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仙侠小说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780章 爪哇老钱

第780章 爪哇老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通道为“人”字形结构,李承此时在一撇的拐角位置。

    等万库他们填完资料,李承向他们伸手勾勾,“一人五百新币。”

    万库和张双喜有点懵,没经历过,这些以前全是随行安保的红利,今天李承对俩人表现挺满意,算两人走运。郭重元则喜滋滋的从怀中掏钱包,见俩人还在迷糊,捅捅万库,“万店,快点,李少带我们入股捡漏。”

    “哦哦!”两人慌忙翻兜。

    晕,张双喜没带钱包,忙凑吧凑吧,凑出三十张“船币”——第三套陵国钱币的五十元。

    星岛钱币,常用面值为1元到100元,但同时还发行大额面值五百、一千、一万三种,主要用于银行汇兑、企业交易支付,以及个人大额支付,用以部分取代支票和汇票功能。

    李承摆摆手,示意郭重元将钱收好,又对万库和张双喜说道,“你们先陪着唐哥去摆摊吧,多交朋友,我和老郭慢慢逛,散市的时候一道回去。”

    五人分成两队,唐晓松带着两人去摆摊,李承则叉着手带着郭重元,没急着往前走,四处打量了一番,发现这边五十来米的通道中,人不多,二三十人站在各个摊位前挑选东西。

    这些人,男女老少都有,只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几乎每个人都或提或背着一个大包包,那里边,可能装的是现金,也可能是用来装买来的古董古玩的。

    这些人不会都是大主顾吧?李承心中泛起一个古怪的念头,但很快又摇摇头压下去。

    举步来到临近的一家摊位,摆放的还真的都是些瓷器。

    李承又想到唐晓松说的分类,唐晓松做海捞瓷,眼前第一个摊位就是瓷器……他又抬眼看看临近几家,虽然不绝对,但瓷器明显占多数。

    不会真的分类吧?

    星岛鬼市,为了照顾“大主顾”的需求,特别进行各种分类黑市?

    李承也算见多识广,还真没听说过这种古怪的黑市。

    通道内的主灯已经熄灭,只剩下两侧的小壁灯,光线不太好,因此不少瓷器的颜色看起来都不太正常,鉴别难度要比外边市场上的大上不少。

    李承只得将激光手电掏出来,有看好的瓷器,会亮两眼。

    前三个摊位,有两件不错的瓷器,一件博物商会款的广彩向日葵盘,另一件是道光年制款的豆青地粉彩花鸟蝴蝶纹盘。

    粉彩就不用说了,它的价值在于官款,官窑瓷器,即便是清中后期质量下降,也要比民窑硬扎,所以,那位摊主叫价五千新币,折合侠州币就是三万。

    李承感觉应该有还价的空间,但可能是鬼市刚开张,摊主一口咬定不降价。他打算抻抻,稍后再来看看,兴许能降个一千新币什么的。

    另一件博物商会款的广彩向日葵,虽然是民款,但这个款号并不简单。

    云省博物商会是清末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创办的一家广彩瓷制作商会。

    他们先是在宝贤大街的一间旧式大屋里开设了绘画和彩瓷的艺术室,后又合股建立“云省博物商会”,一面从事彩瓷的研究和生产并外销,所获得的利润多数用来购买各种物资。

    云省博物商会制作的广彩瓷,堪称广彩瓷最后的辉煌,当时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潘冷残、赵少昂、杨善深等人绘制了不少广彩瓷器,可惜多已外销,留下来的很少。

    这件向日葵盘与花鸟蝴蝶纹盘一样,摊主识货,要价六千新币,买回去几无利润,李承同样想着抻抻,便没有出手。

    正在第四个摊位上寻摸时,郭重元罕见的上来碰碰他的胳膊,示意他往回看。

    相距不远,看得很真切。

    一位六十岁的老者,手中正拿着自己看好的广彩向日葵大盘,笑眯眯的说着价格。他身边站着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正在将自己看好的第一件道光粉彩盘,往胸前的大背包中塞。

    那位老先生和摊主没怎么

    砍价,稍稍意思一下,五千八百新币,成交。

    那年轻人塞好瓷盘后,顺手掏出一叠钞票,很干脆的数出几张,递给摊主。

    没错,是几张,大额一千元的钞票。

    李承都看愣了,花钱这么爽快?连价格都不还?难不成这位老者就是大主顾?

    有了想法,他就留了心思,往后退一步,看看这老者怎么处理第三个摊位。这家摊位上也有一件真东西,洪宪瓷抱月瓶,也就是袁世凯称帝,景德镇瓷业公司定制的瓷器。

    这东西不贵,要价五百新币,这是行价——现在侠州洪瓷价格普遍不高,按照这个价位拿货,几无利润。

    那位老者在拿着手电,在摊位上寻摸一圈后,直接落在这件抱月瓶上。

    眼光很犀利!

    东西较大,他将手电递给旁边的年轻人,双手拿起这件抱月瓶,上下左右看了遍,直接开口问价。摊主同样要价五百……他换了一句四百

    行不行,对方没答应。

    买了!这老先生点点头,年轻人立即跟着付账,又是一张大额的五百新币。

    李承有些懵圈,还真特喵的有大主顾?

    这位老者的行为,更像扫货和囤货,但这种不计成本和利润的囤货,他还真没见过!

    很快,这位老者和同行的年轻人,来到第四家摊位前,也就是李承所在的位置。那位老先生还回头看了眼李承,带着隐隐的笑意,若有若无的朝李承点点头。

    与人方便,李承再度往后退一步,将主位让给对方。

    这家摊位是混合摊位,只有三四件瓷器,都是二三十年代的民窑品,没什么价值,另外还有几尊汀州的佛头,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钱币、佛牌、珠串什么的。

    老者用手电扫了扫瓷器,都没上手就没再看,他的注意力,放在那几尊佛头上。

    绝壁的鉴定高手!

    李承刚才看的也是这些佛头,有点像汀州小乘十八部佛教中的人物造像,可惜李承对汀州佛造像研究不是

    很深,一时间看不透佛造像的来历,所以还没来得及问价。

    但这些佛头,他感觉像是真的,年头嘛,从包浆到风化痕来判断,大约十五到十六世纪。

    就在这时,那位年轻人低头用外语说道,“许老,您在这等我几分钟,我先把这几件瓷器送走,背包装不下了。”

    那老者头都没抬,抬抬手示意知道了。

    那小伙子腋下夹着抱月瓶,胸前吊着大包裹,呲溜的快步离开。

    好机会,李承琢磨着,这会绝对是和这位“大主顾”结实的好机会。

    李承特意拧亮手电筒,在摊位上晃晃。

    那老者抬头看看,许是记得李承刚才礼貌让位,他往旁边挪挪,空出一个位置给李承。

    只是,他正在专心致志的鉴定佛头,没有和李承搭话的兴趣。

    又不是学术交流,别人在鉴定,李承同样不好插话,只得将手电筒,照在面前的一对小杂项上,珠串不值钱,佛牌不太懂,手电光自然就落在那几小堆钱币上。

    李承还是挑出两枚西国人像银元,如果价格合适,买下来玩玩。

    西国人像银元,铸造于1772年,有卡洛斯三世、四世和费尔南多七世三个版别。与双柱银元的大批量铸造不同,人像银元是西国本土铸造,流通数量不算多,有一定升值空间。

    李承挑选的这两枚人像,一枚是卡洛斯三世,铸造年份为1788年,另一枚为卡洛斯四世,铸造年份为1806年,都算早期币。

    将这两枚银元单放在一边,李承又伸手扒拉那堆铜钱,一股浓浓的锈蚀味扑鼻而来。不过,当他看到那堆腐蚀不堪的铜钱中几枚品相稍微出色一些的铜钱时,顿时不觉得铜臭味那么难闻了,还将身体侧了侧,想要挡住那位老者的视线。

    事实上,不可能的!

    那位老者已经看完四只佛头,都放在一边,估摸着想要全包,这会正用眼睛盯着李承呢。

    如果李承这会回头看老者

    ,一定能发现,他也在目不转睛的盯着这堆被李承扒拉开的烂钱!

    汀州的历史,其实也挺悠久的,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国家,其中,像盘踞在马来半岛的三佛齐(室利佛逝),鼎国的满者伯夷,以及梁道明所建政权称三佛齐王朝、马六甲王朝等等。

    其中,满者伯夷是汀州历史上最强大的王国之一,也是爪哇岛上最后一个凉国教王国,最兴盛时,国土面积超过两百万平方公里。

    满者伯夷的历史,大约从南宋末年(有人认为是元初,反抗元朝的斗争中建国的)到十五世纪末,曾多次向明朝上金叶表朝贡,与明朝开展了一系列的邦交与贸易往来。

    事实上,满者伯夷的历史,早在公元六世纪就有记录,此后,在三藏慧日禅师的《往生集》中,更有对满者伯夷的明确提及,只是当时他们还是群居部落,一直到十三世纪才正式建国。

    说这么多……没错,这对烂钱,就是满者伯夷的货币!

    满者伯夷很早就与中原展开贸易,他们用丁香、豆蔻、胡椒、檀香、沉香、樟脑、木棉、海盐、糖、象牙、犀角等,来换取来自中原的丝绸、色彩鲜艳的锦缎与陶瓷等

    外国商人与当地人交易时,使用的是他们从自己国家带来的货币。久而久之令当地居民或王朝执掌者,产生铸造自己货币的灵感。

    当地铸造的金属钱币,普遍被称为“格博格钱”,以铜铸造,也有以另一种黄铜或锡为材料的。根据材料的不同,自九世纪开始发展的当地货币,分为四个种类:金币、银币、铜币及铁币。

    最基础的是铜币体系,由价值的大小分为:卡、苏、马、库、萨五个等级,都是依据重量来决定彼此换算关系。

    至于不同材质之间的钱币换算,大约遵从一铜币等于五卡,一银币等于四百铜币,一金币等于四

    千铜币的规律。

    南洋本土货币奇迹少见,研究者更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