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章 大战(3)
这一场双方近四十万人的大战,即将一触即发。双方都是趁着夜色开始排兵布阵调兵遣将。
这一次李德明他们的独立纵队准备给倭国鬼子来个先发制人,不再准备被动防守。所以李德明给倭国鬼子准备好了一个毁灭性的大餐。
早上四点多钟。天还没有亮,双方的官兵就开始了准备早饭,趁着战争还没有正式打响,让士兵吃顿热乎的。因为这一旦开打,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了。
倭国鬼子部队的集结地,密密麻麻,连绵有差不多十几公里。此刻他们都在生火造饭,毕竟现在四周还是一片漆黑。
南京机场,已经有上千架飞机准备起飞了。因为所有的飞机都安装了雷达,所以也就没有什么黑夜的影响。
在一百架战斗机的护航下,五百架轰炸机陆陆续续起飞,这就是李德明给倭国鬼子准备的一顿胖揍。六百架为一轮,共一千两百架飞机准备了两轮轰炸。在这个时代,目前还没有一起夜间轰炸的例子。
独立纵队今天就要去创造这个奇迹,半个小时后,还在做饭的倭国鬼子伙夫们都听到了一个只有白天才能听到的飞机轰鸣声。
他们抬头看到从首府方向过来的天空中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红点,有士兵马上报告了值班的长官,虽然他们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可天空中的红点也是越来越大,向方就是朝着他们军营飞来。
值班的军官尽管吃不准,他还是鸣枪示警。朝着天空发射了几枚照明弹,他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打开了地狱的大门。
两分钟后,天空中已经开始往下丢炸弹了,那几枚照明弹准确的把所有的轰炸机引了过来。
独立纵队的轰炸机扔下来的却是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的,子母炸弹。这个子母炸弹是两年后才会被德国人发明出来。
随着一枚枚子母炸弹的掉下,倭国鬼子的营地瞬间就变成了人间炼狱,很多倭国鬼子还没有醒来就已经死了。
同一时间,独立纵队的上千门喀秋莎火箭炮也是在这个时候发射了出来。让那些掉在地上没有引爆的子母弹再次引爆,这威力简直就是翻倍。倭国被突如其来的轰炸打得猝不及防,伤亡惨重。然而,他们迅速组织起反击,用高射炮对着天空射击。
独立纵队的飞行员们临危不惧,凭借高超的飞行技巧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一次次避开敌人的炮火,继续投下致命的炸弹。战场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对决。
在地面上,独立纵队的步兵们也趁机发起了冲锋,与残存的倭寇展开近身搏斗。原本还是黑暗的大地,现在也被四处的火光给照成了白昼。
轰炸机离开后,黑豹坦克和装甲车上的重炮与重机枪也开始收割着倭国鬼子的生命。
面对独立纵队的攻击,倭寇鬼子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抵抗力,只能在坦克与装甲车的碾压下节节败退。
等到天完全大亮的时候,两个暂编师也上来了,他们的任务是收尾工作。只是这些战场老兵赶到的时候,看到现场,好多的士兵都没有忍住,哇哇的吐了。
因为他们打扫了这近十公里的战场,至少有好几万具尸体,可以看出来这全部都是倭国鬼子官兵。而且这些尸体几乎没有一具是完整的,到处都是残肢断臂。
还有个别的没有断气的日本鬼子,暂编师的士兵也是去给了他们一个痛快,送他们去见他们的天照大神,救他们是不可能的。救这些畜生就是在害人,这个道理这帮老兵都懂。
一路走过来,这些老兵还发现了好几个少将的尸体,这一下子两个暂编师的人更里激动不已。这个独立纵队真的牛逼,只是一个晚上就干掉了倭国鬼子几万人,还有已经发现的三个少将尸体。
这一仗绝对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大胜,而且看情况,独立纵队的伤亡非常的小。他们也就看到十来辆车在接送伤兵,伤亡的数字应该在千人以内,这至少是一比十甚至二十的伤亡率。
独立纵队这次八个旅呈三个方向在追赶倭国η鬼子,原本倭国鬼子的十二个师团在天空中的狂轰滥炸和地面坦克与装甲车的碾压下,早就乱了,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阻挡。
独立纵队的八个旅一直向前不停的推进,天空中还有战斗机在给他们护航。
战斗从早上五点左右一直持续到中午才停止,这一上午倭国鬼子又退出去了五六十公里。只是这一次的撤退却是留下了一路的倭国鬼子尸体,没有一个活口。独立纵队的官兵可不会对他们有任何的仁慈。
所过之处全部都是补了一枪,李德明从开始与倭国鬼子交战的时候,就交待过独立纵队的官兵,这些倭国鬼子从小就受到军国主义教育。很多的伤兵你去救治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引爆身上的手雷或者刀枪与你同归于尽。
如果那样就真的不划算了,并且在后来的交手中,这种事情还真的发生过。所以后来的独立纵队官兵也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战后打扫战场只补枪不救人。这才是对自己和战友最安全的办法。
独立纵队一路横推到了常州城外才停下,倭国鬼子所有的部队都已经退回了城里。
独立纵队暂时也没有攻城的打算,因为这要是一旦攻城,整个城里的老百姓就会被殃及池鱼。城里还有很多老百姓舍不得那点家业没有逃走,这样的结果就是被倭国鬼子与伪军抓到了城墙头上做人质。
独立纵队一旦攻城就会使用重武器,这样会造成大量的伤亡。这可不是李德明愿意看到的结果。
而且这一仗独立纵队歼敌至少十万,已经让日本鬼子华中方面军大伤了元气,估计短时间也不会再打首府城的主意了。一定会记住独立纵队给他们的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