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国之重器
掩耳盗铃的人,一定很笨?
不见得!
人急了,什么傻事都能干!
除法务律师钟铭和他的助手,还在与富田雅孝团队协商协议条款未能赶到,以及两名安保在看护富田雅孝交易藏品外,马老一行十人,都来到汤池小院。
见到红姑,还有邢林夫妇,大家都挺意外。
张博葵因为红姑早些时候经常去三人组摩罗街总店买东西,两人很熟悉,便随口问了一句,“钟小姐也在东京?”
张博葵其实一开始没怀疑的,可钟女听到这个问题后,瞬间脸色绯红,期期艾艾的告诉对方,自己是来考察服装专卖店的……似乎还担心对方误会,巴拉巴拉解释许多。
他反而有了想法。
再联想最近几天李承根本就没住过北之丸公园民宿村……老头子老奸巨猾,哪能不明白?
这些老头子,都见多了各种怪现状,对这种事情,虽然心有腹诽,可绝不会露在表面。
嘿嘿一笑之后,不再多嘴,埋头喝茶。
另一边,马老、庞国兴还有陶老,正在给李承介绍今天下午的估价和谈判。
高桥家的藏品中,陶瓷器二十二件、字画六件、古籍善本十套(本),玉器印玺三件、铜佛像铜香炉三件,这些东西的估价,相对更容易一些。
双方纠结的是“十二片甲骨”。
这些甲骨,确系商代晚期成品,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三片肩胛骨质地,一片龟壳质地、四片马胯骨,还有四片不清楚质地的碎骨片。
这些骨片上,记载了六十八个卜文——甲骨上记载的并非都是文字,有不少是类似于符文一样的图案,又因为甲骨多用来记录占卜的卜辞,因此,在专业领域习惯性称之为“卜文”。
甲骨这种东西怎么说呢?
毫无疑问,它很珍贵!毕竟是记录三千多年前的文明载体。
但是,要说它究竟值多少钱?那见仁见智!
商周甲骨,存世量其实很大的,有机构预估,国内国外发现及收藏的各种商周甲骨片,大大小小约有15—18万片。
如此巨大的市场收藏量,它的价格又能贵
到哪儿去?
最为关键的是,商周甲骨迄今为止,没有上过一次拍卖,自然也就没有市场衡量标杆。
李承记忆中,全球第一场甲骨片拍卖,发生于2004年7月4日,孟家旧藏二十片甲骨,一百一十二个卜文,被崇源公司拍卖,最终成交价5280万元。
七年以后的事情,当然不能拿到现在参考。
在香江古董黑市中,偶尔也会有甲骨片流出,通行价位为一个卜文一万港纸,没卜文的光板一文不值,没人要的!
所以,马老就按照香江黑市的价格报价,又参考高桥家的甲骨字数相对较多,又提了一点,最终报价为80万港纸,折合美金十三万左右。
这一价格,高桥家自然不干。
高桥太郎和他的艺术顾问,报出的价格是两百万美金!
13万vs200万。
价格鸿沟巨大,双方怎么也谈不拢,高桥太郎一度想要将这十二片甲骨撤出谈判。
马崇峰和庞国富、陶然三人商量之后,提议谈判暂停,将今天其它四十四件套的古董完成交易,计三千两百万美元。
高桥太郎表示同意。
最终,高桥家换走全部的价值1785万美元的八幡制铁股份,还兑换走一部分价值1415万美元的富士制铁股份。
现在李承手中,有关新日铁旗下子公司的股票,还剩下018&37;的富士制铁股份,至于日铁轮船、新日铁化工和富士化工的股票,都还没动。
总价值大约在两千万美金。
问题一个个解决。
首先就是,十二片甲骨,还要不要?
庞国兴和马崇峰两人的意见是,这东西最好不要,容易自找麻烦——香江是古董的自由市不假,可现在香江头上主人换了,国内在香江境内知名文物流失方面,一定有眼睛盯着。
这十二片甲骨……卖不了多少钱,但名气却很大,很容易被人盯上。
万一哪一天被买走转到外国佬手中,北山堂就得要上黑名单。虽然以李承的身份,这些事应该不是大事,可毕竟有影响。万一有一天有人用这个名头,卡一
下国内进货呢?
李承搓了搓脸。
马老和庞老的顾虑是对了,可是,真要看着这些甲骨片从眼前溜走,李承怕是回不了家——饶老绝对会说他!
很快拿定主意,李承笑着摇摇头,“还是买吧,要不我这次回港得挨揍。你们尽力还价,最终成交多少……买回去之后,我来平账,让我老师过过目,然后捐给港大或者国内博物馆都成。”
马崇峰和庞国兴相视一笑,可不是嘛,
东家还有位老师,是甲骨文研究大家。
庞国兴拿出电话,当场拨通高桥太郎的电话,两人用英语沟通很顺畅,叽叽歪歪分钟,最终以一百二十万美金的价格,拿下这十二片甲骨,下一轮交易,一并兑换。
接下来,就开始讨论重头戏——小盂鼎。
陶然从手提包中,掏出十来张照片,整体、局部、细节都有,很详细,还有两张拓印的铭文黑老虎,放在桌上。
照片亮出之后,邢林夫妇,还有钟女,他们在傍晚时分听过李承讲述“大小盂鼎”的经历,都很好奇,也凑过来看热闹。
李承拿了两张,一张正面一张足部细节。
两张照片的背景都是木地板,照片轻微氧化,银盐有些许沾手,复合着色剂同样有点脱色。这两张照片的本身,足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一尊气势雄浑的圆鼎,被安放在木地板上。李承看着木地板怎么都有种感觉——地板凹下去一些。当然,事实上并没有凹,这只是重物压地给人的一种重量感和压迫感。
单凭这种重心下坠的沉稳、雄浑迫人的气势,李承感觉,它就是真品!
这是鉴定中很常见的“感觉”!
器身带有淡淡的铜绿色,鼎身很干净,应该被人“洗过”。
这很正常。
在青铜器收藏方面,欧美和国内,走出两条迥然不同的路线。
国内博物馆和藏家,都喜欢收藏“原汁原味”的青铜器,任其铜绿满身,瘢痕遍布,认为这是“原生美”,铜锈和铜瘢,本身就给铜器形成一种保护膜。
欧美博物馆和藏家,认为铜绿和铜瘢会继续腐蚀青铜
器,因此,他们在拿到一尊青铜器之后,通常都会na23和nah3溶液,“清洗”一遍,将满身的铜绿和铜瘢洗干净。
东洋的青铜藏家,介于两者之间,五六十年代之前,学习欧美清洗青铜器的居多,在此之后,学习国内的“原汁原味”库藏的居多。
所以,这尊小盂鼎被清洗过,就不难理解。
再看器型。
圆鼎,双立耳冲天,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微微垂下,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牛蹄足,足部粗壮,踏地有力。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足踝部饰一周乳钉。
啧啧!这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
整个器型,雄伟凝重!
李承又翻看其它照片,认同马老他们的鉴定结果,西周重鼎,确凿无疑!
相比且兰夜郎鼎,这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啊!
看完照片,李承又将两份黑老虎挪过来。
伸了伸手,很自然地,有人递过来一枚放大镜和手电,拿着就用。
拓片的技术不是很好,有部分墨色沾染,字迹有点糊。
他简略扫一遍,两张黑老虎上一共二十行字迹。
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十分精美,堪称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作。
再看铭文。
铭文生涩,相当难懂,李承跟着老师学过一段时间的甲骨和钟鼎文,可是眼前这些文字,他不认识的依旧十之八九。
不过没关系,他看过清代金石大家吴式芬老先生的《捃古录》《捃古录全文》,其中,就有吴老对小盂鼎的铭文解读。
宋金鉴中翰林之后,曾经带着家中大小盂鼎内的两份铭文拓印,拜访吴式芬吴老,求他帮忙解读。因此,吴式芬老爷子,算是国内第一位解读小盂鼎的大师,并将研究成果,录在这两本书中。
此后的解读者就多了去了,譬如郭沫若、陈梦家、唐兰等等。
用吴式芬老爷子的解读
本,来鉴定铭文的真假,无疑是最合适的。
李承一边拿着放大镜和手电筒,寻找将对熟悉的文字,一边背诵铭文解,数字数,回忆脑海中拓本的风格,再逐一对应。
两张黑老虎,李承折腾到天色擦黑。
他在鉴定时无人打扰,等他放下放大镜,揉揉发酸的脖子,马崇峰立即问道,“东家,你的鉴定结果?”
“好东西!从照片和拓印来看,真品无疑!”李承抻了抻肩膀,活动胳膊。
房间中,何喜华、吴伟,两个知情者都在帮钟女布置晚上的宴席,邢林夫妇也在帮忙。大差不差,可以开席,钟女站在门口,对李承做了个手势。
“走,边吃边聊!”李承拍拍手掌,示意还在院子中闲聊的其他人进屋。
和马崇峰并肩进屋时,李承问道,“这东西,高桥太郎要什么价?”
他现在最关心的是这个!
至于高桥家怎么得到这件珍贵文物,或者高桥家为什么又拿出这件东西交换,李
承其实已经不在意。
即便知道他家得到这些东西的手段不光彩,又能怎样?
都六七十年前的事情,还能翻旧账?有人理会么?只会让这些东洋藏家,把东西越埋越深。
就如同这尊小盂鼎,在李承的记忆中,它从未出世过!
被列为失踪名录!
有人猜测,这尊鼎被袁世凯埋入带入坟墓……传得有板有眼的。
事实上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
袁世凯称帝八十三天去世,袁家成为破鼓万人捶,无数的眼光盯着袁家,甚至当时的政府都没拨款,只能让袁家自己掏钱建陵墓。
袁家为了建设陵墓,变卖了不少家产,同时还找亲朋故旧凑钱,最后才得以完工。
袁世凯墓葬就在安阳袁林,据说是徐世昌担任督建。
徐世昌提名“袁林”,取“陵”之音而不敢真正用“陵”来命名。
可以说,袁世凯下葬的全过程,都在众目睽睽之下。
又哪有机会将重达五百斤的小盂鼎送入墓室?
现在,水落石出。
小盂鼎被满清遗老升允,送给了东洋人,最终流落到高桥是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