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玄幻小说 > 重生在西游记世界 > 第41 章 认识荀况与儒家的养生

第41 章 认识荀况与儒家的养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王万福身形一转,年纪由老年变成了中年,陈雅秋微笑道:“还是这个年纪好,虽然我们现在生命悠长,但修身之道还是要保持自然才会让百姓信服。”

    王万福点头应是,然后对小胖子说道:

    △△△

    荀况言修身,智慧如明灯。

    心静如水清,志坚似铁凝。

    言行须一致,表里应相称。

    博学而审问,慎思且明辨。

    笃行而不倦,积善以成德。

    非礼勿视听,非义勿言行。

    忍辱负重担,克己奉公诚。

    修身齐家治,平天下安宁。

    △△△

    荀况(约前313一约238)世称荀子,亦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早年游学于齐国,后成为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并三任学 宫祭酒。韩非、李斯均为其门下弟子。后因受谗离齐,先后赴秦、 赵。晚年应楚国春申君召请,任兰陵令。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 著作有《荀子》32篇。(今存20篇)。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前 238)卒于兰陵,终年约76岁。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唯物主义哲学集大成者,其学说立足 于儒家,兼采道、墨、名、法诸家之长。在政治上提倡“法后王”,尊 儒家礼治思想,并吸取法家的法治学说,倡导“礼”、“法”、结合, 建立“天下为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在自然观上,视天为自然的 天,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并有规律可循:“天行有常,不为尧 存,不为桀亡。”并进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在认识论 上,提出“形具而神生”先有物质形体然后才有精神。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认识的途径是通过“天官”(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经过天君(心)进行“征知”的思维活动,同时又强调思维优于感觉,认为必须“虚壹而静”,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认为“行”高于“知”,“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针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指出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取决于后天教育的好坏。

    荀子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认为“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人的生命和万物一样也是以天地阴阳为基础,但是人的生命状况却完全取决于人的自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并提出人只要能够“治气养心”就可以长寿。

    △△△

    现在我把《荀子》32篇传授给你。

    王万福对小胖子说道。

    “王老师,听说你是西天取经回来的人,你给我读的书是取经取回来的书吗?”小胖子问道。

    王万福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说道:

    △△如果你读懂了西游记, 你就会明白人生和苦难的真谛 。

    西游记中的师徒五人其实是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

    唐僧代表了人的肉身, 孙悟空代表了人的心, 猪八戒代表人的欲望 ,沙僧代表了理性 ,白龙马代表着意志力 ,悟空的第一位师傅是菩提祖师 ,菩提祖师的道场在斜月三星洞 ,斜月三星合起来就是一个星字 ,而成语心猿意马就是告诉我们 ,我们每个人的心就像猴子一样 ,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一刻也安静不下来 ,《楞严经》上说, 人的心有72相, 而悟空的72般变化 ,就代表了一个普通人 ,一颗不受约束 ,放荡不羁 ,爱自由的心 。

    长安到灵山的距离是108000里, 而悟空的一个筋斗云也是108000里 ,而这个世界上什么最快? 就是人的念头 ,一个念头便是108000里 。当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 筋斗云也就失去了作用 ,他告诉我们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 之前必须要经历一个梳心(舒心)的过程 。

    悟空的金箍棒重达13500斤 ,而人昼夜呼吸的次数刚好一万千五百次 ,所以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心情, 扛得住这个世界的人从来不靠力气 靠的就是心情 。

    悟空的那双火眼金睛是在八卦炉里面练就的 ,八卦本身就代表着无穷的变化 ,所以它代表着只有被历练过的心 ,才能够明辨这世间的真假和善恶 。

    最让悟空深恶痛绝的便是头上的金箍 ,悟空的金箍是有形的 ,而我们头上的金箍是无形的 ,它来自于妈妈的责骂 ,爸爸的巴掌 ,老师的教育 ,公司的章法 ,社会的法律 ,还有自身的道德 。

    正所谓自在不成人, 成人不自在 !

    孙悟空到大雷音寺, 希望如来能把他头上的紧箍咒给摘掉 ,可是一摸并没有 ,为什么呢 ?

    禅宗里有一句话说谁俘虏谁 ,能够真正把你束缚住 ,不是别人 ,正是自己的内心 。

    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除魔 ,降服的不是别的 ,正是自己的心魔 。

    一路上的千辛万苦想要去求取真经, 最后得来的是一本无字经书 ,因为这一路上的经历才是真正的真经 。

    回想起来在我们每个人年老的时候 ,真正能够让你回想的 ,让你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

    就是那些见过的人, 走过的路 ,以及在你身上发生过的故事 。

    人生就是西游记 ,我们都是取经人 。

    所以说,西天取经其实只是我和我的爱人这一路的旅程罢了。

    △△

    “现在我把荀子的其他文章讲述给你,希望你好好的理解,用心与每一个文字去交流,这些文字里有宝藏,甚至有长寿的秘诀,这一切只能靠你自己去领悟,读书的过程就是你的《西游记》。”王万福认真的对小胖子说道。

    “王老师,我懂,您就传授给我吧!”

    于是王万福开始口述。

    △△荀子《修身》篇△△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执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行而供冀,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愓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勌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勌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王老师你能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吗?”小胖子虚心求教道。

    △△△王万福解释道。△△△

    [[[见到善良的行为,一定认真地检查自己是否有这种行为;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严肃地检讨自己;自己身上有了好的德行,就要坚定不移地珍视它;自己身上有不良的品行,就如会因此而被害似的痛恨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谄媚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所以君子要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胡作非为,却痛恨别人批评自己;自己极其无能,却期望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心肠狠毒,行为如同禽兽,却又憎恨别人说妨害自己。他们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直言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纠正自己错误的话当作讥笑自己,把极端忠诚的行为当作损害自己,这样的人即使不想灭亡,可能吗?《诗经》说:“胡乱吸取,乱加诋毁,实在是非常可悲啊。本来计划做好事,结果却违反,本来计划不好,反而一一依从。”就是说的这样的小人。

    使人无往而不善的法则是:用调理血气来保养身体,那么自己的寿命会仅次于彭祖;用善行来洁身自好,那么自己的名声可与尧、禹媲美。既适宜于用来处守显达的顺境,也有利于处守困窘的境遇,这全在于礼法和信义。凡是使用血气、意志,智慧和思虑的时候,遵循礼法就通达顺利,不遵循礼义就产生谬误错乱,行为就会迟缓怠惰;在吃饭、穿衣、居处及活动的时候,遵循礼义的行为就会和谐适当,不遵循礼义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人的容貌、态度、进退、行走,遵循礼义就温雅可亲,不遵循礼义就显得傲慢、固执、邪僻,粗野。所以,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做事情不讲礼义,事情就办不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能安宁。《诗经》说:“礼仪完全符合法度,一言一笑完全得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行去附和别人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引导别人叫做谄媚,用不好的言行去附和别人叫做阿谀。以是当是,以非当非,就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就叫做愚蠢。用言论中伤善良,就叫做谗言,用言论陷害良士,就叫做虐害。以是为是,以非为非,就是正直。窃取财物,就叫做偷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就叫做欺骗,信口开河,就叫做虚妄,对追求是进取还是放弃犹豫不决,就叫做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就叫做大贼。听到的事情多叫做广博,听到的事情少叫做浅薄,见多识广叫做僴,见识少叫做孤陋寡闻。难于进取叫做废弛,学过的经常遗忘叫做遗漏。事情少但井井有条叫做治理、管理,事情多但繁多而杂乱无章叫做昏乱不明。

    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是:对于血气刚强的人,就用心平气和来调和他;对于思想深沉而不明朗的人,就用坦率善良来同化他;对于勇猛乖张的人,就用疏导的方式辅助他;对于性急嘴快的人,就用动静相辅相成的方式来节制他;对于心胸狭窄的人,就用宽宏大量来开导他;对于卑下迟钝、贪图小利的人,就用高尚的志向来提点他;对于庸俗散漫的人,就用良师益友来管教他;对于怠慢轻薄、自暴自弃的人,就用将会招致灾祸来警醒他;对于愚钝朴实、端庄拘谨的人,就用礼仪音乐来协调他,用深思熟虑来开导他。凡是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没有比遵循礼义更直接的了,没有比得到好的老师的指导更重要的了,没有什么比专心一致更神妙的了。这就是所说的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

    志向远大就能傲视富贵之人,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贵子;内心反省注重了,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

    外貌恭敬,内心忠诚,遵循礼义并且性情仁爱,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顿在边远偏僻的地区,也没有人不敬重他的;劳累辛苦的事抢先去做,有利可图、享乐的事却能让给别人,诚实守信,谨守法度而又明察事理,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顿在边远地区,也没有人不信任他的。外表傲慢固执,内心阴险狡诈,遵循慎到、墨翟的一套而精神驳杂污秽,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显贵四方,没有人不轻视他的;遇到劳累辛苦的事就逃避,遇到有利可图、得以享乐的事就用花言巧语地谄媚,毫不谦让地迅速抢夺,邪僻恶劣又不忠厚,放纵却不检束,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显贵四方,没有人是不摒弃他的。

    走路的时候小心谨慎,不是因为怕陷于泥沼;走路的时候低头俯视,不是因为怕碰撞着什么;与别人对视而先低下头,不是因为惧怕对方。读书人这样做,只是想独自修养身心,不是怕得罪世俗中人。

    千里马一天能奔跑千里,劣马跑十天也能够达到。但是,如果用有限的气力要去穷尽无尽的路途,追赶起来没完没了,那么即使劣马跑断了骨头,走断了脚筋,一辈子也不能赶上千里马啊!如果有个终点,那么千里的路程虽然很遥远,也不过是快点、慢点,早点、晚点而已,怎么不能到达目的地呢?不知道走小路的人,是用有限的力量去追逐那无限的目标呢?还是也有个一定的范围和止境呢?对那些“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考察、辨析,不是不明察,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们,是因为有所节制啊。那些怪异的行为,并不是不难做到,但是君子并不去做,也是因为有所节制啊。所以学者说:“当别人停下来等待我的时候,我就努力赶上去,这样或慢或快,或早或晚,怎么不能一同到达目的地呢?”所以只要一步一步地走个不停,那么即使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千里;土堆积起来没完,山丘也能够堆成;堵塞水源,开通沟渠,即使是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千里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至于人的资质,即使相距悬殊,难道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千里马那样悬殊吗?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千里马拉的车却不能到达,这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只不过是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但如果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做就不能完成。那些无所事事的人,他们是不可能超过别人的。

    遵守法度且尽力遵行的,是学士;意志坚定又身体力行的,是君子;思虑敏捷而智慧又永不枯竭的,是圣人。人没有礼法,就会感到迷惘、无所适从;有了礼法,却不知其意义,就会局促不安;遵循礼法而又深明事类,精确把握它的具体规则,然后才能不慌不忙、得心应手。

    礼法,是用来端正自身的行为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法的。没有礼法,怎么能够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又怎么能知道礼义那种事正确的呢?礼法怎样规定就怎样去做,这就是性情习惯于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老师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是理智顺从老师。性情习惯于遵礼而行,理智顺从老师,那就是圣人了。所以,违背了礼法,就是无视法度;违背了老师,就是无视老师。不遵照老师的教导,违背礼法,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让盲人去分辨颜色,让聋子去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所以,学习就是学礼法,老师也要以身作则,而且又要安心于这样做。《诗经》说:“不知不觉,顺应天帝的法则。”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端正谨慎而顺从兄长,就可以称为好少年了;如果还好学上进,谦虚敏捷,那就只有和他相等的人而没有超过他的人了,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了。苟且偷安,懒惰怕事,没有廉耻而又贪图吃喝,就可以称为坏少年了;如果还放荡凶暴,不顺从长者,险恶害人,这就叫做凶险的少年了,这样的人即使遭受刑杀,也毫不可惜。尊敬老年人,那么壮年人也就来归附了;不使固陋无知的人困窘,那么通达事理的人也就汇聚来了;在暗中做好事而施舍给无力报答的人,那么贤能的人和无能的人都会聚拢来了。人有了这三种德行,即使有大的过失,老天恐怕也不会毁灭他的吧!

    君子对于求取利益是漫不经心的,他对于避开祸害是早作准备的,他对于避免耻辱是诚惶诚恐的,他对于奉行道义是勇往直前的。即使身处贫困,君子的志向也是远大的;即使身处富贵,体态容貌却非常恭敬;即使生活安逸,但精神并不松懈懒惰;即使劳累疲乏,但容貌依然端庄;发怒的时候也不过份地处罚人,高兴时也不过份地奖赏人。君子虽然受到贫穷,但志向是远大,这是因为他要尊重仁德;虽然得到富贵,可是容貌是谦恭的,这是因为他不依势作威;虽然安逸,但精神并不松懈懒惰,这是因为他明通道理;虽然身体劳累,但容貌依然端庄,这是因为他爱好礼仪,注重礼节;发怒时、高兴时的赏罚不过度,这是因为礼法战胜了私情。《尚书》说:“不要有所偏好,要循古代圣王的正道;不要有所偏恶,遵循古代圣王的正路。”就说的是君子能用公理正义战胜个人的欲望。]]]

    △△△

    正所谓:

    荀子修身德为先,

    言行一致重实践。

    博学多识求真理,

    深思熟虑明是非。

    谦虚谨慎不自满,

    诚实守信无欺瞒。

    修身养性心自静,

    品德高尚人共赞。

    △△△

    王万福接着说道:

    “荀子认为天地间万物包括人的生命是由天地和合而生,又由于阴阳接而运行变化,天地阴阳就是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基础,其中人的生命状况完全取决于人的自身行为。从这一生命观出发他在《修身》篇中对寿考养生问题,提出:“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的论断。并具体论述了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烈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心,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傈弃则炤之以灾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生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又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在这里荀子站在儒家立场提出治气养心之术,即加强自身修养,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实现长寿的根本途径。”

    王万福喝了一口龙井茶结束了这篇文章的解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