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仙侠小说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1185章 李氏大院

第1185章 李氏大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公介璞的龙穴,是他生前带着风水师傅钦定。

    葬礼,隆重而浩大,细节繁多,不提。

    李承只是个不发言、不干活的后辈、工具人,即便如此,依旧累得不轻。

    就着土工封墓填土的空当,他找了个僻静点的地儿坐下来,眺望远山如魅,红林浸染,点一根香烟,让自己放松会。

    “给我来一颗。”旁边伸来一只手掌,两根胖胖的手指,抖了抖。

    是彤叔。

    彤叔和四叔走得很近,一个很重要原因,他俩都是顺德人。

    乡党,天然的利益团体。

    香江有名的乡党莫过于潮汕帮,代表人物李塑料花,还有宁波帮,代表人物包船王和邵大亨,顺德人也不弱,毕竟四叔和彤叔正当年。

    正因为是乡党,彤叔今天特意跟队伍回国,送李老爷子最后一程。

    “您老还是少抽点吧。”李承笑笑,劝了一句,不过,最后还是给老爷子点上火。

    彤叔狠狠地拔了一口,张口吐出白色烟雾,没敢咽下。

    八十年代末,彤叔大病一场,还曾经将家业交给醇官一段时间,保健医生建议他戒烟戒酒少油,可是,老爷子是豪爽之人,病好之后,一样也没戒,只是略有克制。

    彤叔悠悠地说了一句,“刚任志刚来电,对方出击了,暴击!”

    喔噢!李承一喜,刚才忙着葬礼,都忘了这事,这会已经十一点,港股正热呢,继而有些错愕,暴击?“多暴?”

    “一上午不到,港纸砸盘六百多亿,恒指一下子又拉到八千以下,紧接着,期指的主力合约交割量超过六百亿!远期升水交割量超过三百亿港纸!任志刚有些担心扛不住!”

    所谓主力合约指的是持仓量、成交量最大的合约。放在这次香江金融之争中,就是月度期指合约。至于前几天很凶猛的远期升水,则退居二线,为次主力合约。

    李承咧咧嘴,难怪彤叔说暴击,难怪任志刚手握巨资,依然担心弹药不足。

    早市还没结束,就砸了六百多亿港纸的卖单,还有近一千亿港纸的交割量,

    这一数目绝对前无古人,至于来者……可能有,但也很罕见。

    别忘了,今天的午市,还未开始。

    李承心底再过一遍双方资本的预估与对比,认为这条消息,总体来说是好消息。便笑着说道,“我猜啊……他们是想协力砸盘,然后集中交割,好减少损失。”

    彤叔弹了弹烟灰,“小任也是这么说的,不过,他有点担心这次波幅过大,市民绷不住,跟着卖单。”

    这还真是个问题,李承凝神想了会,又举手对着不远处的吴伟喊道,“阿伟,我手机。”

    “怎么?”彤叔把烟头扔在旁边的一个陶香炉中,问道。

    李承抬头对他笑笑,“给任总出个馊主意。”

    拨通任志刚的电话之后,李承和他聊了几句,两人的判断基本一致,国际炒家想要在期指合约上止血,所以在疯狂砸盘。

    对于任志刚担心的民众盲从,抛售港纸这事,李承真的出了个“馊主意”,任总迟疑好一会没敢答应,彤叔在旁边笑眯眯一副怪咖样子。

    什么主意呢?

    他建议任志刚去找电台电视台,在早市和午市之间的空当,播出一则“新闻”,即告诉市民和股民,俄罗斯当局没钱偿还外债,准备赖账,国际游资的部分资本困在俄罗斯。

    也就是间接告诉市民,国际游资没有后续力量,败局已定,香江金融之争,港府胜利在望!

    操控媒体,港府来督办,绝对很容易,但是,后果无法预料。

    别忘了,俄罗斯在香江是有领事馆的哦,肯定能第一时间得知消息。

    此时,国际游资确实进入俄罗斯债券市场,但是也仅仅是开始,俄罗斯金融管理部门,还未对外宣布“延期偿还”。所以,这则新闻绝对是“假新闻”。

    北极熊衰弱,那也是大国,不容别人“污蔑”。

    因而,这则假新闻,极有可能升级为一场事关香江甚至国内与俄罗斯的外交纠纷。

    任志刚不敢担负这个责任!

    彤叔万万没想到,李承竟然真的出这么个馊主意,不过,貌似应该有效。

    就在李承在尽力说服任志刚时,彤叔伸手拿走电话,“志刚,别把事情想的太复杂,找几位民间股评师,像邹大明、陈越他们就行,再给他们准备一些数据,安排他们去做客电台,让他们去说,与港府无关。总不能不让民间股评师说话吧……”

    老爷子三言两语,把李承这个馊主意补全。

    邹大明是《信报》的股评分析师,在港岛市民中很有影响力,陈越则更像一名风水师,不仅分析股市,连马经狗经都分析,一听就是胡说八道,偏偏他那套五行理论在港岛市民中很有市场。

    让他们去说,还真是对症下药!

    撂下电话后,李承对老爷子竖起大拇指,姜还是老的辣!

    ………………

    今天晚上,顺德李氏要办酒席,宴请乡亲族人。

    顺德李氏大院,来的时候是路过,这会,李承终于有机会住进来。

    父亲安葬完毕,四叔的心情不错,难得带着加杰、加成,还有李承几人,逛了一遍李氏大院,捎带着给三人普及一遍顺德李氏的宗谱。

    顺德李氏开创者为南来公李学明。

    1128年,李学明由江西迁入广州太平街,有三子,其中,长子搬迁到南海官窑,也就是今天的新岗,二子定居太平街,幺儿李福尔迁入大良,即今天顺德李氏的宗祖。

    此事记载于同治三年李龙榜、李配英所修《顺德李氏宗谱》中,此宗谱现藏于中山图书馆,四叔手中有一份影印本。

    顺德李氏一脉,还真的出过一位名人,那就是明代岭南画家抱真子李子长。

    此人留下几幅墨本真迹,《骑驴行吟图》《秋江群雁图》《猫轴》数种,着笔简练明快,墨色浓淡得宜,形态栩栩如生,与同时代的陈白沙关系莫逆,同为明代岭南画的代表。

    四叔家就收藏有一幅他的《雄猫图》墨轴。

    至于顺德另一位文人,咸丰九年的探花李文田,则是李介璞一房的同宗,并非同房。

    不过,李介璞一房发迹,李文田出力甚多。

    李介璞的曾祖李宝三,家境

    贫穷,但很精明,在李文田家帮佣跑腿。

    1874年,李文田以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南书房行走的身份告老还乡,他们家可谓权倾东南,有很多生意需要人打理,李宝三被委派为广州湾一处商贸行做掌柜。

    1895年李文田去世,后人争产,闹得不太像话,李宝三趁机脱离佣籍,成立自己的商号,李介璞一脉遂即发迹。

    顺德李氏大院就是四叔的爷爷李贺闲所建。

    最初只是一间四百平米的西关大屋,其后十多年时间,在这栋主楼周围加盖其他竹筒楼,逐渐形成今天规模超过万平的李氏大院。

    李氏大院,一共有西关大屋三栋,两间供李氏主家居住,还有一间为宗祠和私塾。

    另有双层竹筒屋六十四栋,是配备给当时各个商号掌柜或者重要人员居住的地方。

    1957年,因为诸多因素,李介璞带领直系族人搬迁港澳,李氏大院被收归国有,重新分配,李家就此失去屋子的产权。

    八十年代,李家人回国探亲,也曾想收回祖宅,可是,大院中已经住入两百多户人家,俨然成为一个聚落,实在不好搬迁。再加上李介璞担心邻里乡亲的非议,于是,只花钱买下了那座西关大屋作为主屋,交给老三李兆兰一家看管。

    李承走了一圈,看着偌大的院子,感慨不已。

    这栋大宅院,既有西关大屋的豪阔和细腻,也有竹筒屋的精巧、狭仄与高利用率,堪称华南民居建筑的综合代表。

    华南民居名声不显,其实也很有特色,典型代表就是清中后期大量富裕商户所建的西关大屋,以及以高利用率著称的竹筒屋。

    所谓西关,是老羊城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羊城城西门一带地方的统称。

    这一带,当时达官缙绅、富商巨贾众多。这些人不惜工本耗费巨资,仿照祠堂建设住宅,内部精修不厌其烦,成为当时的“豪宅”表率。

    这种风格的房屋很快被羊城周边其他商

    人模仿,遂有“西关大屋”的名号。

    典型的西关大屋,多为高檐深进的大宅,砖木结构,正门用花岗石板夹砌。西关大屋外观最显著的标志,是它的“三件头”大门。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而且是横向开合的,这个动作在粤语中称为“趟”,就有了“趟栊”这个名字。

    竹筒屋的特点是开间小,进深大,门口向街的宽度只有三四米,进深常达十多米,由前至后排列成多间房间,形状如竹筒,所以称竹筒屋。

    一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内设神楼,大厅为单层,较高,厅后为房;后部为房和厨房、厕所。

    三部分以天井隔开,以廊道联系。

    门口与西关大屋一样,设有三重大门,外面为脚门(吊扇门)、中间是趟栊,里面是对开的厚硬木门,具有采光、通风、保安的功能。

    “四叔,这房子真的没办法盘下来?”重回大屋的路上,李承忍不住问道。

    “哦?你有什么想法?”四叔脚步放缓,回头问道。

    “买块地皮,盖栋楼房,把这里的住户,全部免费搬迁到新楼去,大院子就空出来,我们可以改建成旅游景点,再弄个博物馆、影视基地、特色酒店、艺术品一条街什么的……”

    貌似,

    乔家大院就是这么干的,因而,李承脱口而出。

    四叔有点犹豫,并非怀疑李承的主意,而是与李介璞生前一样,担心物议。

    李承胳膊肘撞撞身边的李加成,两人还有一家旅游公司呢,投资这个项目,无疑是最合适的。

    马丁还没领会李承的用意,犹豫着该怎么说,又被李承撞了一下胳膊。

    看两人鬼鬼祟祟的样子,旁边的李加成噗嗤一笑,帮了一句,“爹地,最近几年,影视城和人造景观,在国内很受推崇,阿承的建议,确实可以考虑。”

    马丁也跟着笑道,“是啊爹地,成不成的,您跟当地领导提一嘴呗,怎么说这也是一种新型的招商引资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