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货币政策看经济走向(下)
央行的发展有四个阶段,第四阶段,央行的工具开始丰富,我们今天所要聊到的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都是这个时期推出的政策,以便适应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形势变化。
上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工具和存款准备金。
现在我们继续来讲下半部分——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代,当时的人民银行基本上是政府的一个会计和出纳的角色,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
第二阶段,人民银行从财政部独立了出来,就开始用货币政策进行真正的宏观调控,从而我国也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这个时候的政策主要以直接调控为主,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政策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第三阶段,央行开始向间接调控过渡。这个时候的央行不再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直接控制,改为通过信贷量、货币量、利率等进行间接影响,而存款准备金就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手段。
到了第四阶段,央行的工具开始丰富,我们今天所要聊到的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都是这个时期推出的政策,以便适应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形势变化。
由此也可以看出,央行的工具也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不断演化的,需要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央行工具。
一、借贷便利
这里可能有心的小伙伴会发现一个问题,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和常备、中期借贷便利不应该是一个系列吗?
为啥央行的工具介绍中间插进去一个抵押补充贷款?
实际上是因为这里是按央行这些工具出台的时间添加的,抵押补充贷款是2014年国家支持“棚户区改造”的信贷支持,定向中期贷贷便利是2018年底为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推出,来作为中期借贷便利补充的。
但因为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和前面的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关系密切,所以这里把这三个工具放在一起介绍。
(一)常备借贷便利
常备借贷便利简称slf,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酸辣粉”。这个工具主要是应对制造业和房地产为主的产能过剩危机而创设的。
我国金融发展的较晚,很多工具都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常备借贷便利是全球大多数中央银行都设立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名称各异,比如美国叫贴现窗口,欧央行叫边际贷款便利等等。
设立原因主要是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不确定性增强,以及各种影响流动性的因素波动较大影响。
常备借贷便利期限一般是三个月以下,有隔夜、7天、一个月、三个月等周期,其本质与抵押贷款相似,抵押物一般是信用评级高的债券或其他优质信贷资产。
说白了就是商业银行如果手上现金不足,就用手上的债券等资产作为抵押向央行进行的短期借钱,也是央行提供给各大银行解决暂时流动性短缺的快速借款通道。
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常备借贷便利一般会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
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缺现金了,就拿着债券等资产去找央妈借点钱救急。
既然是救急,那么代价肯定就要高一点了,所以一般来说这个借款利率会相对较高。所以这个常备借贷便利的利息,其实就相当于央行借出的各类利率中的上限。
常备借贷便利的利率一旦走高或申请时间变长,就意味着银行及时补充自身流动性的资金成本升高,也就预示未来市场上的流动性会进一步缩紧,或者市场利率会出现走高的趋势。
2021年的1月29日,一则称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上调、需提前2天申请的传言,导致a股三大指数一度大幅跳水,创业板一度跌了3左右,甚至搞得央行要紧急报案。
可见这个工具的短期杀伤力,并且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工具的利率变化必然不会太大。
(二)中期借贷便利
常备,指的是时时要做好准备,那么中期就容易理解了,中期借贷便利比常备借贷便利时间更长,时限一般是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
当然,这个时限并不是死的,如果到期之后还有资金需求,金融机构可以续作,假如到期之后不仅还有需求,甚至需要的钱更多了,那么金融机构还可以加量续作。
中期借贷便利简称mlf,因此也被大家时常叫做“麻辣粉”。常备“酸辣粉”,中期“麻辣粉”。
中期借贷便利和常备借贷便利的操作方法基本一样,都是商业银行提交金融资产做抵押然后中国银行给商业银行放贷。
但我国在2019年推出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lpr,即央妈用招标的方式,向部分资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提供中期的基础货币。
lpr其实是一种运行方式,也是将中期借贷便利的利率进行市场化的表现,一般来说央行要想调节比如按揭利率,只需要调整mlf的利率,lpr便会一起跟着变动。
不久前的8月份就刚调整一次mlf,从265下调到25,从图上也可以看到8月21日lbp也跟着一起进行了同步下调。
中期借贷便利的政策有一定的导向性,要求的是各商业银行以三农和小微贷款为主要投放目标,目的就是刺激商业银行向特定的行业和产业发放贷款。
主要是鼓励商业银行继续给三农企业、小微企业来发放贷款,以此来激活经济中的毛细血管。
那么看到中期借贷便利,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放水,而是要想到政策的指向性在哪里,比如是不是应该利好农业等方面。
(三)定向中期借贷便利
2018年央行又推出了新的工具——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简称tmlf,俗称“特麻辣粉”。
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的“特”第一体现在时间上,虽然约定期限是一年,但是可以续做两次,实际使用期限可以达到三年,事实上相当于一至三年的期限。
第二体现在利率上,中期借贷便利是由金融机构报价,价高者得,利率自然就不会太低,而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是央行报价,并且一般会比中期借贷便利优惠15个基点。既时间长,又便宜。
这个工具的推出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为了改善我国之前长端利率规模不高,短端利率规模偏高的问题,以减少银行期限错配的风险。
其二既然是定向,那么这个工具的导向性就更加明显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主要是为加大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定向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工具。从而拉长中期借贷便利定向资金的期限。
从这个意义上看,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相当于中期借贷便利的补充,作用主要是夯实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并不强。
二、抵押补充贷款
抵押补充贷款又称psl,创设于2014年4月,其目的是为支持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走出去”等重点领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重中之重是棚户区改造。
为这些领域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
这部分钱主要是借给开发银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而不是商业银行。说白了这部分钱不是为了盈利的,而是支持特定领域,属于阶段性工具。
既然是阶段性,应该属于未来会取消的一种工具,但一种新政策出台,只要不是2015年搞出来的“熔断”这种奇葩机制,要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是那么容易。
历史上看,抵押补充贷款余额确实在2020年5月份出现稳步下行态势,这也和我国调控房地产的步调基本一致,但在2022年的最后两个月,出现明显回升,显然这也是要托住房地产的原因。
22年底的psl为亿,最新一期公布的数据为10月份的亿,上升幅度极其有限,依然处于上升状态,但涨幅不大,显然是托举的成分比较大,继续大放水的可能性很小了。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我们在人民银行的网站上可以看到,最后有一项叫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这也是我们要介绍的最后一个工具。
从近期的一些政策工具上看,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像定向、精准、结构之类的词越来越多。
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显然已经深刻体会到大水漫灌带来的危害,所以要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最好的结果就是总体可控,结构合理。
这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工具,而是把央行的工具做了一个整合,并且增加了一些像设备更新、保交楼等等非常细分的领域。
2023年09月末央行把结构性货币工具进行了统计,总共归纳出了17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在未来央行工具出台之际,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基础货币的流向,从而指导我们的投资。
当然,央妈的调控手段不会只有一种,也不可能每次只用一种,而是多种工具组合运用,俗称一篮子工具。
这些工具往往都只会是一个方向,要么扩张,要么收缩,比如我们很少会看到一边降准,一边加息的操作。
表现在市场上,就会影响到货币的变化,比如m1和m2的剪刀差。
一般来说基础货币先影响m2,再影响m1,如果m1的增速高于m2,说明经济比较景气,大家都愿意拿钱出来花,m2货币扩张速度不及m1,或者不扩张,就形成了剪刀差,正剪刀差即存款活期化,证明经济预期乐观,反之就形成负剪刀差,即存款定期化,经济活力就会变弱。
最新数据显示,m1同比增长为21,m2同比增长103,剪刀差为负82,这个数据已经非常极端了。
而如果m1-m2剪刀差见底,那就基本等于股市见底。
到这里,我们对央妈的货币调控工具基本上就了解完了。
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的是借贷便利,有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和定向中期借贷便利,也了解了抵押补充贷款和结构性货币工具。
结合上期的内容,基本上对央妈的工具有了初步了解,并且也学习了这些工具背后隐含的信息,通过学习之后,相信大家会更加关注央妈的政策,从而形成对我国经济的判断,并且指导我们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