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6章 白崎丽三
汤岛天满宫二手集市每月一次,时间是第二个满周的周末。
摊主多为年轻女孩子和家庭妇女,因而服饰类占比很重,到处可见衣服、帽子、围脖、包包、皮鞋、挂饰什么的;次之是二手小家电、个人电子产品、老旧乐器之类;偶尔也会看到一些创意手工……额,当然缺不了各色食品、西点、冰饮之类的。
还有人坐在梅树下表演才艺,等待路过的游客往帽子中扔些小额钱币。
李承和钟女自然不会去购买那些二手服饰,也没有因东西不入眼而扫兴,今天本来就是出门游乐的。路过一位正在弹三味线的年轻人身边时,钟女再度屈身,往演奏者的帽子中,放下一枚五十日元的硬币。
放下钱币后,两人站在旁边听那位演奏者开始新的曲目。
在东洋,给卖艺者投掷钱币之后,最好不要马上离开。那样做的话,施舍意味太强,很有可能会遭受反羞辱——有个性的艺能人会将投掷的钱币扔得远远的。
最合适的方式,是站在旁边听他演奏一曲后再投币,或者像红姑那样,先投币再听。
卖艺的年轻人见李承两人投币后没离开,立即开始新曲目的表演。
是宫城道雄的《春之海》。
宫城道雄是东洋享有世界声誉的东洋传统音乐创作者,此人还是知名散文大家。《春之海》是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很有名的东洋传统音乐曲目,原曲目为尺八和南筝合奏。
弹奏的水平当然不会太高,可是,用别有韵味的三味线,演奏尺八曲目,还是吸引一些路人纷纷往帽子中扔硬币。
李承两人悄然退出人群,拉着手继续往前逛着。钟女忽然指着后院入口处一颗粗壮银杏树下的摊位说道,“我们去那看看,好像卖的东西和你店里的,很像诶。”
还真是。那是一家售卖欧式古董艺术品的旧货摊位。
摊位周边人不少,李承与钟女往里面走了走,总算宽绰点,顺带着把摊位上的货品看过一遍。
四面摊位上,正对道路的一面,摆放着各色老钟表,圆盘钟、座钟、摆钟、怀表、腕表、电子表、运动手环;相邻的一面
摆着各色西方针织围巾、手帕什么,叠放的整整齐齐;背对出口道路的一面则放着各色珠花、老银饰、项链手串之类的;最偏僻的一面则是各种卡片明信片以及手工玩具积木什么的。
摊主是一对三十来岁的夫妇,男子穿着东洋的羽织,女人则穿着束着袖口的吴服,每人负责两面,正在忙碌的招呼询价者。
李承的眼睛扫过一遍摊位上的货品之后,有些讶异,这对夫妇从哪儿找来的这么多欧美二手货?要知道,三人组艺术品东京赤坂店,一周前开张,吴卫忠和庄淑凤都在电话中和李承提过,在东京收罗欧美艺术品难度很大,货源问题恐怕会成为制约三人组店铺在东洋拓展的重要因素。
东洋不同于剑州,剑州自从六十年代开始,就与香江签订贸易互惠条款,三人组公司可以通过荃湾仓库向北市运送货品,过关税率很低的。
这一方法放在东洋很难实现。
其一是东洋距离香江,航运距离远,成本高;其二是东洋的海关税很高,尤其是各种艺术品,入关要缴纳接近总价值将近四成的税收,这一点制约了从东北或者沪海大量运货进入东洋的计划。
因此,三人组店面想要在东洋拓展,就必须实现主要货品就地收集。
目前,市场部和渠道部找到的货源供应方,最多也就能支持一两家店铺的运营。
渠道部正在竭力拓展新的供货商。
所以,当李承看到眼前摊位上,满满当当的西洋二手艺术品,不由自主的就联想到自家店铺的供货难题。
刚才听到这对夫妇应对询价者时的报价,似乎很平民化。那么,问题来了,眼前这个摊位上的货品,又是从哪儿进来的呢?
李承对此,充满好奇。
摊主夫妇很忙,李承打算等人少点,找他们聊聊。
看了眼钟女,她在另一面的针织品摊位上翻看各色围巾手帕,李承左右无事,便低头在自己面前的运动卡片、积木玩具摊位上翻找起来。
不一会,他将目光锁定在一只纸盒中,里面全是各种邮寄过的老旧明信片。
二十世纪,明信片大行其道,千里相思锁重
门,一张纸片寄鸿雁,说的就是明信片。
明信片收藏尤其是邮寄过的老明信片,曾经非常火,时至今日,明信片收藏依旧是邮品收藏中的大类,只是没有八十年代那么疯狂。
这一纸匣中,至少有两三百张明信片,绝大部分都是邮寄过的老片。
李承连续翻看几十张,横片竖片不规则片都有,大多数为风景,部分为人物,种类非常多,涉及的国家也非常多,像奥地利的宫廷、匈牙利的渔人堡、印度的泰姬陵蛇人舞、英伦的威斯敏斯特宫温莎城堡、苏格兰的风笛手、挪威的北极
熊、丹麦的爱迪生剪纸等等。
不仅如此,还有十多张来自中国的明信片,重庆的码头桥、京城故宫、沪海的外滩……
收信人都是一位叫做“白崎丽三”的人,这些明信片的邮寄年代,从三十年代横跨到八十年代末。从字迹上看,这些明信片中很大一部分,是白崎丽三在各地旅行时邮寄回家的,还有一部分应该是她的朋友寄送的。
地址集中在三个地方,四十年代之前,收信单位是“东京织物新闻社”,此后改为“大阪市市立生魂小学校”,进入八十年代之后,邮寄地址又改为“东京慈慧会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休养所”。
毫无疑问,这位白崎丽三女士,是一位忠实的明信片收藏家。
这些明信片之所以散失,极有可能与白崎丽三女士去世有关。
通过这些老旧的明信片,李承大略能勾勒出这位女士的一生:年轻时在出版社或者报纸媒体工作,战后,来到大阪一所小学担任教工,退休后回到东京一家养老院养老……她的一生,有两件事贯穿始终,其一是旅行;其二是收藏明信片。
哦嘞,李承将所有明信片翻看一遍之后,马上决定,这些明信片,包圆了。
不是说这些明信片有多少价值,当然,它们也很有价值,更多的是,李承对这位“白崎丽三”女士一生的感叹!这些明信片完全可组成一个时代变迁的长廊展,它可以充分体现“岁月变迁,收藏之心不变”的感人主题。
一张张以年度为线串联起来,放在赤坂的
店面展览,绝对很震撼!
再花点时间将这位“白崎丽三”女士的生平查阅清楚,一道公展。
这项工作不难,按照明信片上的地址,应该很轻松就能找到这位女士的生前详细信息。
他翻看这些明信片似乎没多长时间,实际上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过去,等李承再抬头,钟女手中拿着两条丝绸围脖,正在探头看他手中的明信片。
李承索性将整盒明信片递给她。
摊位周围的游客少了很多,李承轻拍两下手掌,“嗨,这些明信片怎么卖?”
那位穿着羽织的男子早就关注着李承,闻言后微微躬身,笑道,“承蒙惠顾,五十円一张,您可以挑选……”
价位不高,李承自然不会为这点钱去还价,笑着道,“我都要了,还请清点数量,帮我装好。”
那摊主有些惊喜,点头哈腰笑道,“啊?诶诶!请放心交给我,我会处理好的!”
这一纸盒明信片数量超过三百张,怎么说也是一笔一万多日円的生意,很不错的。
钟女有些惊讶,“买这么多?你喜欢收集明信片?”
李承对她摇摇头,示意回家再解释,但是他口中却说道,“嗯,我收藏明信片。”
摊主正在低头清点数量,听到李承这话,马上接话说道,“那真是您的幸运,这些明信片也是一位收藏家,历经多年的辛苦收集起来的,我看过一遍,都是不错的藏品!”
要的就是搭讪。
“是啊,这是我的幸运日。刚才去求签时,还求到一只少见的大吉签。”李承马上笑着接话。
“真是幸运!大吉签可是很难出现的。”那男子抬头看看李承还有钟女,目光在钟女的脸上逗留了片刻,很快又移开,估计有所疑惑,他笑着对李承俩人再度颔首,“先生的夫人真是个令人赞叹的美丽女子,像极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女明星,叫什么名字,一时间想不起来……”
说着,他还挠挠头,似乎在回忆红姑的中文名。
钟女连忙低头,手指顶了顶鼻梁上的墨镜。
李承一乐,点头附和,“是啊,你已经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我的邻居都说,我娶了香江的红豆
小姐!”
“对对对!就是她,我看着也很像!”那位摊主连连点头。
钟女的魅力,通杀啊!这位摊主,想必当初也是她的粉丝,否则不会想到“眼前顾客像红姑”。只是,李承一口流利的日语,让摊主根本不会想到,红豆小姐真神,就在面前!
聊过几句之后,彼此熟络,李承借机问道,“我看你摊位上的货品,都是纯正的欧美艺术品。方便问一句,你是从哪儿进的货?真的去欧洲进货?那你不得赔钱?”
这种问法,原本很忌讳的,可李承加了一句外行话之后,就让这句话变成“外行人的好奇”。所以,那位摊主没多少戒心,笑着答道,“没那么麻烦,我主要是跑留学生宿舍,我妻子去使馆区宿舍进货。”
李承是行内人,立即明白对方的进货渠道——留学生和使馆。
东洋从明治维新之后,经济蓬勃发展,很快成为欧美来亚洲考察、留学的第一落脚国,战后,随着东洋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更是有大批量的留学生进入。
在留学生宿舍和使馆区进货,还真是好选择,只是……能满足三人组店铺需求吗?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收编这对夫妇!
这事,可以谈谈看,不过,李承肯定不会出面。庄淑凤正好在东京,稍后给她去电话,让她或者渠道部的人来谈。
一共316张明信片,摊主免去零头,以一万五千日円成交。
递给对方钱时,李承笑着说道,“老板,能给我留个电话吗?我以后还会找你购买明信片。”
很轻松拿到老板的名片:山谷信源。
李承和钟女往回走,路上,他简略将自己为什么购买这套明信片的原因,说了一遍。
钟女同样对这位白崎丽三女生,产生浓厚兴趣。
回到汤池小院,两人趴在电脑面前搜索,匮乏的网络资料中,还真找到一条白崎丽三的信息:东洋著名作家织田作之助的好友,1935年,她与青山浩二、织田作之助共同创立同人杂志《同人》。
此外,她还是一名旅行家和散文家。
不大不小的一位名人!
很好!这下,展览题材变得更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