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朗然有焚身救世之念(外一篇)
《朗然有焚身救世之念》
光绪年间,在皖南的霍山,有一个名叫常慧的青年,他后来被人们尊称为朗然。常慧自幼聪慧过人,但心中始终有一份难以言说的追求。终于有一天,他毅然离家,前往青阳九华山的净度寺,寻求心中的那片净土。
光绪乙亥年的冬天,常慧在九华山的甘露寺接受了庄重的佛门戒律,从此正式成为了一名僧人。他给自己取了一个法号——朗然,意为心明如镜,朗照世间。
辛卯年的四月初九日,朗然来到了常州的天宁寺。他进入念佛堂,一心向佛,刻苦修行,对净土的信仰坚如磐石。十五年来,他如同一块磐石,不为外物所动,一心一意地追求着心中的佛道。
然而,岁月不饶人。随着年岁的增长,朗然的身体逐渐衰弱,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随众入堂修行。于是,他搬到了寺后的普同塔院,虽然环境幽静,但他依然坚持苦行,不辍修行。
在普同塔院的日子里,朗然时常看到寺中的僧侣们闭关精修。他深受感动,发愿成为护关僧,为闭关的僧侣们守护清净之地。在守护的过程中,他日诵《法华经》,以经声洗涤心灵,净化灵魂。
朗然还听闻了一个关于药王焚身救世的传说。他深受启发,时常以焚身救世的故事来劝勉自己和他人。他相信,只有舍弃小我,才能成就大我;只有燃烧自己,才能照亮他人。
就这样,朗然在天宁寺度过了他的一生。他的故事成为了寺中的传奇,激励着后来的僧侣们不断追求佛道,苦行修行。而朗然的名字,也永远地镌刻在了天宁寺的历史长河中。
外一篇 《寄禅作偈示僧众》
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法名敬安的僧人,他自号“八指头陀”,是一位与唐代著名诗人贯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修行者。他不仅在佛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更是以诗为禅,以禅入诗,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地。
郑苏堪方伯曾盛赞他:“雄据天童胜”,意为他在天童寺修行时,犹如一位雄狮,稳稳地占据着那方胜境。他不仅仅是一位高僧,更是一位以诗作佛事的诗人。
宣统己酉年的一个冬日,寄禅上人召集众僧,他微微闭上眼睛,仿佛在聆听内心的声音。然后,他缓缓开口,作出一首偈语:“空山寂历孰相寻,枯木龙吟绝赏音。”他解释说:“枯木里龙吟,是禅语中的一句,意指在寂静的枯木中,也能听到龙吟之声,这是内心的觉醒和升华。”
偈语继续道:“开尽寒花飞尽叶,孤峰迥迥是吾心。”他指着窗外的景象说:“你们看,那寒花已开尽,落叶已纷飞,而我心中所向往的,是那遥远而孤独的峰顶,那里有我向往的清净与自由。”
众僧听后,无不默然。他们被寄禅上人的禅意深深打动,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内心的那片净土。从此,他们更加努力地修行,希望有一天能达到寄禅上人那样的境界。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