爆丁”就是“曝光”,意思是做的丁中途或做完后醒悟过来了。
老爸不以为然地摇摇头:“那些东西都是让人们产生一时的新奇感而已,我们这一行其实就是半个服务行业,以人为本,让丁或舒服或恐惧,期间察言观色、妖魔鬼怪、千变万化,又岂是一个死公式可以替代的!”
刘师伯笑得像一个弥勒佛,乐呵的说:“就是就是、武无第二,文无第一,哪有可以百试百灵的公式啊,真有那种东西,命理一途就不会有那么多门派和学说了?电脑哪能替代我们惊门人,还是需要我们去润色理论,润色语言,客人才信服!”
刘师伯话锋一转说:“兄弟这次来不只是与我探讨惊门变迁的吧?你也想来庙会分一杯羹?”
老爸收起笑容目光一凝,说:“不瞒师兄,我最近敛蓝。”
“蓝”“蓝头”钱的意思,“敛蓝”就是缺钱的意思。
文章里面经常出现“展话”并非我存心卖弄,而是我老爸那一代的“艺码子”交谈确实是随时都会冒出几句“展话”,这是老一辈的习惯。
后来到我这一辈的惊门人用得就很少了,一般只会在谈论“蓝头”的时候用到“展话”,或者是在寺庙里做客人的时候用展话递“点子”传递信息。
比如一个艺码子遇见一个客人,是很虔诚的那种,但是自己水平有限,第一刀“砍”得不够深,那这个时候换一个人再来“砍”一刀就会比自己强扭着不放效果好得多。
“来、来、这位施主这一位是我的师兄,功力比我深厚得多,让他再给你发发功,祈一下福,效果会更好!”
一般就是这样把客人转过去的,往往客人走向对方的瞬间,之前那个“艺码子”都会朝接客那个人使一个眼色,低声来句“海蓝”!
意思是蓝头很海,钱很多,随便宰!
刘师伯闻言,神情一怔,说话也没有那么溜了,结巴道:“你想借钱?”
“江湖人救急不救穷,师兄你误会了,我只不过在外面被抓怕了,想要转战庙会,毕竟安全系数高点。”老爸解释道说着望了望门口走过的帽子叔叔们,他们主要是负责庙会的安保工作,都说“灯下黑”他们反而不会过问其他的事情了。
刘师伯知道我们不是找他借钱的了,弥勒佛一般的笑容重新挂在了脸上,他拍拍大肚子打着哈哈说:“师弟说的是,我现在都不做‘下山路子’了,稍不注意就被人举报,还是这‘上山路子’好。”说着他扭头看了看台阶上的大雄宝殿。
何谓“下山路子”?
现在做这个的“惊门人”还是挺多的,就是那种穿着和尚尼姑走街串巷兜售福牌或者平安符的人,不过,现在的那些人从惊门段位来说,大部分人都是“夹缝生”半罐水;从地域划分上来说就大部分人都是“安徽”惊门人。
我这里没有地域黑的意思,只不过是论述一个实际情况,比如现在大街上众多的“八门—要门”乞讨者,也大多是安徽人。
不是说只有安徽人才干这些事情,也不是说安徽人做“江湖八门”的人特别多,实际情况是安徽人没创新,90年代四川就搞“下山路子”了,00年湖南人就不怎么做“要门”了,安徽人通常都是捡人家剩下的玩。从某个角度来说,也算是“好人”嘞。
那么又何谓“上山路子”呢?
“下山”是扮和尚道士下山化缘普渡众生,“上山”自然就是扮和尚道士在庙里忽悠香客。
只不过此时刘师伯的这个“上山路子”做的似乎不是那么成功,老爸看出他神情的复杂与无奈,轻笑说:“怎么?师兄和里面的‘尖脑壳’没有谈好?”
“尖脑壳”就是“和尚”的展话。
刘师伯收起笑容,眉头一皱,愤愤不平地说:“哼!这个老壳年轻时也是我们江湖人,机缘巧合之下当了这个寺的主持,虽说不是‘惊门’人不过多少也懂一点搞钱的东西,他自然不会让我们去庙里分一杯羹,听说他小子现在正在忽悠香客们捐钱要修一个三十米的大观音,我呸!”说着刘师伯朝地上吐了一口口水,咬牙切齿说:“我听寺里的小和尚说他床下面全是红票子,还在找借口敛财,比我们还狠!我当初找他谈合作的时候,他还义正言辞的说自己是佛门修行人,哪个搞你们那些歪门邪道!之所以把院子租出来是秉承佛门普渡众生的原则,让我们吃得起一口饭,要不是我是老江湖还真信了他!我呸!”
“嗨,我们是真小人,他们是伪君子,大哥不说二哥都差不多。”老爸安慰着刘师伯。
刘师伯眉毛一挑道:“师弟你这个比喻我喜欢,我们惊门人行事光明磊落,我们要钱就要钱,至少不像他们那样又当又立,啥都是随缘,我看是随圓!圓子的圓!”
我在旁边听得想笑,这刘师伯分明就是嫉妒人家和尚搞钱容易,却又要把自己说得冠冕堂皇。
看来这江湖人与职场上的人也差不多啊,不,应该说人性都是差不多的。
“师伯要不您也去弄一个度牒!找一个寺庙自己做主持!”我不嫌事大的撺掇。
“度牒”是僧尼的僧籍身份凭证,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僧尼经考察合格发给度牒。持有度牒的僧尼由其剃度或常住寺院登记造册,建立僧籍。
网上许多人都喜欢说现在出家都要大学文凭,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方可予以剃度,并按规定发给度牒。
当然,你想要读佛学院深造除外。
我记得后来考核程序都简化了,每年每个省都有佛教协会指定的受戒寺庙,只要符合上诉条件,到时去庙里斋戒三个月就可以了。
万万没想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个刘师伯还真把我的话听进去了,后来真的去弄了一个度牒,不过,听说他拜的大师父不太喜欢他,最后也只分了个我家“山神庙”那种村庙给他,他一气之下把庙门一锁,出外云游。
注意他的云游可不是超然物外,抱膝歌梁甫,高节清风千载度,而是tm的给人家那些景区或香火旺盛的寺庙指点迷津做管理去了,这种人在我们行里叫“提口袋”,意思是管理“做丁师父”的组长,负责众多“师父”的人员调配与增减,潜规则是可以多吃几个点子。
这里会写到他,也正是因为有了他我才会认识释照杰。
最后说一句,木兰寺那座大观音像用了近十年终于还是立了起来,不过可没有主持吹嘘的三十米,这缩水程度比老美给小以修的悬浮码头桥还要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