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章 组建海军
李德明与专家们商讨着购买适合的军舰,培养专业的海军士兵。尽管困难重重,但大家都充满信心,为了国家的安宁,他们誓言不懈努力。
李德明在积极筹备海军,全国的各种报纸也是大肆宣传,独立纵队光复了沪市。
可这一次山城的国府却难得的没有提出,由国府去接管沪市。李德明却很清楚这是因为,倭国鬼子正从大汉国北部与倭国本土两个方向有几十个师团正在赶来。
倭国鬼子可是不会轻易认输的,虽然现在已经退出了沪市,相信这几十个师团一到位,沪市又将引起一场大战。
山城的老头子,当然希望是独立纵队去与倭国鬼子拼个你死我活,他最后才站出来渔翁得利,捡现成的。
李德明当然能看清楚的,他也想趁机长期占有沪市,所以现在的他是要先拉拢民心,让老百姓认可独立纵队。让独立纵队成为沪市真正的主人,让其他的部队替代不了他们。
当独立纵队拥有了强大的海军,沪市,独立纵队就不会轻易让出去了。所以李德明现在所需要做的是,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这个才是独立纵队立足的根本。
李德明接下来就开始大力的培训海军,同时也面向全国招收海军。毕竟国军的海军已经全部都把军舰沉了大江,可原来官兵却有很多都在。
普通士兵为了混口饭吃转为陆军的倒也正常,好多的海军官员却没有了事干,无奈之下许多选择了退役。
还有很多中下层的官兵不愿意退役的,被安排去了陆军,根本不能发挥所长,过得是郁郁不得志。
现在独立纵队面向全国招海军,很多原国军的海军都纷纷赶往沪市来参加独立纵队的海军。
窑洞方面的红党肯定是全力支持,并且也是派出众多的政工干部南下沪市。短短二十天独立纵队就招收到了近一万人,而且这其中百分之八十都还是原来国军的海军。基本上是组军都可以用,这让李德明非常满意。
一个漆黑的夜晚,李德明在深夜二点的时候,与一千生化士兵封锁了整个海军码头,十艘大和级战列舰二十艘巡洋舰就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了海军码头。
第二天早上所有的海军官兵看到这一艘艘崭新的军舰都是激动不已,按照原来早就分配好的军舰,所有的官兵有序的上了各自分配的船。
李德明站在船头,看着这支逐渐壮大的舰队,心中满是豪情壮志。
他深知,拥有强大的海军只是第一步,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还需要不断提升队伍的战斗力。
于是,李德明决定让生化士兵变成军事专家,对海军进行更加专业的训练。
同时,他也着手制定战略计划,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李德明命令各舰启航,进行实战演练。浩瀚的海面上,战舰破浪前行,炮声隆隆,火光冲天。
在激烈的战斗中,李德明发现部分海军官兵的作战技能仍有待提高。他当机立断,组织了强化训练营,让海军官兵多多实战练习。
与此同时,情报部门传来消息,倭寇的增援部队已逼近沪市。李德明深知时间紧迫,他必须尽快打造出一支能够与敌人抗衡的精锐海军。
在紧张的训练和战备工作中,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决战的时刻来临了……
有了海军的帮助,倭国鬼子像上一次那种顺利的在沿海登陆已经不现实了。而且目前日本鬼子还不知道沪市外海已经有了这么一支海军,所以他们这一次的作战计划几乎与上次没有多大区别。唯一改动的地方只能登陆的位置换了,因为上一次完全就让国军吃了一个暗亏。
现在沪市外海上空每隔十分钟就有侦察机飞过,而且是二十四小时的巡逻侦察。倭国鬼子的军舰根本就逃不过独立纵队的雷达与飞机侦察。
某日,李德明正在观察地图,研究战术。突然,一封紧急电报传来:倭寇已发动进攻,他们试图突破防线,强行登陆沪市!
李德明立刻召集将领们召开会议,部署应对策略。他决定让海军包围住这批倭国鬼子,与陆军配合,来个前后夹击。
这一批倭国鬼子是从倭华北方面军和关东军抽调过来的,本来按原计划,他们要等到从倭国本土赶来的援兵汇会合后,再向沪市发起进攻。
可关东军副司令松下库二中将师团长,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自己带着部队,先去冲垮沪市的守备部队。等国内来的那些官兵到时候直接去接管沪市就是了,所以他也就根本没有等国内的部队就带着自己的部队率先发起了登陆攻击。
关东军这一主动的登陆攻击,立马就引起了独立纵队的反击,各种轻重武器就招呼了上去。
松下库二中将坐在一艘巡洋舰上的指挥室里用望远镜看到,登陆先头部队受阻,立马就命令海军舰炮支援,这一下就把防守的独立纵队压了下去。
看到这个情景,松下库二中将满意的点点头“哟西,就是这样打,我着这个独立纵队也就一般般嘛,松井大将怎么还会被他们打败。”
只是他才刚刚得意了不到十分钟,突然就是轰隆一声,他乘坐的军舰激烈的摇晃起来,下一刻就有士兵跑过来报告,后面有大汉国的军舰在对他们攻击。
军舰上的官兵马上开始组织反击,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情,他们发射出去的炮弹根本就够不着对方。离对方起码还有好几海里就掉进了海里,迫使他们不得不开着军舰朝对方驶去。
至于也要进入射程以内才行,不然就只有挨打的份,根本还不了手。只是他们的驶离,立马就让独立纵队压力大减,又是对着登陆的倭国鬼子部队一阵猛烈的攻击,让本来冲进了两百多米的倭国鬼子士兵又退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