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感恩
“豆子娘,什么事啊?”
里正将割下的粟杆放到田垄上,提着镰刀边走边抹汗的走过来。
连日劳作,让他的腰都弯了不少,但他的眼中隐隐有笑意。
每年皆如此,再辛苦可看着地里的庄稼也是值得的!
“里正,有吃的了!姜丫头又发现一种食物,叫竹笋,能吃,就在她们家后山上的竹林里,老大一片,她想请您过去一趟。”
“竹笋?能吃?”里正沉吟一下,转了转念头,想起家中地窖里剩下的那些舍不得吃的土豆,双眼一亮,如果真的有吃的,那可是大事一件!
“事不宜迟,我现在就去找狗蛋媳妇,豆子娘,还请你前面带路。”
里正也是个办事迅速的人,把地里的活计交给他儿子陈来,就赶紧跟着陈嫂一起往山里赶去。
二人匆匆一前一后离去,正巧从旁边地里探起头的张寡妇将这幕都看在眼里,她立马把自己儿子张小牛叫到身边,低声道:
“里正跟着你陈嫂,不定有什么大事,你赶紧跟上去瞧瞧。”
“娘,为啥子让我哥跟踪里正叔,咱家地里的粟杆还没割完呢!”最小的一个女儿张小桃立马高声问。
“为啥子,你们两个丫头片子,要不是你们干活慢,何至于割不完粟杆,快去干活,大人的事,小孩子少问。”
张寡妇一巴掌打在小女儿头上,对张小牛又叮嘱道:“小心点,不要被他们发现了。”
……
等了一个多时辰,姜柔儿已经暗暗收了不少秋竹笋到地里的系统茅屋里,差不多占了半个茅屋,才把人等回来。
“狗蛋媳妇,听你陈嫂说,你又发现了一种吃食,叫什么竹笋,可是真的?”
里正赶路累的气喘吁吁,靠在一颗竹子旁,没等休息过来,就着急问。
“是真的,就是此物,这便是竹笋,它剥出来是这个样子,和土豆一样,只要煮熟就可以吃,哦,对了,它没剥皮长这个样子。”
周围到处都是竹笋,只要雨水充足了,就能长的极快,据说有的竹笋能一夜长半米一米高。
所以,姜柔儿之前一直没能发现,既有她不认识竹笋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这些竹笋都是下雨后,湿度土壤等等达到条件才破土而出的。
“不苦不涩,仔细尝起来,似乎比野菜要清新鲜美不少。”
里正扳下一小块,放在嘴里嚼了嚼,才缓缓说。
“里正叔说的没错,但竹笋焯水后再吃更好吃!”姜柔儿笑着说。
“狗蛋媳妇,我不知道说什么了,你真是为村里人又做了一件大好事,有了这竹笋,村里人们又多了一些吃食,往年挨饿的人家,今年怕就不用挨饿了!”
里正激动之余又感慨万千:“你是个好孩子,这件喜事,我过两日就告诉村里人。”
“里正叔,不行。”姜柔儿想都没想就摇头出声打断了他的话。
“狗蛋媳妇,你……你这是何意?”正高兴捧着竹笋高兴的嘴角扬到天上的里正,一听她说“不行”,笑容凝滞,眼睛瞪老大。
倒是陈嫂知道原因,忙笑着解释:
“姜丫头说不行,是因为这竹笋长势极快,要是不尽快采摘,怕是很快就不能吃了,她想让您赶紧告诉村里人,最好这两日就可以把竹笋都采回家。”
“哦哦,原来这样,那我中午就把此事告诉村里人,下午就开始采摘。”
里正沉思一番,立马就下了决定。
有了里正的这句话,姜柔儿总算是放心不少,此时,她的脚也好了不少,但走路还是有些跛脚,陈嫂和陈杏儿不放心,不让她再砍竹子,扶着她就回了家。
“肿这么高,还是请张大爷看看吧。”陈嫂不放心,她让陈杏儿去请,姜柔儿阻拦的话刚到嘴边,陈杏儿已经跑了出去,她探头望向外面,就见人影都已经跑出大门外。
“你的脚崴了,就得好好养着了,要是养不好,以后很容易经常崴脚,留下病症。”
“我知道了,陈嫂,我看大夫。”
生怕陈嫂再念叨,姜柔儿急忙点头应下。
实际上,她之所以不想找张大爷,是想自己从系统商城买点药,随意敷一敷就行。
但请张大爷,总归是陈嫂的一片关心,她的心里暖暖的。
很快,张大爷请来了,他看到那肿的像馒头一样的脚脖子,惊的连连抽气:
“你这孩子太不小心了,肿这么高,要是伤到骨头可有罪受喽!”
“您快看看,该开什么药,您一定要给姜丫头治好啊。”陈嫂心急的攥紧双手。
“没这么严重吧。”姜柔儿动了动脚,下一瞬就疼龇牙咧嘴。
“你这丫头,动什么动,疼了才长记性。”
张大爷胡子一吹,急忙摁住她的脚,轻轻沿着骨头摸了一把,松口气道:
“幸好,骨头没伤到,我开几副药,你早晚各泡一次,养一段时间就能好!”
“多谢张大爷,麻烦陈嫂帮我从柜子里把荷包取出来。”
“你这孩子,我在路上听说了,你是因为发现了竹笋这种吃食才伤到了脚,这对全村人来说都是好事,我这个老头也跟着沾光,土豆还没吃完,马上就又能吃竹笋,我怎么能收你药钱?你们谁跟我回去拿一下药?”
张大爷看姜柔儿的眼神格外温和,他活这么大岁数,见过太过世事,看人更是准。
旁人都说狗蛋被她媳妇撺掇着离了宁家,以后日子怕是会越过越差,可他看来,这丫头分明是狗蛋的福星,有了她,狗蛋这家才越来越兴旺,连带着他们这个村子都旺起来了!
“我跟张大爷回去拿药。”陈杏儿立马出声。
“咱们村里的大部分人都是知好赖,懂感恩的人,他们知道谁是真正对村里人好的人,而谁又是那搅事精。”
张大夫和陈杏儿离开后,陈嫂倒了一杯水给姜柔儿,感慨万千的说。
刚才张大爷的话让姜柔儿心中也很是感动,她做那些不过是举手之劳,并未想过他们回报什么。
但没想到他们都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