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全军开拔曹州
昭武与马三闻言,齐齐领命退去,着手准备撤离事宜。
而刚刚端起茶杯的李九,得知草军要离开濮州的消息,顿时惊得合不拢嘴。
“大军师,义军全军开拔曹州,不在濮州留下一兵一卒?”
王良看着李九,点头说道。
“义军这边确实不留下兵卒,不过李队长又何须担心呢,你们城卫兵那边不还有三千人吗,足以自治自足!”
“哎,军师此言差矣,这三千城卫兵大多都是食不果腹的本地难民,全都是散兵游勇之辈,怎可守得偌大的一洲之城啊”
看着办事靠谱上道的李九,王良思忖一阵,缓缓讲道。
“李队长无需气馁,相信有我传授的大棚技术和囤水之法,这百年难得一遇的灾荒年并不会对濮州百姓造成致命影响,只要李九队长维系好均分田地的策略,一定能稳固自身统治的”
这话没错,只要濮州的老百姓都有田地耕种,有饭吃,那么是绝不会对李九统治造成影响。
“可是大军师,我不怕百姓闹事,而是惧怕朝廷派兵夺回濮州城啊”
李九深知城卫兵的缺陷,叫他们平时斗斗地主的没问题,一旦真上战场厮杀,那绝对是足作鸟兽散,完全发挥不了一点作用。
流民就是流民,他李九还没有将地痞流氓训练成精锐之师的本领。
如果濮州城沦陷,那么朝廷镇压的第一批人就是曾经帮着义军做事的城卫兵。
看着即将到手的权利财富即将成为过眼云烟,李九心里忐忑不安。
王良没有说话,侍立在侧的昭君也只是默默的注视着两人,不敢贸然插话。
其实李九与王良都明白。
草军扶植城卫兵的真正意图就是用来笼络民心,快补充义军兵源的。
其次,便是让他们分散朝廷的注意力。
说到底,城卫兵里大多都是些愚昧无知的农民,都是义军挑选兵丁剩下的歪瓜裂枣。
他们在义军帮助下,好不容易才推翻地方豪强,真正当家做主的成为(一县、州城)的统治者,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到手的权利被官府收回去。
所以留下城卫兵,定能起到消耗朝廷力量,延缓追击草军的作用。
说得再直白些,这些人都是义军留下的炮灰而已。
这招与三国毒士贾诩惯用的几个‘毒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人心的贪婪来为己所用。
而李九能洞察到义军这层深意,足以证明他不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辈。
霎时间,客厅的氛围变得微妙了几分。
良久,王良目光柔和的瞟了一眼昭君,然后对心情沉重的李九说道。
“李队长若是不想留下,可随大军一起开拔曹州”
此话一出,瞬间迎来李九惊异目光。
“可是大军师,我这一家老小都还在濮州城,我若是离去,他们定难逃匪兵毒手啊”
“这有何难,李队长带上全家老小随大军一同开拔即可”
“大军师,此法当真可行?”
“嗯,义军当中家眷上千,又不是只有尔等才举家同行”
李九激动的从木椅上站了起来,随后,双手一拱,竟对着王良双膝下跪,大拜不止。
“末将愿追随大军师,随时听候差遣!”
李九清楚,自从义军攻破濮州城后,四面八方慕名来投的江湖人士何止百千。
现在的义军人数早已破万,甚至还有不少仕途不顺的朝廷官吏倒戈唐庭,带着家眷投入草军大营。
此时的大军师能够带上自己,那足以说明自己在大军师心中的份量啊。
俯瞰着不断叩首的李九,王良伸手扶起他。
“李队长无需行此大礼,尽快下去交接城卫相关事宜吧,记住,钱银辎重可选择性带走,不要携带太多累赘!”
“属下遵命,这就去通知家小准备撤离”
李九离去后,王良静静地坐在太师椅上,看着天边升起的夕阳,目光深邃而朦胧。
现在的草军不是几月前普普通通的流民叛乱了,而是成为拥兵上万的起义大军。
正因如此,在周遭官兵的围剿下,属于义军的流窜时代也即将到来。
……
在四面八方慕名来投的难民中,王良发现了几位日后威震一方的大人物。
其中有号称晚唐最强‘墙头草’之称的刘汉宏。
关于这个人,王良知道后世都喜欢叫他刘反水。
究其原因,就是此人在王仙芝、大唐、黄巢之间反复横跳,曾创下九次临阵倒戈的惊世记录。
当然,除这位真小人外,还有颇有些才干的将领徐唐莒、王重隐等人……
现在的义军,俨然形成气势磅礴的正义之师,让许多饱受压迫和饥饿的百姓看到了生的希望。
也许,现在的草军才让沉睡已久的猛兽(大唐)感受到丝威胁吧。
昭君安静的立于一旁,轻轻的为王良奉上一杯温茶,看着前者脸上浮现怅然若失的表情,忍不住询道。
“夫君,可是又在感叹天下乱势?”
回眸睨视一眼身旁俏佳人,王良微微叹了口气说道。
“夫人,从即日起,你就要随为夫辗转半唐江山了,对未来的颠沛流离可曾惧之?”
闻言,昭君神情微微一滞,旋即目光坚定的看向王良,轻轻回道。
“夫君,如今朝纲崩坏,宦官当政,天下已成吃人之象,哪还有什么安宁之地,妾身愿追随夫君身侧,生死不弃”
“如此,那就有劳夫人随我一同吃苦了!”
“夫君切莫自贬,夫君之志,犹如长江东奔大海,妾身能身从良家,乃上辈子修来福缘,何来吃苦一说!”
王良看着端庄贤惠的小娇妻,心中舒畅不少,对于即将开拔的千里长征也变得不那么抗拒了。
……
与此同时,远在几千里之外的西川节度使府庭中。
面相阴霾的高骈正怒气冲冲的俯瞰着大厅一众属将,咬牙切齿的嘶吼着。
“该死,你们中到底是谁在向南诏通风报信?
十天前的暗诏,若不是汝等从中泄密,又怎可引发突将领兵哗变?”
“使相大人,冤屈啊,我等世代镇守西川,对朝廷忠贞不二,绝无异心”
面对高骈的问责,堂前众人直呼冤枉。
但气急败坏的高骈还是不管不顾,命兵士将三位倒霉的蜀将,推出城门斩首示众。
因为此刻的他深知接连几场溃败下来,都府军心不稳,现急需找一个理由来安定军心。
而之前与叛变突将交好的几位将领,无疑成为最好的替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