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仙侠小说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556章 铁笔瓷刻

第556章 铁笔瓷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两千六,拿下这套清末枣木苏式家具。

    吴伟盯着这对父子将家具运送到富杰市场门口,育威商贸的人帮忙看着,到时候再统一送回伊莲娜工厂。不耽误几人继续逛。

    新广路一带,卖旧家具的很多,在三合板没有大行其道的九十年代,基本上全是实木家具,有些花式很精巧,且有些年代,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有收藏价值。

    老家具收藏首要忌讳的是“拼补”——很多老家具在传承的过程中损坏,譬如扶手、脚踏折断等,于是商人便拆卸其它破家具,相互拼补。

    这种行为其实也是“作伪”,家具价值要比原装低出很多,不具有太高收藏价值。

    另外忌讳的一点就是“散材”。

    家具制式具有地域风格,中海这地方受苏式家具影响很大,苏式家具有一特点,那就是“惜料”,喜欢用不同木材的边角料拼凑城一件家具。

    就像李承面前的这方打谱台(棋台),看起来很精巧,而且是整器,可事实上,它没多大价值。桌面是黄花梨小料拼接,两足为栎木、两足为松木,桌围子则是桦木,镂雕板片为松木……

    货品自己会说话,它就是一件边角料拼凑的家具,能有多少收藏价值?

    戴俊倒是挺喜欢,见李承没要,他花了五百块买下,准备放在自己办公室,再配一副老云子,装逼甚好。李承笑笑没言语,也许再过十年,他就不这么认为——落在懂行的眼中那就掉格啰。

    接连看了十多家铺位,没什么能上眼,再加上集市散得差不多,一行人很快转上中州路。

    中州路摊位多,有不少小摊主抬着床,直接从新广路集市挪过来。没错,这边的摊位,多是些钢丝床或者折叠板床,上面堆着散乱的服装、鞋袜、糖果点心、以及真真假假的各色艺术品。

    泰勒和嫂子李明蕙挽着胳膊走在前面,

    兴致勃勃的逛着这座丝国名城最接地气的街道。戴俊陪着李承和金盛文落后两步,眼睛在街两旁的床摊上四处搜罗。

    卖艺术品、二手货的不少,古董古玩的很少。

    “嗨,威尔斯,你看这,瓷雕工艺?”西蒙忽然抬手指指街对面的一家摊位喊道。

    就在对面,床摊上摆放着一件件插屏,李承最开始以为是当代工艺品,没怎么在意,经西蒙这么一提醒,他才注意到那插屏上的瓷器有点古怪,还真是瓷雕。

    不对,准确的说,那是瓷刻!

    “瓷刻?”西蒙很新奇,他没接触过这类艺术品。

    其实二者区别很简单。

    瓷雕是以瓷为主,所雕刻花色为瓷器服务,主体为瓷器;瓷刻则是以瓷为材质,展现书、画之风采,瓷为刻服务!主次不同,性质自然大相径庭。

    喊住泰勒,几人穿过街道,来到这家摊位之前。摊主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戴着厚厚的瓶底眼镜,正趴在床摊边的小方桌上,拿着钨钢刻刀,一点一点雕琢,浑然没注意摊位前的客人。

    戴俊张口欲喊,被李承抬手拦住,和西蒙两人站在小方桌前,瞅着这位琢者一刀一刀的刻画,谁都没有出言打断。

    这是一张素色瓷碟,刻刀沿着提前画上去的黑白仕女图中窈窕的身材线,一点点断点式錾刻。

    两人都是懂瓷器之人,一看便知,这种工艺极其耗费功夫,还需要极高的技巧。烧制成功的瓷器,很脆,无论是刻、錾,还是磨、铲,一不小心就容易崩瓷崩釉,一旦出现崩瓷崩釉现象,就意味着这件作品就前功尽弃。

    泰勒和李明蕙,则瞬间喜欢上这种雅致而文气的工艺品,一人手中拿起一件,交头接耳的交流心得,估计稍后要购置一批。

    “威尔斯,你会这种技艺么?”西蒙手肘碰碰李承,轻声问道。

    这个,真不会!

    刻

    瓷,就是取白瓷胎体细腻者,以金石錾刀为笔,于瓷胎器表刻划、凿镌各种文字、形象和图案,被称为“瓷面上的刺绣艺术”,是绘画与錾刻相结合的技艺,是以刀代笔的书法绘画艺术。

    瓷刻的历史溯源已无法考证,有学者一杆子捅到秦汉时期,认为当时出现的剥凿瓷釉的艺术,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剥玉”,算是刻瓷技艺的发端。

    这种研究明显牵强附会,要知道,当时丝国瓷器的烧制技术,尚未真正成型,哪来的瓷刻技术?

    耿宝昌大师的推论则更合理些研,他认为瓷刻技艺可能发源于宋代的文人墨客“錾印留款”,并列出一些实物事例佐证。

    众所周知,宋代瓷器大多数是无款的,但是宋代文人墨客又喜欢四处留名(莫喷,全国各地摩崖石刻宋人款最多),有些文人在购置或者赠送朋友一件心爱的瓷器时,喜欢在在瓷器表面用刀刻出自己的字号,或者刻上表达情绪的诗句等。

    当然,这些还算不得瓷刻艺术,只能算是“刻痕”。

    真正称得上瓷刻艺术,最早见于乾隆年间。

    因为乾隆皇帝特别喜欢题词,不仅字画,甚至宋、明两代的优美瓷器,心血来潮便即兴赋诗,直书于上。为将皇帝的手墨永世保存,就需要遴选能工巧匠将其书画作品在瓷器表面雕刻出来,然后敷着墨色,浸入瓷胎,以求经久不变。

    耿老翻遍清宫史料,这种说法有记载,但未曾见过实物。

    耿老所收藏最早的瓷刻藏品,是清同治六年的一件粉彩抱月瓶,瓶身錾刻“天高月远、水落石出”八个字,形容瓷器表层所绘图案的。

    这八个字,采用断点法刻制,精巧秀雅,完全可以称得上“瓷刻艺术”。可惜的是,这件瓷器无落款,也查不到最初拥有者的任何资料。

    两人站在旁边观察五六分钟,那位戴

    眼镜的琢者,竟然连头都没抬。

    看他一刀一刀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李承和西蒙想要开口都不好意思,只得相视苦笑。这就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至于卖货……若非中海市民素质不错,恐怕贼能偷光他的货。

    李承目光转向他的床摊,一共有七八件货品。

    泰勒的手中是一件五彩盘瓷刻《嫦娥奔月》,李明蕙手中则是一方小型插屏,黑白瓷板刻《林冲夜宿山神庙》。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瓷刻手法,前者在瓷器花色的基础上进行瓷刻再装饰,后者则是白瓷板瓷刻后填色。

    西蒙顺手拿起一只小乔轻薄的瓷镇纸,上面瓷刻“书山有路勤为径”,字体为隶书,刻画完毕再打磨,给人一种磨砂质感。

    西蒙对这件镇纸爱不释手手,忽然灵光一闪,扭头问道,“威尔斯,你说……这人能挖到红叶陶瓷去么?”

    嗯?这主意还真不错。

    瓷刻这种技艺,在清末很是盛行过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又湮没于滚滚红尘中不为人知,即便二十年后也是如此——说的就是你,你知道瓷刻么?

    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一条是丝国瓷器对世界的影响力在减弱,导致这种技艺根本就没有那种领导世界潮流的环境,以及影响世界瓷器艺术发展的能力。

    绝不是这项技术的艺术表现力不够!

    唔,我们也可以说,这项技术从成型到现在的没落,根本就没有人或者机构,包装、宣传过这种技术,也没有获得更高一级的展示平台。

    如果换成舟国陶瓷工坊和欧麦闲瓷联手推动……

    说不定真的能开辟一条新的系列产品!

    李承很快做出判定,笑着对西蒙晃晃大拇指,“我看行!不过这项技术我需要用到舟国陶瓷工坊,你没意见吧?”

    “我欧麦陶瓷,也要拥有!”西蒙耸耸肩,高利青瓷有“象嵌”工艺,如果在象嵌

    的同时,配合瓷刻图案,那整个整个瓷器的装饰感,一下子拓宽许多。

    依旧没有打断那位琢者,两人都是制瓷高手,都明白进入工作状态的那种沉醉感非常重要,如果冒冒然打断,极有可能毁坏这位先生的创作思路和灵感。

    稍后肯定会歇息的,没必要现在打搅,两人索性将这家床摊上的所有作品都看一遍。

    原以为这些作品全是这位师傅所制作,可当李承拿起一件黑白山水台屏,被上面的落款震了一下。喔噢,太意外,竟然还有一件名家之作!

    这是一方台屏,也就是放在书桌上的屏风,紫檀木镶框和座架,四折,每一折中间嵌合一块十公分宽、十八公分高的素色瓷板。四块瓷板上,分别瓷刻“梅、竹、兰、菊”四图,每幅图的左上角楷书“傲、幽、澹、逸”四个字。

    这是丝国传统的《梅竹兰菊图谱》,寓意: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世外隐士。

    在右下方,各有瓷刻留款一枚“玉屏”!

    竟然是清末瓷刻大师戴国宝的作品!

    戴国宝,清末人,字玉屏,祖籍苏省句容人,艺名“玉道人”、“玉屏道人”、“访雪”、“铁画轩主人”,是中海著名瓷刻店号“铁画轩”的创办人。

    十几岁即拜当时在瓷刻名家华约三为师,学画、瓷刻。光绪二十年(1894),戴国宝到中海创业,在四马路(今福州路)青莲阁茶馆门前租了一间小屋,以白瓷盘上为客人錾刻素描像为生。

    孰料,这一技法非常受欢迎,遂即开设正规店铺“铁画轩”,寓意“以铁为笔作画”。

    此人不仅是瓷刻大师,他还是宜兴紫砂錾刻名家,曾与多名紫砂制壶大师联手合作。

    也不知自己想要招揽的这位琢者,与戴国宝什么关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