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上皇的赏赐是个坑
这小厮喘着粗气向众人禀报:“启禀老太太、太太……宫里面来人了,去了大老爷那边!”众人皆是一惊,纷纷看向那小厮。
只见他一脸惊恐之色,结结巴巴地说道:“贾……贾瑜少爷,他……他也得了上皇的赏赐!而且还是一柄玉如意呢!”
这话一出,王夫人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至极。
她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周瑞家的,怒声质问道:“好啊!周瑞家的,这么大的事情,你竟然瞒着我?为什么不早说?”
周瑞家的此时早已吓得面如土色,浑身颤抖不止。她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连连磕头求饶道:“太太息怒,太太饶命啊!小的得到的消息确实只有大小姐得了赏赐,并没有提及二少爷啊!小的真的不知啊!”
看着周瑞家的这般惊恐模样,王夫人心中的怒火却丝毫未减。她冷哼一声。留下周瑞家的瘫倒在地,额头上满是冷汗。
而一旁的贾母则显得镇定许多。她微微皱了皱眉,心想:贾瑜能得到赏赐,对贾府来说也并非坏事。只是这赏赐若是给了贾宝玉,或许会更合适些吧。
沉默片刻后,贾母缓缓开口道:“也罢,瑜儿既然得了赏赐,那就派人去告知他一声。回头再安排一桌酒席,让他一同过来便是了。”说罢,贾母便挥挥手示意众人散去。
东院这边,
贾瑜送走了宫中之人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这次上皇赏赐下来了玉如意,实在是让人意外。
更奇怪的事,这是二房那边知道上皇赏赐贾元春后,这才来了宫中太监送了玉如意。
贾瑜手持玉如意,嘴角微微上扬,可他心里面很是不在意,不就是一柄玉如意而已,这上皇还真是有心思。
而站在一旁的贾赦却是眉头紧皱,明显对此并不太满意。
贾赦心中暗自思忖着:“上皇赏赐特玉如意给贾元春,这其中是否隐藏着什么深意呢?难道是想借此机会向贾家示好?亦或是有别的?”他越想越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但一时之间也无法明了。
看着贾瑜的样子,贾赦忍不住提醒道:“这赏赐虽然珍贵,但我们也要小心应对。毕竟宫中那位心思重,你若应对不当,可一步错步步错啊!”
贾瑜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道:“老爷不必过于担心,这也许只是上皇对咱们贾家的一种认可罢了。再说了,有了这玉如意,咱们贾家在京城勋贵那边不是让人看重了些?”
贾赦缓缓地摇了摇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此事恐怕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这背后说不定还隐藏着上皇的试探,咱们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啊!
”听到这话,站在一旁的贾瑜连开口问道:“那依老爷之见,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呢?”
贾赦略微沉思片刻之后回答道:“行事稍微收敛一些吧,也许太上皇开始盯着你呢。”
“老爷您的意思是说,这次事件实际上是太上皇有意为之吗?”贾瑜嘴角泛起一抹笑容,轻声问道,其实他心中早已认定事实便是如此。
“或许,又或者是做给泰和帝看的也未可知。”贾赦眉头微皱,若有所思地分析道。
“呵呵,既然如此,那我们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对了,之前提到需要老爷您去寻找三位可靠的心腹之人,不知是否已经找到了呢?”
贾瑜语气轻松地笑了笑,似乎并不把眼前的困境放在心上,随即便话锋一转,询问起了另一件事。
“已经找到了两个合适的人选,他们本来就是荣国府的亲信护卫,如今隐居在我的一座庄子里,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调用。”
贾瑜点了点头,说道:“那好,尽快让他们来见我吧,我有些事需要当面交代给他们。”
贾赦听了,点了点头后不再说话,就转身出了门去。
北静王府
在一间房间里,北静王与一名身着褐色布衣的中年人正端坐于此。北静王手中轻捻着一串珠子,神态自若,
而那名中年人则静静地端着一杯茶水,若有所思。整个房间弥漫着一种宁静的气氛,
房中的布置古朴而不失雅致,墙壁上挂着几幅古色古香的字画,桌椅也都是用上等木材制成,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北静王身姿挺拔,气质高雅,他手中的念珠更是显得他身份贵重。
相比之下,那名穿褐色布衣的中年人显得较为内敛。面容沉静,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沉稳。他端着茶水的动作十分娴熟自然。
“上皇居然赏赐了贾元春,还给了贾瑜一柄如意,难道上皇不知晓荣国府的二房瑜贾瑜不和?”北静王看似在自言自语,但语气里却是透着不相信他自己的话。
“王爷,那上皇怎么可能不知晓,这不过是离间和迷惑而已。”那谋士端起茶杯轻啜一口后说道。
“哦,先生慢慢讲来,这茶可是不错,今年进贡的新茶。”北静王笑着说。
“离间,自然是离间荣国府的大房和二房,让他们互生嫌隙;至于迷惑,那便是要迷惑朝堂。”
谋士顿了顿继续道:“上皇此举意在让朝堂众人觉得他又看重了荣国府,借此观察朝臣们的反应。”
“先生所言极是!”北静王听得连连点头,“如此看来,这两次赏赐不仅仅是为了迷惑朝堂众人,恐怕还要迷惑泰和帝吧?不过,上皇为何突然赏赐贾瑜还有贾元春?”他轻抚下巴若有所思地问。
“王爷,要不要去查查?”谋士微微躬身表示赞同。
“上皇赏赐贾瑜是想试探,但一定是有上次的缘故的,你去查查。毕竟如今朝局复杂,泰和帝又不是想做傀儡的,,我等不得不谨慎行事啊。”
北静王很是谨慎的说着。
“若是查出什么。那么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呢?”那谋士问道。
北静王沉思片刻回答道:“以不变应万变方为上策。只需先静观其变,留意朝堂动静即可。同时还是与各公侯府交往,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数。荣国府那里,就派人去送些礼,却不需说明白是送给谁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