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想儿子了
良久之后,朱元璋才缓缓开口:“你前些天和朕说的,关于后宫殉葬的事,朕想过了。”
众人皆是一脸诧异,不知道这句话究竟是对谁说的。就在这时,朱楩却毫不顾忌地走上前来,站在了朱允炆的身后,说道:“父皇意下如何呢?”
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啊!就连卧榻旁的朱允炆也不禁为之震惊。要知道,前几日,也就是在今日太医尚未给朱元璋的身体下定论之前,朱楩竟然就已经开始讨论起当今天子的后事了,而且还是后宫之事。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行为。
每个人心中都怀着各自的想法,但在这个时刻,没有人敢于发出声音打破这凝重的氛围。众人皆默默地等待着朱元璋接下来的决定和安排。
朱元璋深深地凝视着朱楩,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情感。他缓缓开口道:“你这小子够滑头的,之前那句千古一帝,难道不是在暗示我?”
朱楩听到这句话后,立即抱拳鞠躬,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是的,父皇。”他的态度坚定而果敢,仿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实际上,自从老朱允许朱楩经常进入太和殿开始,朱楩便时常向他讲述自己在梦中所见的未来大明。起初,朱元璋将这些话语视为朱楩的痴人说梦,并未予以重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察觉到朱楩所描绘的那个世界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要继续聆听下去。
在朱楩描绘的世界里,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美好的国度。那里的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而幸福;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之分,人人平等,相互尊重;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可以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人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并为此努力奋斗;男女之间不再存在地位差异,他们相互理解、支持,共同组建家庭并养育后代。这样的景象,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朱元璋眼前。
朱元璋开始逐渐沉浸在这个未来大明的美好憧憬之中。他开始认真思考这些看似荒谬的想法是否真有可能实现。或许,正是因为他对未来的大明充满了期待,才会如此着迷地聆听朱楩讲述那些离奇的梦境吧。
朱楩深知,自己的这番话对于朱元璋来说可能会产生影响。于是,他婉转地谈到了历朝历代后宫中的那些女人、那些妃子,以及她们的结局究竟如何。朱元璋静静地聆听着,眉头微皱,陷入了沉思之中。
殉葬制度,这一陋习早在秦朝时期就已经被废弃,然而如今,朱元璋却将其重拾。他心中明白,这个决定必将引发轩然大波,可他也有自己的苦衷。自古以来,不少朝代都因外戚干政而走向衰败。尽管在他生前,没有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当他离世后,他的子孙们又能否应对得了这些外戚?
为了确保王朝的稳定,朱元璋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可行——那便是在离开人世时将所有妃嫔一并带走。如此一来,那些外戚便失去了干涉朝政的借口与机会。这样做或许能让朱家江山更稳固些,可这代价却是无数无辜女子的生命……
朱元璋心里清楚,自己的做法或许有些残忍,但作为皇帝,他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起初在朱楩刚提出来的时候,老朱脸色顿时一沉,非常不高兴,甚至有些动怒,但他并没有立刻发作,只是冷着脸看着朱楩,想要听听他接下来会说什么。朱楩深吸一口气,提出了解决方案:“儿臣觉得,与其让她们陪葬,不如让她们披麻戴孝,做个守陵人,至少也能让她们留条性命,没有人是真的想死的,这些后宫之人也不过是些二十出头的女人。”
这个提议虽然出乎了老朱的意料,但却也让他陷入了沉思。人殉这种事,确实过于残忍,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他更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声誉和形象。毕竟,他这一生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从一个凤阳的佃户,到做过和尚、当过乞丐,再到投身军旅,驱除鞑虏,恢复中原,建立大明王朝,这一切都是他一生的荣耀。如果因为身后之事而杀了一群跟随自己的女人,那岂不是要给自己留下千古骂名?
但是正是因为朱楩洞悉了老朱内心深处的那个点,千古一帝的美名可不是随便一个帝王就能有的,那可得是开创了不世之功,如同秦皇汉武一般,显然,他具备这个资格,既然如此,又怎么能因为殉葬把自己一世功名撒上这么一个污点呢?
朱元璋闭上了眼睛,脸上的肌肉微微抖动着,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地睁开了眼睛,眼中闪烁着坚定和决断的光芒。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说道:“罢了,朕死之后,后宫嫔妃不必为之殉葬,有所出者留宫守孝,无所出者,皆送往孝陵守孝三年。”
他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带着一种威严和庄重。众人都静静地听着,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们知道,这道命令意味着朱元璋对他重拾起来的殉葬制度又做出了改变,虽然不意味着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真正理解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但是至少他为了千古一帝的名号做出了改变。
朱楩站在一旁,看着朱元璋的表情,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他明白,朱元璋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易事,但他在最后却愿意放下权力和猜忌。
朱元璋轻轻地咳嗽了一声,仿佛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使命,他的目光缓缓地从众人身上移开,重新投向那片屋檐。他静静地凝视着,仿佛陷入了对过去岁月的深深回忆之中。他的眼神变得深邃而遥远,让人无法窥视其中的奥秘。
朱元璋微微抬起手来,轻轻动了一下,像是做出一个向外推的动作。在场的众人立刻心领神会,纷纷向门外退去,只留下朱元璋一人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遗诏已经下达,接下来便是礼部官员们忙碌的时候了。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准备着刚才朱元璋所交代的各项事宜。这些事务包括丧葬仪式、新皇的登基加冕仪式等一系列繁琐而庄重的仪式。
朱楩和朱允炆两人是最后一批离开房间的人。当他们走出房门时,朱允炆的气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威严,原本温文尔雅的形象此刻多了几分君临天下的霸气。这种转变令朱楩感到格外明显,他不禁感叹权力的力量竟然如此巨大,可以瞬间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朱允炆挺直了身子,步伐稳健有力,每一步都带着一种不可一世的气势。他的眼神变得坚定而犀利。朱楩默默地跟随着朱允炆的身后。
进屋前的朱允炆虽然已经在主理朝政了,但是更多的还是谦逊儒雅的感觉,不论这是真的还是装的,但是退出房间来后却多了一些傲视与傲慢,可能在他心里那颗大位归属的石头算是落下了。
十日之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
皇宫之中,丧钟声传遍了京城,百姓哀悼,一片肃然,这位重新恢复江山由汉人政权统治的一代千古帝王朱元璋就这么与世长辞了,卧榻之上,朱元璋交代了各地藩王不用入京悼念,但是闭眼前最后一句却说的是,想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