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草莽就是草莽,胸无大志
“大都统,此人身份地位皆不在你下,加入草军后,寻常虚职当不能满足,若是分权过多,又恐五将多有怨言啊”
尚让的神助攻,令王仙芝不得不蹙眉深思起来。
他眸光闪烁,陷入两难境地。
一方面,即想纳黄巢帐下效力,壮大义军声势。
另一方面,又恐巢的影响力盖过自己,喧宾夺主。
王良目视着踌躇不决的草王,心中对其大失所望。
看来史书上记载得果然没错啊。
王仙芝目光短浅,胸无大志。
在起义军正值巅峰之际,他对唐庭看似招安,实则离间分化义军的诡计却心存幻想。
尤其当得知【唐僖宗】封了自己一顶【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大官帽后,内心就更加蠢蠢欲动。
说白了,王仙芝之所以会揭竿起义,全是因为生活所迫。
若不是官府对盐帮打击得太严,他断然不会走上这么一条不归路的。
现在好了。
朝廷不仅原谅了之前的造反罪责,甚至还赐予显赫官位。
这让朝不保夕王仙芝喜出望外,当即就要接受朝廷诏安。
彼时,已经加入起义大军的黄巢闻听大都统要投降?
于是带了一群起义将士赶到大营中,对王仙芝狠狠地责备说:
“始吾与汝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汝独取官而去,使此五千余众何所归乎?”
翻译过来大体意思就是:
当初大家起过誓,要同心协力,平定天下,现在你想去当官,叫草军众弟兄往哪里去?”
王仙芝还想搪塞,黄巢却抡起拳头,朝其劈头盖脑地打了过去,揍得草王满脸是血。
大营义军将士也你一言,我一语的痛骂着草王忘恩负义。
王仙芝自知理亏,只好认错,将朝廷派来招降的使者赶跑了。
至此,朝廷第一次诏安就这样无疾而终。
不过经此事过后,王仙芝与黄巢离心离德,不久后便各自分兵作战。
唐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黄梅被曾元裕率领的唐军包围,激战过后,唐军大获全胜。
义军5万余人壮烈牺牲,在突围过程中,王仙芝更是不幸战死。
此后,草军残部一分为二。
一部由柳彦璋带领,继续渡江转战江南一带,另一部由尚让率领投奔黄巢。
想到这儿,王良不禁幽叹一声。
王黄起义,简直就是唐朝版的宋江起义。
王仙芝想被诏安,可惜黄巢不想做那吴用,下场注定非常凄惨。
寂静的厅堂中,王仙芝见王良垂头微息,不禁面露惊奇之色。
“子谦,为何独自默叹,难道对此事有不同看法吗”
此时,一旁沉默许久的尚君长也将眸光投向王良。
见三人目光沉祚的看向自己,王良知道此刻的自己必须说点什么。
如若不然,这史上的王黄二人组,很有可能不会按照历史轨迹兵合一处。
“启禀大都统,我认为巢之用途,定远胜他带来的威胁。
因为此刻,正值大都统您号召天下群雄聚众起义的关键时节,切不可因为黄巢影响力,将这样一位英雄豪杰拒之门外呐。
军师若担忧黄巢日后影响到大都统地位,大可在攻破濮州城后,以义军大都统的名义命巢分兵作战即可,而现在,正是我们联手黄巢,攻克濮州的大好时机”
此话一出,三人顿时面露深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黄巢就如草军播下的第一粒火种,能带动天下更多遭受唐庭剥削的好汉起义,形成烽火燎原之势。
尚君长仔细思考其中利弊后,果断点头,附和王良讲道。
“子谦所言不无道理,是我兄弟俩小人之心了”
王仙芝微微颔首,并没有责怪君长的意思。
相反,两位军师替自己设身处地的思虑问题,让他深感欣慰。
反观义子王良,虽富有谋略,但年轻气盛,心胸过于正楷,远不如尚家两兄弟懂得变通。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若能花点时间将王良培养成心腹,对义军绝对如虎添翼。
“子谦啊,这江湖险恶,尔平时可多跟着两位军师学习学习”
王良点点头,不置可否。
随后,达成共识的几人就如何联手黄巢一事,又商讨了番,并当场撰写密信,发回冤句。
密信内容当然是与黄巢约定好,双方五月底共同出兵攻打濮州城。
而另外两封来自己唐庭官衙小吏的密信,则被草王搁置下来。
因为并不清楚这是不是唐庭的诡计。
而尚君长给出的建议就是,待义军攻克濮州城后,再给两人回以书信。
届时,坐拥濮州城的义军也算有了临时根据地。
两人若真心倒戈唐庭,举家来投便是了。
如此,王良最想见到的大反贼黄巢,也根据历史上的行动轨迹,将于两月后的濮州城与他碰面。
心情大好的他想起刚才草王点拨自己的话语,当即就冲着大都统及两位军师一阵彩虹屁输出。
将两县百姓捐钱捐粮,积极支持义军的功劳,全归咎于三人的管理有方。
论拍马屁的话,王良这位来自21世界的后世青年,绝对是把好手。
毕竟,他曾是2023年狼人杀赛季的终末冠军。
别的本事不多,就睁眼说瞎话的话束不少。
……
王良的一反常态,让堂上三人有些懵逼。
待后者离开县衙大堂后,三人这才如梦初醒。
望着王良远去的背影,尚让不禁开口说道。
“大哥,大都统,这两县百姓对义军如此尊崇的原因,不都是因为子谦的土改法吗,子谦怎将所有功劳都推到我们身上啦?”
尚君长捏了捏颌下短须,冲着高堂之上的大都统微微一笑,大有深意的说道。
“这就要论,是谁在点拨子谦了!”
尚君长巧妙的将功劳又推回给草王。
这令端坐高堂之上的王仙芝心情愉悦,从没有像今天这么舒坦过。
两位军师不仅替自己出谋划策,而且义子王良的悟性也让他大为满意,认为此子乃上等璞玉,将来必定会是推翻唐庭的一道重器。
就在王仙芝思量着,如何对王良委以重任时,此刻的后者已经返回谭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