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巡视
在万历朝武将,最先想到的是南戚北李,也就是戚继光跟李成梁,万历一朝最能打的应该也是这两人了吧!
戚继光已经不在了,李成梁又是位高权重的辽东总兵,就算把他绑来了也没用啊!
因为现在的李成梁已经是个70多岁的老头子了,经不起折腾,不过他倒还有十几年的活头,一直活到90岁,在古代60以上都算长寿了,他90岁的高龄,就跟好比的110多岁的长寿老人一样了,不得不让人羡慕。
其他的好像就没有什么人才了,他儿子李如松倒也还可以,不过已经战死了。
“咦!接替李如松的刘綎好像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耶!。” 提到李如松卫华这才想起了另一个猛将刘綎,有着晚明第一猛将之称。
他的父亲刘显曾经和戚继光,俞大猷一起抗过倭寇,刘綎自己本人也是武状元,武力值爆表,早年抗击噶腰子国入侵云南,后来又两次参加抗倭援朝战争,还平定杨应龙叛乱,后来转战青海等地,立下许多功劳,可谓是战功赫赫!
努尔哈赤在东北做大时,万历帝把当时最能打的刘綎也派往北方,因为杨镐这个废物瞎指挥,导致刘綎进入了建奴的埋伏圈,最终刘綎战死,军队全军覆没。
他虽然是武状元出身,但人们更多称赞他文武双全,计谋百出。
他的军队在武器装备方面是萨尔浒之战中四路大军中装备最差,实力最小的。
陷入埋伏后,刘綎淡定的抽出佩剑,与人数是自己四倍的建奴拼杀。
最终刘綎身中数箭,右臂被砍,半边脸都被砍掉,他自己一个人就杀了数十头建奴。即便最后全军覆没,他的军队也是萨尔浒之战中表现最好的军队。
这人,卫华指定是要了。
不过,想要把他绑来可不容易,他三个月前刚平定杨应龙叛乱,统领着好几万大军。
除了刘綎外还有想到了汪应蛟,汪应蛟为人忠诚正直有节操,把国当作自己的家,杜绝浪费,国家经济依仗他,因皇帝的保姆客氏对墓地的要求超过了限度,汪应蛟坚持不给,于是得罪了皇帝,提前退休告老还乡。
另外还有徐光启,宋应星,卫华都一一写在了本子上。
卫华思索良久:“传卫镇西!”
“是!”传令兵随后大步离去。
片刻后
卫镇西:“报告!”
“进来吧!
卫镇西,你培养情报人员后,即刻派人前往大明,替我寻找一个叫刘綎的将军,他现在任临洮总兵官。
记住了,找到人后先不要打草惊蛇,寻找机会把他们一家老小都给我绑过来。”
卫华知道,请是肯定请不来的,他南征北战,大多时间都是活跃于西南地区,多次镇压叛乱,抗击外敌,鲜有败绩,深受万历帝的器重,前途无量。是不可能会来卫华这里的。
现在把他绑来至少也是救了他一命。
“顺便也把本子上的这几人一同绑来。”卫华说完就把小本本递给了卫镇西。
卫镇西:“是,属下明白!”
卫华:“嗯,你去忙吧!”
“属下告退!”说完,随后大步离去。
有卫镇北等人处理公务,闲的无聊卫华就前往各部门视察。
首先来到的是造船厂,说是造船厂,其实也就是几个建在码头旁边的大仓库。
里面有七十多人在忙碌着,有一大半都是小工,因为征服了奄美岛跟德之岛,获得了造船工匠二十多人,一并加入到了这里。另外还招了四十多名小工负责协助造船。
琉球再怎么说也是大明藩属国,造船技术或许比不上大明,但也比隔壁的倭奴国好,只是琉球地盘太小,并不需要太多的船,多年下来造船水平下降了不少。在造船老师傅林海的指导下,琉球国的造船工匠一点就通。
原先的那些木匠只有一两个对造船感兴趣的留了下来,其它的都重操旧业。
船厂这里有着二十多名士兵把守,旁边码头就有战船驻扎,也不怕有人来捣乱。
“草民见过大帅,有失远迎,还望大帅恕罪!”看到卫华一行人出现在门口,身为造船厂负责人的林海小跑着过来说道。
船厂内的众人听闻大帅来了,都停下了手上的活。
卫华毫不在意道:“无妨,无妨,你们都继续忙吧!我就随便参观一下。”
“是,大帅!”工人们这才继续忙着手中的活。
林海则带着卫华一行人在船厂内四处参观。
“林厂长,他们这是在造鸟船吗?”工厂内的某一处,卫华看着十几个人正在铺设一根三十米长的龙骨。
“禀大帅,正是鸟船。”
“因材料短缺,工匠们还不够熟练,为了节约材料,又保证船只的质量,需草民亲自指导建造,在草民的倾囊相授下,一两遍后工匠们方可出师。
到时就可以多艘船只,共同开工建造。”
“嗯,如此便好。
林厂长,本帅在此非常感谢你的慷慨相授,让我军拥有了自主造船的能力。林先生一人可抵千军万马,
得先生相助何愁大业不成!”卫华郑重地说。
“大帅言重了,这些都是草民该做的。”林海谦虚道。
卫华:“来人,奖励林海厂长白银80两,望林厂长不要推辞。”
“是,草民谢过大帅。”林海回道。要是以前他们给大明造一年的船都得不到80两银子,朝廷反倒常常拖欠他们饷银,工匠们又不能做别的事情养家糊口,可想日子有多难熬!
随后卫华四处参观一下就走出了造船厂。
下一站是火药厂。
负责人是一个叫赵兴国的大明人,赵兴国的父亲曾经是大明的卫所军户,他的父亲最希望他能刻苦读书,将来考取功名。
但赵兴国对读书不感兴趣,从小便痴迷研究火器,还收集了许多关于火器的书籍,常常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
倭寇进犯时,他父亲带领卫所兵,正是用他制作的火器深深的痛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
恼羞成怒的倭寇,等援军到了之后,疯狂猛烈进攻。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包括他父亲在内的十几名士兵全部战死,赵兴国本想用自己的火药跟倭寇同归于尽!
但是为了拖延时间让同村的父老乡亲逃命,把所有的火药都用完了,最后被倭寇生擒。本打算一刀了结他,然后倭寇头子知道这是个不可多得的火器人才,他赵兴国这才得以活命,最终流落异乡,平时负责给倭寇制作火药,修理火器之类的。
原本赵兴国跟倭寇有着杀父之仇,是不可能给倭寇办事的,卑鄙无耻的倭寇就拿那些没能逃掉的同村父老乡亲开刀,有不少人都是他的叔伯兄弟姐妹,迫于无奈,赵兴国不得不暂时为倭寇效力。
得救后,跟倭寇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赵兴国第一时间参军,同乡的兄弟姐妹也纷纷响应,有几个女孩子甚至还通过了军事学府的考核,其余没过关的均加入医疗队,可谓是抗倭界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