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胡匪
《胡匪》
在明朝末年,袁崇焕设计杀害了毛文龙,毛文龙的部下因此四散,纷纷逃入大海成为海盗,出没于辽沈、登莱之间。这些海盗起初只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并没有什么大的野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兵卒和流民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起初,这些海盗只是与官府为敌,并不劫掠百姓。但随着官府的围剿力度加大,他们开始肆意劫掠。他们专门针对那些经过关内外和直、鲁一带的豪商巨贾,进行绑架勒索。其中有一个名叫商峻的毛文龙部将,他率领着一支庞大的队伍,成为了胡匪中的佼佼者。他的后代至今仍有族谱可查。
由于与响马贼等其他盗匪势力联合,这些海盗也被称为马贼。他们的首领众多,各自带领一支股匪,人数不等,多则二三百人。他们没有严格的纪律,但都非常彪悍勇猛。他们之间经常发生内斗和火拼。
这些海盗的劫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绑架勒索,被绑架的人家需要探明是何路何股的海盗所为,然后设法商议赎金。如果超过期限未能赎回被绑者,那么他们将面临极大的危险。二是出贩劫掠,他们会在遇到官兵时根据势力大小来决定是否抵抗,如果势力不敌则会四散而逃。如果追击太急,他们还会沿途夺取马匹来替换疲惫的马匹。他们的骑术非常娴熟,让捕快们束手无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胡匪逐渐形成了以股为单位,甚至以帮为单位的势力。一个个帮派此起彼伏,如野火春风般蔓延。每个帮派人数不等,多则千人,少则数百或数十人。在这些帮派中,必然有一个首领,这些首领是众人推举出来的,他们也必然有着过人的技能。
比如“钻天燕子”,他能够穿山越岭,步履如飞,一天能行走八百里。而“黄四癞王者”则能在百步之外,一枪击中人的左眼,精准无比。还有像“托什套”、“燕翼子”这样的高手,他们能在百步之外,双枪齐发,百发百中。更有一位“独眼龙飞”,他擅长击弹,百发百中,常常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此外,还有一位叫“蓝六”的高手,他一手能举起五百斤的重物。
然而,一旦选定首领之后,众人都必须听从他的指挥。这些首领也都会与部下同甘共苦,以诚相待。他们所得的财物,都会按照人头均分,首领并不会多取一分一毫。部下们对首领的亲爱甚至超过了对待自己的父母。当首领遇到困难时,不论是谁都会舍生忘死地去拯救他。
关于胡匪的别称也有很多说法。有的说胡匪在行劫时喜欢涂红须髯,所以被称为“红胡子”。也有的说胡匪用火枪时,会在枪口加上红缨,远看就像胡须一样,因此得名。每年秋天,高粱长与人齐高的时候,连绵十余里,胡匪中的狡猾而缺乏技能的人常常用它来藏身。他们出没在高粱地里,掠夺过往的行旅,称之为“青纱幛”。因为藏在其中的他们可以看见别人,而别人却看不见他们,就像藏在青纱幛里一样。
胡匪们在抢劫时,不仅劫财还劫色,甚至杀人。如果有人稍作反抗,他们就会施以各种酷刑。例如将人放在火炉上炙烤,称之为“坐火车”;或者用铁线烧红后烙在人身上,称之为“灯草绒背心”。这些胡匪的残忍行为令人发指,使得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
在长春地区,胡匪的数量最为众多。他们出动劫掠时,常常是短衣匹马,背负枪支弹药。当发现有人出现时,他们会在数里之外高声呼喊报字。这些报字是每个帮派的标识,用一字或一个特殊的名词来表示,只有他们自己能识别。如果双方都是胡匪,他们会迅速报出自己的字号。如果一方不知道如何报字号,那么另一方如果是官兵就会开枪轰击,如果是旅客就会直接进行抢劫。
他们之间的谈话也常用隐语,非常离奇难以理解。例如,官兵被称为“花鹞子”,吃饭叫“朝的”,军官被称为“官兔子”,中弹叫“贴金”,富人被称为“大粮户”,拷问叫“听秧子”,杀人叫“扯了人”,窝巢叫“大当铺里”,掳人勒赎叫“绑票”,手枪叫“腰逼子”,刀叫“口锋子”,头目被称为“当家福”等等。
当胡匪被官府擒获时,他们所掠夺的财物会被没收,被称为“贼产”。除了粟麦之外,牲畜是最多的。有的一个家庭被籍没后,牲畜多达四五百头。官府在获后上报贼产时,对于牲畜一项,一定会多报一二成,以夸大自己的功劳。几天后,会报告说牲畜倒毙了,陆续进行上报。等到案件结束变卖时,原来有四五百头牲畜的,仅剩下了一二成。所谓的倒毙,实际上是已经全部卖掉了,装进了官员的私囊。
东三省的胡匪,过去为害尚浅。到了光绪甲辰年日俄战役以后,东三省才真正成为了胡匪的世界。究其原因,实际上是由于军械精良所致。这些精良的军械来自于日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俄军丢弃了很多武器弹药,满地都是枪弹。这些武器弹药无需代价就可以获得,所以日俄战役实际上是酿造了奉天的盗匪源头。而且当时的胡匪还曾被日军所利用,借以抵御俄军。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