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镇海
镇海,位于东海之滨,历史上曾是大成国抵御海上倭盗贼寇的重镇。
大成国建国三百余年,历代国君一脉相承,虽不乏内斗,但是将国土扩充当成了第一国策。
日积月累,生生把镇海由抵御海上盗贼的军事第一重镇,变成了负责往来运货的海运第一重镇。
镇海海运发达,外贸畅通,来大成国贸易的外国人很多。
大成国也有不少海商,将大成国的纺织品和瓷器运到周边国家,用来换取大量的珍宝、香料和药材,赚取巨大的差价。
向海而生,依海而兴,海商获利巨大。
镇海大街小巷各类商家店铺林立,酒肆、茶楼、浴室和瓦子自是遍布全镇。
最大的勾栏瓦市自是桑家瓦子。
不知哪年,桑家瓦子出现了一位大家李庭芝,弹得一手好琵琶。
惹来当时炙手可热的诗仙为其作了一首《琵琶行》。
自此李大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名声传遍大成国,一时风头无二,被称为琵琶第一人。
李大家自此在镇海安家,娶妻生子,广收门徒,发展的十分兴旺,风头竟一度盖过了原本的琵琶第一家刘家。
刘家世居北地敦煌,一手绝活反弹琵琶,舞中有乐,乐中有舞,舞时摇曳生风,乐声仙气飘飘,传说乐声可通天,自来被誉为琵琶第一家。
刘家成名已久,自是不屑李家这样的一曲成名者,认为毫无底蕴。
李家则认为刘家偏安一角,固步自封,早就不知这世间乐器变化。
刘李两家,从不互通。
李良杰是李庭芝的第三个儿子,天赋极高,自幼由李庭芝亲自教诲。
偏生此子性情顽劣,与他人想法都不一样,习得左右手皆可弹,并且爱用琵琶弹出笛声、琴声等不同声音,后来更是醉心于用琵琶声模仿人说话。
李庭芝眼看李良杰越走越偏,十分忧心,每日里对他谆谆教诲。
可这李良杰顽劣不改,一日留下一封书信,说要去听遍这世间的琵琶音,不辞而别了。
李良杰一走三年,三年后回来的时候,带着一个少妇。
他自称是在外面娶的妻子。
李家认为李良杰是三代子孙中天赋最高的,自然不想让他随便娶妻。
但李良杰坚持非此女不娶,更何况此女腹中已有李家血脉。
李家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门亲事,但是也从此剥夺了李良杰继承家主的资格。
待得给此女名字写入李家祠堂的时候,问她的闺名,曰:“刘希夷。”
“然后呢,这个李良杰和刘希夷跟小青有什么关系?”陈子衿打了一个打哈欠,十分不耐:
“不是我说你,小安子,你们许家商行的能力也忒弱了,亏你还觍着脸吹是镇海四大商行之首。
你说的这些,路上随便找个人都知道。
我给你说后面的,自此李良杰和刘希夷再也没在桑家瓦子公开表演过。
但是,据私下听过两人弹琵琶的人说,此二人一曲琵琶终了,让人三月不识肉滋味。”
陈子衿指了指在酒馆里面口沫横飞的跟客人打着招呼的店小二:
“你说的还不如他说的精彩,他还留了一个尾巴,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所以众人私下皆言,刘希夷是敦煌刘家的人。
不过这十几年,敦煌刘家从未来人寻找,李家也从未承认。”
许安成辛辛苦苦出去打探半天,又说书一般的说了半天,自认为讲的跌宕起伏,十分有趣,却被陈子衿一通讽刺挖苦,十分恼怒。
小青毕竟面皮薄,看着许安成一副恼羞成怒的样子,赶忙安慰:“安成哥哥既然打探的这么详细,想必这李刘两家跟我有些关系?”
许安成脸上一红:
“我不知道。
因为你父母既然能被苏老爷子邀请,自是琵琶大家。李家自然最有可能。
不过你又说你还有个哥哥,被父母留在了舅舅家。可是我没听说李希夷有兄长和弟弟找来。
更何况这里本是李家本家,若你哥哥留在家中,自然是留在李家本家,断没有留在外人家里的说法。”
沈嗣音看着许安成,道:“不着急,我们毕竟刚来一天。
既然来到镇海了,自然要去听听李家的琵琶,尝尝美食,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嘛。
今日都辛苦了,先歇息吧,明日去桑家瓦子。”
小青虽然着急,但是也觉得沈嗣音说的有理。
一路怀揣心事,自然也没休息好。今日总算到了镇海,不管怎样,她一定要在这里打探到爹娘的消息。
想到此,她躬身施礼后,先回客房休息,准备明日抖擞精神,好好找找。
许安成看着小青走了,跟陈子衿自然不对付,说自己也累了,让小二送热水去天字号房,自己要好好歇歇。
陈子衿抬手,自自然然的给沈嗣音倒了一杯茶,沈嗣音一愣,总觉得这一幕有些熟悉。
“我总觉得,这个小青有些不对。是你让许安成去调查刘希夷的事情吧?”陈子衿看着沈嗣音。
沈嗣音摸了摸鼻子:“小青眼窝深邃,鼻梁高挺,不似中原人士,倒是跟西域那里的人有点像。
走吧,回你房间休息。”
陈子衿定定的看着他:
“晚上几点?
不许说谎,你不带我,我就自己去夜探李家。”
“子时。”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