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两点意外
随着饶老八十寿辰的集中报道,李承的曝光率超高,比饶恕饶棼都要高。
饶棼饶恕兄妹,只是饶老的后人,而他,才是老爷子的学术接棒人。一时间,有关李承的信息,开始成为报章纸头的热门,隐然成为“侠州新一代文化青年”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李承暂且还不配“接棒人”这一角色,除了六月份发表过一份侠州教育体系改制的文章外,根本没有学术建树。
媒体将那篇侠州教育体系改制的文章翻出来研究,怎么看都不像饶老爷子的正经学问,更像李承自己的“胡言乱语”——饶老的弟子,不学文史,关注什么社会学?
李承生平第一次尝到媒体的刁钻。
八月七日中午,江城中大举行的饶真颐学术探讨座谈会上半场结束,李承带领几位嘉宾出礼堂,遭遇记者围堵。
《齐云洲日报》记者询问他为何不发表学术论文而选择社会学科,李承老老实实的回答,文史学极其讲究专业论断,不可轻率……
没等他说完,那位记者就断章取义反问道,“你的意思是社会学科,就不谈专业性?”
李承急忙补充,“不是不是……我的意思是社会学科更开放,观点可以更自由。”
这番话原本没错的,可是最终报纸刊登出来的标题是这样的——
“饶固庵大师亲传弟子认为社会学科无需太严谨!”
第二天李承拿到报纸时,整个人都懵了!
我去!这帮媒体记者,怎么这么没节操没下限?自己刚刚出点名,就开始往自己身上泼脏水!还连带着师傅的名头受损!
这家报纸原本是很一本正经的财经类媒体,很权威的,隶属于道琼
斯公司。自从道琼斯公司在1986年被新闻集团收购后,报道风气越来越娱乐化,往博眼球方向发展。
老爷子八十寿诞,举岛欢庆,唯有这家媒体挑起一股子逆流,很让他心理不舒服。
反倒是老爷子很淡然,摆摆手劝说自家弟子,“即便是最权威的报纸,也别把他们看得太重,不过是一帮哗众取宠的墙头草。”
即便是老爷子看得开,李承心中依旧有疙瘩,八月八日,趁着江城公会给老爷子颁发勋爵的机会,他对媒体做出解释,并因自己说话不严谨,做出道歉。
这次事件,算是老爷子八十寿辰中的一点小插曲。
从八月六日至八月十日,李承都在脚不沾地中度过的,除了睡觉。
既要负责联络鹤立大学、江城中大两边的各项活动的嘉宾协调,又要帮忙鹤立大学饶真颐办公室接受,从江城公会到各大院校、各类机构的“名誉颁发”——授予饶老各种各样的勋誉、证书、聘书、委任等。
还要陪同师傅参加一些小规模私下会面,那才是饶老的核心交际圈。
额,还要负责送走某些提前离开的宾客,譬如金博明夫妇。
金家老太爷临行前和李承深谈一次,虽然话语谈的是李承与太姬的未来,可李承听出来,金老爷子其实更关注的是李承与金家两块合作产业的未来开发。
金老的意思……既然注册矿晶公司,准备投资北方,那就不要当成小两口之间的游戏之作,要认真对待。金家应该是想要扩充资本,并由金家来主导这次合作。
前些天金盛文提过,今天金老爷子再开尊口,这事……反正这行当,自己不熟悉,也没想着
做多大,任由他们去弄吧。
所以,李承最终答应金家增加部分投资,三方占股三三三一,持股名义李承、金太姬,李明蕙(金盛文媳妇),剩下的一成,归拉普兰矿物公司(泰勒继承的金家产业)所有。
公司前期团队组建及管理,由拉普兰公司负责,并将在近期向丝国发投资申请。
九十年代的丝国,许多矿产种类,是不对外资开放的,譬如银矿,但废旧矿洞的矿晶开采……应该有办法可以规避,具体办法由拉普兰公司去琢磨。
没错,李承将开张目标定在皖中南和皖南,历史上,这一带是金属盛产地,有许多著名矿坑,譬如铜陵的卢官山铜矿坑、泾县洋山银矿坑、金寨沙河石英矿坑、池州许家桥金矿坑、无为西湾镍铅银矿坑、怀宁乌珠尖铜金矿坑……
这些矿坑,多数在清末就已经废弃,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完全没价值。
新成立的矿物公司,将联合剑阁赵家,以及金家的资源关系,在国内再开设一家公司,共同进行矿晶勘探和开采。
送走金家二老之后,泰勒心情低沉许多,她离江城的日期也日益临近——机票是八月十日。
见她皱眉噘嘴的不乐模样,李承搂着她的肩膀,用力摇了摇,“十月份,我回国内,如果能请假的话,我俩走一趟?”
泰勒表情有些纠结,想了好一会,摇摇头,“欧巴,对不起,恐怕不能陪你去。”
“我们学校,拿满一百二十个学
分就能毕业。我原计划今年努力拼一下,看看有没有可能在第六学期拿满学分,这样我就可以参加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毕业考核,如果这些课程能拿到c
,我就可以提前一年毕业的。”
她充满歉意地看着李承,帮他的领结松了松,“我已经比同学们玩开学一周,后面再也不能缺课请假的。”
“哎呀,我家泰勒竟然是学霸?”李承略显夸张的笑道。
李承对羡国大学的学分制略有了解。
羡国很多大学对学生没有严格的年级与班级划分,一般按照所修学分数决定所属年级。 24学分为一年级, 25~ 55学分为二年级, 56~ 89学分为三年级, 90学分或以上为四年级。
想要从学校提前毕业,可以,拿满120学分,另外,满足成绩要求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分数不能低于c,否则不予计算学分。
她想用三年时间毕业,说明在学校很勤奋,且成绩不错,学霸型。
泰勒举手欲捶,旋又笑起来,刚才的那点沮丧,烟消云散。
八月九号上午,李承出席鹤立大学组织的一场论坛,台上笛卡尔教授主讲的课题为《透过敦煌藏经看中西交流史》。
笛卡尔教授的观点很犀利,他认为,战争是令人厌恶的,值得所有人摒弃的,但是,从文化交流层面,没有哪种交流的融合力度,比战争所带来的的交流,更能改变文化状态。
他以“佛国于阗被喀喇汗王朝灭国”为例,阐述河西与河中走廊的文化融合与变迁的历史,李承听得津津有味。
孰料,金惠娜不知什么时间进入会场,低头在他耳边提醒,吴伟在外面。
吴伟回来了?他回去足足九天,不知事情办得怎样。
李承低头,悄悄退出会场。
看着站在会场门口,风尘仆仆、满脸愧疚的吴伟,李承有点懵,怎么回
事?
回家探亲,把自己弄得又黑又瘦,也是没谁了!
示意吴伟去路边的树荫下,李承打量着他,忍不住笑道,“你这是九天时间,重走长征路?怎么弄成这样?”
吴伟尬笑,挠挠头,“对不起,李少,只来了一位战友。”
一位?李承眉头微皱,旋即松开,看吴伟这模样,他也尽力了,于是笑道,“你这是四处奔波,晒成这样?没事,人各有志,不来也不勉强。”
吴伟欲言又止,李承没往其他方面想,还以为吴伟因为没拉来战友而愧疚呢。
他笑着说道,“来的战友叫什么?你把他安置到万惠小区,买好生活用品,顺带着逛逛街,认识一下侠州。晚上有空的话,我和泰勒请他吃饭!”
这下,吴伟更不好说话,只得点点头,“他叫周典,羽省安顺人,我已经把他送到万惠那边了。”
李承抬手看表,笛卡尔教授的讲座很精彩,他还想着进去听听,便对吴伟摆摆手,“那就这样,有什么事,晚上再聊。这趟你辛苦了。”
正准备回会场,却瞥见金惠娜拿眼睛瞪着吴伟,似乎在干着急。
嗯?怎么回事?
李承又回头看了眼吴伟,“有事没说?”
吴伟脸色黝黑泛红,吭哧着没说出口,那边金惠娜着急了,跺跺脚,帮他说道,“少爷,他带两位队友来江城的,昨天过关,有一人被扣下了。他折腾一天,也没把人弄出来,这不,到今天才回来。”
李承脸色一沉,“怎么回事?”
被海关扣押,这可不是小事,吴伟这家伙,这事也能瞒?
“不是这样的。”吴伟连连摆手,“我原本想着联系原来的部队,看看能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