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仙侠小说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255章 茶道三千

第255章 茶道三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利休流的茶道,现在已经是西金茶道的中心。

    其茶道精髓的继承者,是利休子孙中的三千家。三千家指的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官休庵)。

    今天,吉左卫门家的敏子小姐在台上表演的茶道,属于官休庵流派。

    再简单讲述一下千利休流派的传承吧,免得大家看得糊涂。

    千利休自裁后,继承他庞大财富的是儿子,后世岌岌无名;得到他茶道传承的,则是女婿少庵,呃,也就是所谓的丰臣秀吉看上的千利休女儿的丈夫。

    由此可见,授人与渔的重要性。

    千利休自裁,对利休流茶道的影响非常大,不少弟子开始改变茶道之风,开始迎奉面向将军、大名的茶道,最出名的,莫过于远州流、石州流等流派,讲究繁琐、华贵。

    虽然它们也是千利休弟子所创,但事实上这些流派并没有继承到千利休茶道“和、敬、清、寂”的真正内涵。

    真正坚持千利休茶道思想的,依然是女婿少庵,可惜少庵被打压得很厉害,并没有复兴,少庵之子宗旦接手流派,依然如此。

    转机出现在宗旦的儿子身上。

    宗旦有四子,他将利休留下的“不审庵”交给第三子江岑宗左继承;他在家宅中又建造了几间新茶室,与第四子仙叟宗室一起移居其中,这几间茶室即“今日庵”、“又隐庵”和“寒云亭”,后来被仙叟宗室继承。

    为了区别同一家宅中的两个家庭,遂以“表”、“里”称之。

    这也就是“表千家”和“里千家”的由来。

    宗旦的次子一翁宗守早年离家,在外谋生,成为武者小路附近的漆器匠人的义子,修行漆器工艺,晚年将家业转让给中村宗哲,恢复本姓,并在武者小路建造了茶室“官休庵”,开创了“武者小路千家”。

    由千宗旦三个儿子创建的这三个分支,世称“三千家”,传承至

    今。

    可以理解为,千利休的茶道传承,真正发扬光大的是他女婿这一脉,与“千家”本家,没有一毛钱关系!

    千利休茶道一分为三,在随后的发展中,各有不同。

    先说表千家。

    表千家“不审庵”的庵号取自禅语“不审花开今日春”,利休初建于大德寺山门前的宅邸,为四畳(叠,计算榻榻米的量词,面积162平方米)半大小,专门用来点茶品茶。

    利休自裁后,建于聚乐第近旁的宅邸被人摧毁,身为继承人的少庵亦受到牵连,曾一度蛰居。其后少庵回到京都,在本法寺附近的土地上重建千家宅邸。

    宗旦继承之后,在1633年前后建造了一畳半大小的新不审庵,其子宗左继承后,又将之改造为三畳台目大小的茶室。

    江户中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茶道人口也随之大为增长。

    表千家第六代觉觉斋以下,将以武士阶层为主要受众的茶道,面向具备经济实力的工商业者进行普及。也就是说,表千家,是最快商业化的一个千家流派。

    这一变化催生出了新的指导方法和组织,以及新的茶风。这一时期被称为“茶道中兴”。

    所谓新的组织,指的就是“家元(家主)制度”。

    身为家元的千家掌门向亲传弟子传授茶道,并收取学费;亲传弟子再向自己的弟子传授茶道,收取学费后,将学费的一部分上缴家元。如此一层一层向下发展,形成以家元为中心的金字塔式系统。

    是不是很像传销?没错,就是茶道传销!

    新的指导方法指的就是“七事式”。

    七事式是一种茶道的游艺,五人一组,同时进行稽古(即修习)。这是由表千家第七代如心斋,与其胞弟里千家第八代又玄斋等人共同创造的。

    这种游艺,与今天的“团队拓展培训”,异曲同工。

    而新的茶风,简单来讲就是在

    传统茶道中注入了自由豁达的风气。

    从这一时期开始,表千家对千利休的茶道哲学进行调整与改进,开始注重““和、敬””而轻“清、寂”。表千家茶道不再拘泥于利休和宗旦时期喜好的窄小茶室,对茶室进行改建、扩张,茶道具也逐渐花哨起来。

    发展至今日,表千家流派的“工具繁多、礼节繁复、用品奢华、讲究极致”这一特点,已经越来越远离千利休茶道思想。

    当然,他们是不承认的。

    再说说里千家。

    里千家“今日庵”是宗旦将不审庵传给江岑宗左后,作为隐居之所建造的茶室。

    相传在开席之日,赴席的清严和尚(安土桃山到江户前期的临济宗禅僧)误了时辰,在茶室墙上留下“懈怠比丘不期明日”的句子。

    宗旦有感此意,遂将茶室命名为今日庵。

    在十代传人之前,里千家一直依附表千家存在,接受“家元制度”,变化出现在里千家第十一代玄玄

    斋(1810—1877)身上。

    玄玄斋为第十代认得斋的女婿,为人开朗积极,除茶道以外,还精通花道、香道等多才多艺之人。

    接手里千家之后,为了在新的时代生存并发展下去,玄玄斋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比如在明治五年(1872的东京博览会之际,为了迎接外国客人,创立了“立礼式”——使用椅子和茶桌的点茶仪式。

    其后,第十三代圆能斋(1872—1924)致力于在普通民众间普及茶道的学习,并将茶道引入女校教育,在新的点茶仪式方面亦有创建。

    二战后,第十四代淡淡斋将茶道教育普及到普通学校之中,并在各地寺院、神社举行献茶仪式,同时致力于茶道的海外普及活动。

    在几代家元的努力之下,里千家逐渐发展为最大规模的茶道流派。

    里千家流派,在茶礼、茶敬、茶意、茶适等

    方面,特色非常鲜明。

    再说说今天台上表演的武者小路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官休庵”,是一翁宗守与其父宗旦商量建造茶室之时,由宗旦命名的,取意于“官因老病休,翁者盖因茶休也欤”,中“官”指的是名为“茶道指南”的职位。

    官休庵在传承过程中,曾几度烧毁,每次都经由当代家主重建。

    当今的官休庵为1926年由第十二代愈好斋重建而成,大小为一畳台目。

    武者小路千家,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坚持千利休的“简朴自然”茶道流派,自平成(新天皇年号)以来,这种复古茶道,越来越受追捧。

    吉左卫门敏子,武者小路千家的弟子,一出场,李承便坐直身子。

    观茶,一定要用心去感受。

    一定一定不要认为,茶道就是点茶那一刻。

    自从敏子走入茶室的第一步,就已经开始茶道表演!

    武者小路千家的演茶者,一定是是靠近柱子的脚先踏入榻榻米,表千家是左脚先入,里千家是右脚先入,这就是三家入场式的步履不同。

    进门礼仪呢?也有不同。

    敏子小姐的礼仪,是最为常规的茶礼,左手在前双手合拢,挺直背部低头。

    在这方面,表千家的礼仪是八字型双手相握,双手稍微张开,身体倾斜30度左右;里千家则是叉手躬身三十度。

    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李承也搞不明白。

    尽管这间茶室只是会展临时搭建的,算不上正规,但吉左卫门敏子依旧神色平和典雅。

    室内的光照也挺好,打在她半侧脸上,勾勒出一条很明显的脸庞轮廓线,让人忽略了演茶者的面容。

    清雅装束,认真的动作,平和的表情,让人完全不会去注意这位女性原本相貌上的平庸。整个洁具、温杯、碾茶、取料、汤煮、打茶,一套流程下来,让观者很自然的领略到它的朴素、自然和宁

    静。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感染力。

    这位,应该是武者小路千家杰出的弟子,她的动作已经迈过圆熟,向浑然之境靠近。

    浑然天成,那就意味着点茶大师!

    武者小路千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去繁就简”。

    本来,茶道不管是哪个流派,都没有不必要的作法。从在榻榻米上走路的方式、茶具的处理方法,点茶方法,茶果子呈现方式上都能知道,无论是做什么动作都是有其自身的意义的,没有无意义的动作。

    但是,在所有流派中,其中最能体现没有无意义作法的,是武者小路千家——所有一切不必要,无意义的动作,都被彻底省略。

    这一点,吉左卫门家的敏子小姐,演绎得非常到位,她的每一个身段、姿势、动作都让观者感觉非常舒服。

    这就是境界!

    茶室中十多位茶客,都跪坐在在那里,挺直腰身,从一开始的洁具,到最后分茶,全程八分钟,鸦雀无声。

    一直道敏子小姐将面前茶盘上九只天目盏盛装完毕,叉手回礼,示意茶道演示结束,全场响起一片唏嘘声——这也是礼仪表示惊叹。

    厅内足有二十人,九杯茶自然是不够,自然是先上手先有的!

    趁着前面几人都在相互对视时,李承从角落中起身,弓着腰,笑着和路过的茶客点头,来到榻榻米前面,又对敏子小姐鞠躬。

    “啊哈,敏子小姐的茶道,日臻圆熟,浑然大成,指日可待,恭喜!”

    说完他朝这几杯茶示意一下,“利休大人曾云,所谓茶之道,最关键的是要真心对待客人,不断为客人着想,才能实现茶道。”

    “我现在口渴,想求敏子小姐一杯薄茶,不知可否!”

    敏子小姐嘴角轻翘,一丝笑意抿出。

    茶,自然要请人品的,只不过请谁?原本这权力都在茶艺师的手中。

    这年轻人挺有意思,自己上门讨茶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