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清朝的掌故 > 第14章 退翁为浮屠中之逸民

第14章 退翁为浮屠中之逸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退翁为浮屠中之逸民》

    明万历年间,有一位名叫南岳和尚退翁的高僧,他的俗名叫做宏绪,字继起,出生于兴化之地,原姓李氏。宏绪早年便选择出家,师从三峯大师,并成为了他的得意门生。此后,他历经十座道场,其中在苏州的灵岩寺停留的时间最长。

    宏绪的父亲嘉兆,是一位志向高远的志士。明朝灭亡之时,他寄信给退翁,信中写道:“我们的始祖咎繇曾担任理官之职,子孙便以理为姓。后来因为音同,也姓了李。如今先皇帝为国捐躯,而叛贼也姓李,我怎能忍心与贼人同姓呢?我决心让子孙复姓理氏。”在此之前,中州的李鬯和寒石也因为耻于与贼人同姓,请求改姓理氏。嘉兆之前并不知道这件事,但他的想法却与他们不谋而合,于是天下传颂他们为“二理”。

    退翁虽然出家为僧,但心中却时刻感念父亲的大节,时常思考如何继承父亲的遗志。自顺治丙戌以后,东南地区的士人,如同焦原上的鱼儿,在困境中苦苦挣扎,他们相继涌现,而吴中地区的情况最为严重。退翁都与他们结交,前来追随他的人络绎不绝。

    退翁的佛学造诣深厚,他的禅语常常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不仅在佛学上有所成就,更在世间修行上表现出色。他关心百姓疾苦,时常布施济困,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次,吴中地区遭遇大旱,百姓们颗粒无收,生活陷入困境。退翁见状,立即组织僧众进行募捐,并亲自前往灾区,将募捐来的粮食和财物分发给百姓。他的善举让灾区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佛法的慈悲与温暖。

    有一年辛卯,退翁不慎被牵连进了一桩冤案。得知这一消息后,众多义士纷纷站出来为他辩白,希望能救他一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退翁终于得以脱身,重新获得了自由。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这次事件而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依然像以前一样乐于助人,行善积德。

    有人因为担心退翁再次卷入类似的事件,劝他要多加小心。退翁却微笑着回答道:“只要我自己问心无愧,即使遇到意外的风波,最终也会平静下来的。”他还说:“修道之人,正应该在不如意的事情中寻找力量和智慧。”他甚至还开玩笑说:“如果能把忧患当作一种适宜的修行,那么即使是身处汤火之中,也会觉得像是生活在乐园里一样。”

    吴中的高士徐枋听到退翁的这些话后,不禁感叹道:“他真的是一个以忠孝之心来修行佛法的人啊!”徐枋所居住的草堂,恰好位于灵岩山的山脚下。他一生清廉自持,即使忍受饥饿和寒冷,也不肯接受别人的一丝一毫的馈赠。然而,他却对退翁有着深厚的感情,自称是退翁的白衣弟子。每当他遇到困难时,退翁总是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渡过难关。

    退翁在吴中地区居住了很久,对明朝的思念之情从未减退。为了表达对故国的怀念和敬意,他在尧峰山建造了一座报慈堂,用来祭祀他的父亲嘉兆。同修们私下里给他起了一个谥号,叫做“孝敏”。后来,由于南岳福岩寺的邀请,退翁前往那里担任主讲。吴中的百姓担心他会离开,于是又将他迎请回来。

    退翁在佛教界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他弘扬佛法,广结善缘,受到了海内众多人的赞誉。然而,在徐枋看来,退翁的精微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他的佛法造诣和人格魅力。他特别提到,每年三月十九日这一天,退翁都会穿上素服,焚香祭拜,面向北方默默流泪。这样的举动,他已经坚持了二十八年,从未间断。徐枋感慨地说:“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退翁本是一个在明朝灭亡之前就已经出家的僧人,但他却怀着如此耿耿于怀的至情至性。他可以说是佛教界中的一位逸民,用自己的方式收拾着残破的山河和剩余的风景,真是令人称奇啊!”

    退翁的一生都在为佛法的传播和世间的和平而努力。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他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他们在修行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本篇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