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烟渚:弥漫着雾气的小洲。
释义并评析:
1,把船划动起来,停泊到弥漫着雾气的小洲上。
2,黄昏的时候,在外漂泊的人,又增添了几分思乡的愁绪。
3,野外非常广阔,看起来,天比树还要低。
4,江水清澈,倒映的月亮看起来也很清晰,看起来离人很近。
此诗首句四连平声,这样的的句子,还是比较少的,不说完全符合格律,至少还是要大致符合。有一点瑕疵,那是无伤大雅的。
而且,天低于树,这样的说法,与逻辑不符。树再高再大,还能大得过天?所谓的天,就是虚空之外的虚空,谁能说得出天具体有多高?
除了写小说,逻辑性可以降低,现实中的东西,总是要符合逻辑的。除非你写梦境,写幻觉,可以不讲道理,其余的,还是要按照规则来的。
另外,移动船只,只要写到哪里去,就可以了,不用说停、泊,这属于反复论述,有重复之嫌疑。有些词,是可以直接省略的。
有的诗,甚至连主语都省略了。比如,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人公在哪里?省略了,隐去了。
第一句开头,第二句开头,第四句开头,都把“主人”隐藏了。所以,有些地方要注意。
文字要精准令诗意不乱,又要笼统地适当留白,这就很不容易。所以,用词用字,就要再三斟酌。
改后:
移舟烟渚岸,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连树,
江清月近人。
释义并评析:
1,把船划到弥漫着雾气的小洲岸边。
2,黄昏的时候,在外漂泊的人,又增添了几分思乡的愁绪。
3,野外非常广阔,看起来,天好像和树连接在一起了。
4,江水清澈,倒映的月亮看起来也很清晰,看起来离人很近。
其实,这一首诗如果真要精细一些,也要改成律诗,只是,唐诗选了接近一百首,总不能每一首都去改律诗,毕竟精力有限。
这首诗先写停船,再写在外面漂泊的人添了新愁,又写外面的景色,野外宽阔,树很高,看起来和天一样高了,又写水清,月亮看起来很美,与人很近。
如果说第二句的愁,因为后面的美景,而消失了,没有愁了,也是说得过去的。不过,总归是不大自然。
有了愁,这个愁就要有一个归处,不能写了又不深入,只是点一下,那么,蜻蜓点水的意义在哪里呢?
这首诗如果要尽量完美,就要先停船,再写野外、天、树,再写江清,月近人,然后再去写愁,为什么?因为美景只有一人赏。
这时候,可以再去写写家乡,家里人,写写情感,给这个愁,找一个归宿。这样才是和谐的自然的,文字要美,就要完善意境,意境不能散乱,不能冲突。
这里的愁,如果因为美景就能够淡化,说明愁不够深,或者,人无情,不够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