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仙侠小说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464章 北陵山人

第464章 北陵山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文房四宝,在很多时候是用来作为文房用品的统称,并不仅仅指笔墨纸砚。

    李承面前的一只大纸箱中,盛放着许多小件文房用品,应该都是收上来的“乡货”(从乡下收上来的零散货),尽管色泽暗哑,但有几件造型别致,挺有意思的。

    出现在李承手中的第一件,是荷叶搁笔。

    巴掌大小,荷叶形状,铜质,叶脉清晰,边缘部位约有五分之一错银。

    叶柄为底托,可平置于桌面上;底托部位同时分出一根新枝,从荷叶凹处探出,在叶中形成一枝卷曲的新叶,横置;新叶上面伏着一只墨色的拖长尾巴的幼蛙,双目圆瞽,脚蹼乱蹬,似乎正在竭力往上爬。

    卷曲新叶,以及幼蛙,都是用来临时搁笔,可斜置,也可以平置。

    这是一件颇为雅致的书房搁笔。

    李承用手掂量一下,重心很平稳,工艺听不错的。

    又将笔托翻过,哟,竟然有款,只是这款名让人看不懂。

    “北陵山人”?谁啊?

    李承倒是记得保定涞水,有座北陵山,很丑又很穷,一点名气都没有,他之所以记得,是因为贾郑廷曾经去北陵山参加过一次黑市拍卖……

    这“北陵山人”……李承翻遍记忆都没想起是谁。

    “北陵山人”款的下方,还有一个“竞”字款。

    这个“竞”字的笔画,让李承微微一愣,晕,竟然是和国语写法,双竞拼合,李承再熟悉不过。难道这是一件和国风格的文房用品?

    其实,只要捅破窗户纸,结果便迎刃而解。

    这是一件和国的文房工艺品,表面“错银”并非丝国错银工艺,而是和国的雕金象嵌!北陵山人并非保定人,而是和国凉都北陵村著名大匠师北陵义光!

    “竞”应该是定制者的款号,谁呢?

    其实不难猜,北陵义光是和国知

    名匠师,能找他定制书房用品,且流落在楼地,有且只有一人最符合——陈炯明。

    不错,好东西!

    李承掂量一下,向摊主展示,“这笔托多少钱?”

    那黑瘦摊主盯着他手中的物件看看,似乎想起来,笑着道,“这可是有款的笔托,错银工艺,挺有韵味的,一千元!”

    这价格,买一件铜艺书房用品,绝对贵!

    错银?错你喵的银!李承想笑,憋住,“我再挑挑,稍后一起议价,可以么?”

    “行!”那摊主随手递给李承一只塑料袋。

    赶紧塞进去,不见旁边已经有人听到“错银”一词,已经盯着自己手中?这会身边围着买越窑青瓷的,个顶个都是行家里手,李承可不想放给别人看,万一被别人认出呢?

    将塑料袋放在胸前,李承再度低头翻看面前的大纸箱。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分钟左右时间,李承又翻出四件带有“北陵山人”款的雕金象嵌文房用品,算是小全套。

    一件勾玉形状的雕金象嵌虬枝梅花铜笔洗,带双款。

    和国勾玉为传统饰物,很像半片太极鱼,这件铜笔洗,采勾玉形,浅底,长度约十五公分,最宽处为六公分,笔洗底部,錾刻虬枝梅干,花瓣“错银”。

    一件雕金象嵌伏地蝙蝠形铜镇纸,带竞字款。

    这件镇纸的造型为蝙蝠双翅展开,形成嘴、爪、翅中、翅尖、尾部,多点着地,有镇纸效果。翅膀的骨骼处,以及蝙蝠足爪处错银。

    一件铜质镂雕圈三足案上几,带双款。

    所谓案上几,就是书案上摆放的微型茶几,一般用来拜访砚台盒、墨盒等用品的,因为是摆放在书案之上的案几,所以称之为案上案或者案上几。

    这件案上几,圈足平底,三足踏圈,鼓腹,束颈,几面长约十五公分,足圈直接约二

    十公分,高度八公分,造型敦厚,稳重。

    在工艺上,采用镂雕,无雕金象嵌。

    第四件为铜质裁纸刀,长约十二公分,刃八柄四,厚度三个,柄部双面银菊,雕金象嵌,整件裁纸刀刃口略有破损,色泽暗沉,但入手轻巧,重心平稳。

    一共物件北陵山人义光的作品,四件“错金”,一件镂雕,都相当精致。

    嘿嘿,富田雅孝又要出血!

    黑瘦摊主挺给面子,价格不算高。五件文房用品,那件案上几稍贵,一千元拿下,其余四件单件六百元,合计三千四。

    还特意给李承拿了一直纸盒,将这五件东西都装在里面。

    等交易完成,一直站在李承身边的一位四十来岁中年人,这才笑着问道,“小兄弟,听说是错银工艺?能让我上手瞧瞧么?”

    错银?呵呵!李承也不纠正,递给他那件荷叶笔托。

    那人估计与摊主差不多,也不认识和国的雕金象嵌,拿着荷叶笔托,啧啧称赞两句,其一是工艺巧妙,其二是李承运气好,挑中这

    么好的东西,还是一套。

    李承再度呵呵。

    金属工艺一直是装饰工艺中的重头戏,它华丽贵重,是从古至今,尤其是东方文化中最具皇家风范的代表。而金属工艺又包括锻造、雕金、浇铸三大领域。

    其中雕金技法最为华丽多变,常施展于小件金器之上,或纤细或立体又或是如行云流水般气势难挡,这种高超的手作工艺,即便是在现代,也无法被现代机械雕刻所替代。

    在丝国,雕金又称呼为瓒刻、錾花和锵花。

    和国传统雕金,也被称为和雕,来自于东汉末年的中原传承。它是利用不同形状刀头的雕刀,通过手掌的推动在金属表面雕刻出各种线条和花纹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雕刻的图案闪烁着金属的微光,

    线条讲究流畅洒脱,常应用于高档首饰与生活器具。

    在和国,雕金工艺被细分为三类——表面雕刻法,象嵌法,打出法。

    李承所购置的五件书房用品,除案上几外,其它四件都采用象嵌工艺。

    “象嵌”不是“镶嵌”!

    这里的“象”是指模仿,“嵌”则指嵌入。象嵌本来的意思是在一种材料中嵌入另一种材料,这些材料主要有金属象嵌、木工象嵌、陶象嵌等。

    探究象嵌的源头,起源于丝国传统的“金银措”工艺,也就是说,摊主和这位中年人的看法,本质上并没有错,但是,和国象嵌又在丝国金银错的技法上,衍生发展很深,譬如金银错略有凸起,而象嵌平滑,这就有了触觉上的不同。

    所以,用金银错来形容和国象嵌,是不准确的。

    “小兄弟眼光不错,这东西捂个年肯定能升值。只是这北陵山人,还有这竞字款,不好查主人啊,否则价值会更高。”这位中年人笑眯眯的“赞赏”道。

    一言惊动其他人,这件荷叶笔托,在几人手中转来转去,然后又回到李承手中。

    其中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学究模样,戴着眼镜的人,说出一句话,李承汗都快下来,“竞字款,会不会与陈炯明有关?我似乎在陈炯明的书法作品上,见过竞字钤印。”

    包括摊主在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李承身上——如果真是陈炯明的东西,书房小全套,这可是妥妥的巨漏!

    李承正准备开口,中年男身边一人反驳,“应该不是,你说的陈炯明竞字款,我见过实物,他写给陈举(陈炯明手下头号大将)的一封信,那是单竞,不是这种双竞拼合款。”

    “会不会是繁体款?”那位学究男再度提出质疑——竞的繁体,就是競。

    “没发现陈炯明的競字

    款。”那位继续摇头辩驳。

    悄悄的发财,警觉的不要,李承可不想他们再争论下去,连忙插嘴问摊主,“十五分钟还没到么?什么时间动身?”

    他身边的那位中年男,破有深意的看了看李承。

    好在摊主回答颇为及时,看看手表,“行,大家去我家院子坐坐。”

    摊主将越窑青瓷用木匣子装好,有用棉布裹了一层,抱在怀中,出柜台,示意大家跟上。

    李承走在最后,他身边时那位中年男,笑眯眯向李承递过来一张名片,“鄙姓徐,徐良玉,深城做点古玩生意。”

    “李承,侠州人,做点西洋艺术品生意。李承笑着点点头,接过名片瞄了一眼。

    “闻瓷轩”,这名字,有点意思。

    李承笑着说道,“徐老板肯定有一副好鼻子啊。”

    闻瓷,是鉴定瓷器的一种特殊手段——新坑出土瓷器有土腥味,传世古瓷器自带瓷香(陈设瓷器经常与香炉香薰放在一起,沾染的),而新瓷有比较明显的火气,新仿,往往带有做古旧时的材料味……

    这需要一副好鼻子,李承听说过,他自己可没这本事。

    徐良玉连忙摆摆手,“做点老瓷生意,就是喜欢,鉴定眼力实在不堪。”

    李承只当他是谦虚。

    又听他低声说道,“李兄弟做西洋艺术品?怎么买这些小铜器?要不……我给您添到五千,这五件东西,转给我可好?”

    晕!李承翻翻白眼,个个都是人精,自己还没焐热,就有人盯上了。

    干脆利落的摆摆手,“不卖,这些东西我很稀罕!”

    徐良玉遗憾的搓搓手,不太死心,又低声问道,“競字款……小兄弟,你知道它究竟是不是陈炯明的款号?”

    还真把我当出入江湖的小年轻?李承摇摇头,“不太清楚,我就是喜欢这造型,挺别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