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仙侠小说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707章 师傅支持

第707章 师傅支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怡刚好有空,俩人约着在《九十年代》杂志社楼下的茶楼见面。

    《九十年代》杂志社位于岛南的仔田湾兴伟中心商务楼,与文汇、大公等左向媒体毗邻。

    “李叔,您老正年富力强说退休,为时尚早吧?”李承端着两杯黑咖和两碟茶点,坐在李怡的对面,笑着说道。

    刚才见面时,对方笑言自己年满六十,不想在干事业,所以选择放手。这说法,李承不太信。

    香江可没有六十退休一说,尤其是出版行业,越老越吃香,譬如金庸、刘以鬯(音畅)罗佩云夫妇等老报业人,都七老八十,依旧总编副总编的干得可带劲。

    接过咖啡杯,拿着银勺搅拌一下,李怡轻轻叹了口气,“实不相瞒,我们杂志社从去年就开始亏损,现在杂志不好卖,大家都去搵钱,谁还看我们这类严肃杂志。”

    “王威廉一家子又要移民,单靠我这个耍笔杆子的,想要撑起几十个人的杂志社……呵呵,”他摇摇头,神情略有些落寞。

    “王老师移民?”李承挺吃惊的。

    王威廉,丝文名字叫王骁游,《九十年代》杂志社的另一位股东,侠州理工大学的一位校董,家底要比李怡更厚。王威廉和饶家有来往,李承同样认识,只是没李怡这么亲密而已。

    “威廉的女儿瑞夫斯,在蒙特利尔工作,这不,他们想着去加拿大和女儿一家团圆。威廉想要把杂志社的股份转让给我,我哪有那资本?”

    哦,原来是合伙人撤资,李叔独木难支,索性将杂志社出售。

    真实的历史中,《九十年代》杂志社这次出售,无人接盘,李怡又苦撑了两年时间,到1998年,实在撑不下去,宣布倒闭,影响两代人的《九十年代》杂志,烟消云散。

    “李叔,杂志社还有多少人?您和我说说详细情况么?”李承捧着咖啡杯,笑着问道。

    在李承给他打电话并快速约见时,李怡已经有所猜度,笑眯眯的搅拌着咖啡,“怎么,你感兴趣?”

    他还

    想着挽留李怡呢,所以很坦诚的点头承认,“确实有这打算……”

    巴拉巴拉,他将自己想要成立偏学术、偏历史、偏文化、偏严肃的讲谈社的想法,简略概要地对李怡说了一遍。

    李怡的眉头,越皱越紧。

    等听完李承讲述后,他沉思了分钟,才抬头问道,“威尔斯,你是认真的?”

    “我确信,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李承双手交叉放在身前,很正式的回复。

    “那你要做好长期赔本的打算,因为你所要出版的刊物,比《九十年代》的受众还要窄,还要偏门。”李怡给出一句中肯的劝告。

    “所以……李叔,我需要知道详细的情况,譬如供养这样一支团队所需要的成本。”

    “好吧。”李怡摊摊手,开始详细讲述《九十年代》杂志社的运营情况以及二十六年经营的得失,这对李承而言,非常重要。

    第一块成本为办公和人员开支。

    杂志社人员齐整,现有编辑、记者和行政工作人员二十一名,每个月的薪资成本和办公成本为十三万侠币出头。

    此外,兴伟中心商务楼二百三十平米的办公面积,月租金一万五。

    再加上水电其它,大约十五万能维持。

    另一块成本核算就是月刊《九十年代》的印制。

    《九十年代》现有发行量为一万四千册到两万册之间,销售折后定价为十六侠币,价格相对比较贵,实际收款只能按照一万册合计,也就是十六万侠币。

    偶尔会有一些广告商发布广告,每个月大概有两万到四万不等的收入。

    额,也就是说,这本杂志,每个月最多也就二十万不到的毛收入。

    其中又要刨除印刷成本,销售收入按照一万册合计,但印刷数量绝对要超过这一数字,每个月固定印刷量为两万册。合作印刷单位为文汇印刷社,两万册起印,单本三块五,这就要七万。

    也就是说,杂志本身,每个月最多回收十三万……

    单核算这两项,《九十年代》杂志社,每个月要

    倒贴两万侠币!

    还有两大项没有核算进去——作者的稿酬;版税和营业税!

    这两块,李怡并没有给出详尽的数据——涉及商业机密,但他还是给出预估数字,大约每个月在五万侠币左右。

    这也就是说,李承如果接盘《九十年代》杂志社,必须要做好每个月七万侠币的赔本!

    日后人力成本上涨?稿酬上涨?只会陪得更多。

    李怡与饶家关系很好,因而基本上做到坦诚相告——别的买家上门,他绝对不会这么说的!

    听他说完,李承不由得咧咧嘴,难怪李怡和王威廉要转卖这家杂志社——一个月七万,一年就奔着百万侠币去了!

    这中间还有一个赔本因素没

    考虑进去——以上核算都是以现在的《九十年代》杂志为基础,如果换成更专业的历史、学术刊物,销售会不会更差?广告是不是彻底就没了?

    李承很想打造一本属于历史学界中,类似于医学界《柳叶刀》一样的专业期刊,可是,这需要时间和经营。

    尽管他已经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以及做过赔本的心理预期,可真正到决策的时候,还是有些心虚——一年百万,十年千万,这么做真的有意义么?

    从兴伟中心出来之后,李承心事重重的回到饶家。

    师傅坐在二楼阳台上小憩,饶棼夫妇和三个孩子都在院子里。

    李承下车,对三个孩子招招手,“阿辉、阿斌、阿萝,来领礼物啰!”

    昨天晚上空手过来,一大早孩子们都伸手要礼物,这会终于等到。三个孩子全都涌过来,嘻嘻哈哈的翻着后备箱里面的各色物品。

    “都标好了,拿自己的那份!”这次回国,跑得地方多,李承基本上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孩子们买一份当地的特色艺术品,因而积累起来,数量庞大。

    饶棼夫妇也凑过来看了眼,饶棼嗔怪道,“给孩子们买这么多干嘛,又不懂得欣赏。哎呀,这件大闹天宫玉雕真可爱,阿萝,我看看。阿斌,你这件根雕罗汉笔筒,给

    妈妈用好不好?”

    翻着翻着,她的话语就变味了。

    “姑姑不许抢我的,这是承叔给我的。”饶宜萝快哭了。

    “妈咪,我要放在房间中!”朱权斌想要反抗,被他母亲在脑袋上扇了一记。

    饶炳辉年岁大一点,见到姑妈探头过来,连忙抱着自己的礼包躬身躲开,匆匆往家跑。

    “和孩子抢什么!”朱秉贵说了妻子一句,只不过他也探头朝后备箱中瞅去。

    他们夫妇也有,比孩子们还要多,很快每人抱上属于自己的那份礼包。

    “阿承,你都从哪儿招来的这些有意思的东西?我怎么每次回国,都没瞅见?”饶棼拿着一张皮影,迎着晚霞在比划,玩得很开心。

    “可能我这次走的地方多吧。”李承笑笑,又将不在家的饶恕夫妇那两份抱下来。至于老师的,笔墨纸砚、各色玉雕、观赏石,还有几件古董艺术品,那就更多。

    “也难怪老豆喜欢你,礼物成箱成箱的买。”饶棼撇撇嘴,有些呷醋。

    孰料,老爷子早就被孩子们的吵闹声惊醒,站在二楼阳台笑眯眯看着下面,听到女儿的抱怨,突然来一句,“你每次从国内回来,给我买过什么?”

    “怎么就没买?你身上穿的衣服,不就是我和伊莲娜买的么?就记得老幺的好!”饶棼怼了老豆一句。

    “难不成你还不给我买衣服穿?”老爷子撑着栏杆,笑眯眯看着下面热闹场景,随口怼回去。

    朱秉贵对着李承眨眨眼,这是父女两人的交流方式,不是吵架。

    这种氛围……就是家的感觉,李承喜欢。

    李承抱着给师傅的礼物上楼,老爷子已经从阳台回书房,见到他也嗔怪了两句,什么乱花钱之类的,但表情是愉悦的。

    这个弟子会挣钱,也有钱,这点他是知道的,所以收点礼物,他一点心理负担也没有。

    将礼物一件件拿出来,欣赏着,摆在书桌上,又对李承努努嘴,“细纲我已经改好了,你这两天好好看看,争取尽快将文章写出来。”

    李

    承翻看了一下,那一叠文稿,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老爷子的批注和修改意见,有些文法上的错误也纠正过来。

    老爷子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帮自己调整和修改。

    李承心底涌动着一股暖意,“谢谢师傅。”

    “还是要多出去走走呀,你这次拟定的文稿,无论是立意还是论据,都还不错,比以前,进步许多。争取早点成文,到时候我给你推荐两家杂志。”

    显然,老爷子对李承此次西行取经的成果,还算满意。

    说道杂志,李承犹豫片刻,问道,“师傅,李怡叔叔的《九十年代》,办不下去,您知道吗?”

    “哦?有些日子没见他了,怎么就办不下去?”老爷子手一顿,抬头看看李承。对《九十年代》杂志,他印象颇深。

    将刚才见面李怡所说的杂志社窘境,大略和老爷子说说,末了,他又将自己想要成立一家专业的历史学专刊,并围绕这家专刊成立志同道合的“历史讲谈社”的想法,统统和老爷子交底。

    老爷子坐下来,思考了足足十分钟后,目光灼灼的问道,“阿承,你有打算成为学者吗?”

    学者?只怕自己资质不够,李承摇摇头,“师傅,虽然我肯定成为不了您这样的人,可是,我想要资助更多的人,沿着您还有更多像您一样的前辈所走过的路,继续往前走。”

    李承的回答,让老爷子一怔。

    在他印象中,自己的这位弟子,对经商对古董都很有天赋

    ,但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心不够静,因而他预估的答案,只有是或者不是。

    没料到李承竟然冒出这么一个念头。

    看来此次西行,对他的触动挺大的。

    做学问是一种贡献,做学问研究背后的推手,同样也是贡献!

    这是好事!

    老爷子很快想明白,欣慰的伸手在弟子胳膊上拍拍,“那就去做!等你到我这个岁数,你就会明白,钱财这东西,其实是最没有价值的存留。人活一世,广厦万间金银千万又如何,临走还不是两手攥空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