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没人愿意做他国的奴仆
这话听上去似乎也没什么错,毕竟,袁奇方才就连陛下都已经搬出来了,还给对方扣了一个企图在守城里自封为王的硕大帽子。
如此一个大的帽子扣下来,与“叛变”几乎能划上等号了。
守将即便心中再有不甘,也不得不让出路来,给他们放行
这一系列逻辑看下来,似乎没什么问题。
可云纪佑始终觉得还是有哪里不对劲,就是一时半会说不出来!
此次护送赈灾银与赈灾粮的禁卫军乃是京中的精锐,有足足五百人,就是为了防止消息泄露,有胆大包天者,敢在半路出手。
五百禁卫军精锐再加上大皇子身边经验丰富的袁奇副将,此行配备的人似乎并无问题,就算是真有人想动手,也要掂量掂量得罪朝廷与皇室的代价。
但
此行最大漏算的问题,就是突然爆发的战争,与毫无动静,就被西楚完全控制的咸阳城!
咸阳城很快就接到了消息,知道了赈灾队伍即将到来,这个消息传到戚简书耳朵里时,盯着久攻不下的北门,难得心情不错的笑了笑。
“来得正好,只要把这批东西扣下,我们接下来一个月的粮食都够了,就算是耗,也能把寒耀君他们给耗死!”
戚简书早早就算出来西安城内的储备粮与药材不多,这队大周朝廷派下来的赈灾队伍,必然是寒耀君他们最大的期望。
一旦戚简书把这批赈灾粮扣下,那么形势将大变!
戚简书已经盯上了赈灾队伍,心情不错的勾唇命令道,“去,告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把这批赈灾粮给我扣下。”
“那些人是杀还是?”心腹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眼神冷冽。
说这话时,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就是杀猫猫狗狗,丝毫不需要投入任何情绪。
戚简书神情平淡,摇头,“不着急,先把他们全部扣下。”
心腹不明白为何戚将军不让杀,但出于对戚简书的忠诚,对他下达的命令没有任何怀疑,本能的点头,执行。
“是。”
至于此时已然出发的楚曦,猛地记起了朝廷可能已经有所作为,一旦朝廷如果安排了赈灾队伍下来。
在途经咸阳城时,戚简书一定会对赈灾队伍下手的!
无论是出于战略资源的储备增加,还是为了彻底对外封闭咸阳城已反的消息,他都会把赈灾队伍“除掉”,或是掌控在手。
思及此,她立刻派身边最能信的忠勇侯府暗卫迅速赶回西安城,“告诉寒将军,请务必找人潜入咸阳城,想尽办法潜伏下来,等待赈灾队伍的到来!”
“一旦赈灾队伍真的入了咸阳城,尽快与他们搭上线,让他们不要强烈挣扎,先假装投降,保住性命为先,只有人在,一切才能从长计议!”
死亡不可怕,毫无意义的死亡才是可怕的。
大周如今已然成了自相残杀的局面,若再流更多的血,便宜的只会是坐山观虎斗的东瀛等国。
楚曦思来想去,八皇子与西楚真若是联手了,绝对不会希望周艺宸再回到京城,那么这个消息多半会告诉戚简书。
于戚简书而言,这批赈灾粮就是锦上添花,但对西安城的全体将士与百姓而言,这些赈灾粮是雪中送炭,众人的希望。
不到万不得已,她还是希望寒耀君能想办法找人从城中运出来
当然,她也清楚,此事的难度。
周艺宸目光在其白白皙如玉,清雅至极的侧脸停滞了半晌,没有反驳他的话,诚然,此时也没有比其白说出来更好的办法了。
“至于粮食如果实在无法成功从咸阳城内运出,送到西安城,那就想办法烧毁,决不能再给戚简书添砖加瓦了!”
楚曦眼眸坚定,说到此处,并无太大的犹疑,且最后交代了一句,“告诉寒将军,咸阳城最多的不是将士,而是百姓,如今戚简书将城内几万守军都拉到了西安城下,咸阳城内兵力空缺”
“想办法让百姓们知道如今掌控咸阳城的已经不是王将军,而是西楚人,这将会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或许能方便赈灾队伍将咸阳城的控制权再次夺回来。”
周艺宸眸子瞬间一亮,立刻就明白了其白的意思,“你说得对,如今咸阳城中兵力空虚,且分为西楚人与大周两个阵营,绝对有见缝插针的空隙!”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便是戚简书反应过来,想掉头再回援咸阳城,也需要分出一定的兵力。
中间操作起来,唯一的问题就是此次派下来执行赈灾事宜的官员一定不能是周含谨派系的。
否则,就算对方再怎么不忍大周内部分裂,只怕都会碍于自己已经投身入了八皇子阵营而无法独自作出决定。
“那派下来的官员若是老八的人。又当如何?”周艺宸眉头紧蹙,神情凝重。
如此危险又周密的计划,他相信老八一定会力争到底,将赈灾事宜控制在自己派系的官员手上。
当然,一开始周含谨确实是在力争到底
但碍于水患,消息不灵通,因此周艺宸至今都不知道此事已经落到了云纪佑身上。
楚曦也被周艺宸这个问题暂时问住了,在一阵沉默后,对暗卫道,“那就让寒将军派楚二潜进咸阳城,将对方捆起来,将城内几万守军已然反叛的消息公之于众,我相信大周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
周艺宸唇轻轻抿成一条直线,而后低声回,“没人愿意做他国的奴仆,我想咸阳城的百姓们应当也是如此。”
他知道,其白的选择是对的。
只是执行起来,最大的危险与变数都在楚二身上,其白这是把自己最信任的左膀右臂给放入了最危险的地方。
楚曦没再说话,至于暗卫在接收完她交代的全部信息后,头也不回的转身扎入了黑暗中,与他们背道相驰的方向用轻功快速离去。
她目送暗卫离去,眸色渐深,“希望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