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刘三吾的奏本
老朱转身问宫女太监说道:“是这样吗?”
“回禀陛下,是这样!”
老朱脸色一时间变的铁青,站起来踱了两步。
朱雄英和朱文静一人抱着他一条大腿,哭着说:“皇爷爷你可要给我们做主啊!”
“皇爷爷,这春和宫就是我家,我不想搬家!”
老朱想了又想,似乎终于下定决心:“来人!”
话音刚落,从太子妃寝宫走出一个人,却是马秀英。
她担心儿媳的安危,所以听到嫦小娥摔倒的消息,也是立刻赶来查看儿媳的病情。
马秀英和朱元璋不一样,她是担心儿媳,可是担心更多的是她腹中的孩子。
在屋里听到大孙和孙女对三叔发难,就也坐不住了,从屋里走出来。
“重八,你要干嘛?”
朱元璋看着脚下的孙子和孙女,心想:老三这逆子虽说做的有些过分,国赖长君,大孙虽说聪慧,但是年龄小,能争得过这逆子吗?
矮子里拔将军,眼下也只有他最适合做皇帝了!
现在明里暗里,支持这逆子的大臣还是很多。
如果处罚了他,就会给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一个信号。
老朱一时间,也不知道该保全谁!
只好无奈的问太医:“太子妃现在怎么样?”
“回禀陛下,太子妃本来身体就羸弱,这次又摔倒,只怕···”
“只怕什么?”
一众太医都齐刷刷的跪下。
太医为难的说:“太子妃娘娘失血太多,只怕···”
朱元璋道:“只怕什么?”
众位太医看向朱元璋,又看向了几个小皇孙。
老朱和马秀英顿时是明白了一切,心都凉了半截。
马秀英就对孩子们说道:“来,孩子们,这是大人的 事,你们不要在了,出去玩吧!”
孩子们一走,太医给老朱磕了个头问道:“臣斗胆请示陛下,如果太子妃不预,陛下是要臣等保大人,还是保孩子!”
老朱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下过无数个决定。
就是这一个个决定,让老朱在元末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
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却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
雄英那么小,标儿在南洋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如今儿媳再有三长两短,这大孙以后可怎么过?
如果选择了儿媳,那她肚子里的孩子,就保不住了。
这让一直看重骨肉亲情的老朱很难做出选择。
对于太医的问话,朱元璋很是不满意,他对太医咆哮道:“什么叫大人孩子只能保一个,那是大明的太子妃,咱大孙的娘。咱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都要母子平安!”
“陛下,太子妃的身体本来就羸弱,现在又不慎摔倒,早已动了胎气。只怕保全一个都难,何况是母子二人!”
“什么?”老朱目眦俱裂的看着太医,“救不活母子二人,咱让你们全家给咱殉葬!”
诸位太医听了,都是磕头如捣蒜,“陛下饶命,陛下饶命!”
常小娥在里面听到外面的对话,忍着疼痛对外面说道:“父皇,保孩子!”
老朱这人一身的傲骨,治军、治国都是用铁腕政策,可是治家却是相当的宽容。
无论是对大侄子朱文正,还是两个不争气的儿子,朱棡和朱樉,还是对自己的三个女儿,都是相当的宽容。
嘴上不说,在内心中,保大人和孩子他是有一个倾向的。
听了常小娥的话,就要顺坡下驴说要保孩子。
老朱辛苦剧痛,这人马上的天下,治兵甚严。
放宽对手下的要求,只会适得其反,让他们偷奸耍滑。
他要的更多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在他看来,只要你们肯做,办法总比困难多。
也正是因为这,他才会做出让大侄子率领少量部队和陈友谅拼命,他自己引兵北上救援一个无关痛痒的小明王这种事情。
他治军的这种铁血风格,也用到治理国家层面上了,现在处理家务事也是用这种方法,希望出现奇迹。
“咱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一定要保全咱儿媳和大孙,不然咱砍了你们全家!”
老朱的脾气太医们都是知道的,一个个面如死灰,只好再一次聚集在一起,开碰头会,商讨一个可行性方案。
孩子难产,生不出来,他们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有好的办法。
老朱只好下令,广求民间名医,土方,来救治这可怜的儿媳。
一向是抠搜的老朱,也是下了重赏:只要能治好太子妃和她腹中的孩子,赏黄金千两,封侯。
民间的一些江湖术士,纷纷云集宫中建言献策,一时间乌烟瘴气。
生孩子之后血崩在卫生条件不发达的古代,是再常见不过,不止是嫦小娥就是后来康熙的赫舍里皇后也是在生了孩子不久死去。
最后还是蓝菲儿从一个老妪那里打听到一个秘方:蓖麻油炒鸡蛋,说是可以催生。
马秀英也听说过蓖麻油炒鸡蛋催生,就让人去弄炒。
这时候嫦小娥吃了蓖麻油炒鸡蛋,艰难的生下了朱允熥。
在这些太医的联合会诊下,嫦小娥也保住了半条命,也只是半条命。
由于失血过多,嫦小娥在生产后病重,日子是有一天没有一天的。
朝臣们得到消息,知道太子妃命不久矣,就纷纷站队,准备另立储君。
只是老朱在长孙和爱子面前,也迟迟下不了决心,所以诸位大臣也没有人敢做这第一只出头鸟。
这一日朝会,老朱稳坐奉天殿,却看到朝臣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朱棡。
老朱看着他,他也得意的看着老朱,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这个逆子,私自跑到应天来不说,还公然的上早朝,这是要反天吗?
朱元璋又看看一个个颐指气使的群臣,脸上都有要豁出命的架势,知道他们是来者不善,八成是逆子朱棡要来逼宫了。
老朱到底是开国之君,在血雨腥风中走来,什么阵仗没有见过?
他往那一坐,轻描淡写的问道:“众位卿家,有何本章要奏?”
众大臣被老朱的气场所压制,没有人敢动。
中书舍人刘三吾却出班,拿着玉笏,慨然道:“陛下老臣有本上奏!”
刘三吾是进士出身,元朝拢共就没有开过几回,他能成为进士,可见是有点真才实学的。
能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