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试金石
从2000万第纳尔重奖事物——小以国民族被纳粹法西斯屠杀六百万人遇难者纪念碑,到第二个2000万第纳尔重奖事物——握手浮雕艺术作品出现,都是手持一根有十几片绿叶的短树枝的联合国秘书长来到这一道黑色大理石墙前揭晓,所以,他一出现在握手广场上,立即引起在握手广场上采访的各国媒体人高度关注,他们全跟在后面往前走。
手持一根有十几片绿叶的短树枝的联合国秘书长,他前两次是带领联合国安理会十五个理事国代表来,这次是只带来几个国家常驻联合国代表或副代表和若干随行人员,一群人停在距离放映宽银幕电影的墙约十米远处,观看片名《加杀》的电影结尾。宽银幕电影上特写镜头:
“救救我……”随着废墟空隙里传上来莎莎声音微弱的求救声,出现废墟下面的一个特写镜头:建筑物倒塌的重重叠叠的形状各异的钢筋混凝土和压坏的家具混杂在一起的挤压物中形成一处狭小的空隙里,先露出莎莎有一头美丽金发的小脏脸,她的小身子蜷缩在狭小的空隙里不能动弹,脸朝上,看着头顶上方的废墟空隙里透出来的一线亮光,孩子那双美丽的眼睛凝视着这一线亮光,是凝视活下去的一线希望,不断用微弱的声音发出求救声:“救救我……”
莎莎仍脸朝上,她看着头顶上方的废墟空隙里透出来的一线亮光,孩子那双美丽的眼睛凝视着这一线亮光,继续用微弱的声音发出求救声:“救救我……”
废墟空隙里透出来的一线亮光突然敞开了大一点的豁口,光线一下变敞亮了,莎莎从废墟豁口能仰望到一点天空,她心里也一下亮起来。废墟豁口像是搬开一大块楼板,一个男人从豁口探头往下看,他喊一声:“下面有人吗?”
莎莎仰起头看着,她惊喜地回答:“叔叔,快救救我。”
那个男人亲切地说:“孩子,叔叔就是来救你。”
莎莎“哇”的一声哭了。她刚哭了两声,赶快止住哭声,喊了声“叔叔”,带哭腔地说:“人类真好,来救我了……”
电影上轰隆一声巨响,腾起一团夹杂着许多碎弹片、地面掀起大小土块的烟雾和尘土弥漫整个银幕,出现一行字:小以国军机投下数十枚导弹,对加纱南部汗尤尼斯的马瓦西地区进行大规模空袭,造成巴勒斯坦至少92人死亡,约300人受伤,还有多人被埋在废墟下。特写镜头:
巴勒斯坦国总统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小以国又一次对巴勒斯坦人进行令人发指的屠杀。
卡塔尔外交部发表声明:马瓦西地区发生的令人震惊和残酷的屠杀,是小以国对巴勒斯坦人犯下的一系列罪行新篇章。
约旦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这次袭击,这是小以国对巴勒斯坦人犯下的新罪
土耳其外交部发表声明:这次袭击是小以国政府彻底消灭巴勒斯坦人企图的一个新阶段。
埃及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这次袭击。发生这次袭击后,有必要批评“国际社会可耻的沉默和缺乏行动”,没有迫使集体惩罚巴勒斯坦人的小以国“停火止战”,使屠杀巴勒斯坦人的种族灭绝还在进行。
特写镜头里只有一行大字:国际社会可耻的沉默和缺乏行动。
画外音:顾名思义,电影《加杀》片名,就是人祸加给人类的自相残杀。电影结尾,7岁小女孩莎莎,以为是盼来救援人员来救她,孩子刚说完“人类真好,来救我了”,接着是巨大的爆炸声,电影就在这样轰隆一声的爆炸声中结束了。
从1948年5月15日,巴勒斯坦人度过第一个民族苦难日开始,这个世界恐怕没有人能想到,到现在,巴勒斯坦人已经度过76个民族苦难日,还看不到哪一天能结束民族苦难日。为所欲为的小以国人杀害再多的巴勒斯坦无辜平民,这种违反国际法犯下的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在人类社会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才使小以国人任凭可怕的人性恶驱使,肆无忌惮,以狭隘的报复心理集体惩罚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人的小女孩莎莎想活下去的希望破灭了,她就是加纱巴勒斯坦人被小以国杀死的上万名儿童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这充分表达出电影《加杀》的主题:什么时候结束“巴以冲突”和人类自相残杀,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试金石。
同时,由于个别大国长期纵容、支持、偏袒小以国,致使“巴以冲突”不能解决,个别大国不断给小以国输送军火,事实上已成为小以国屠杀巴勒斯坦人的帮凶,个别大国事实上也成为阻碍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特写镜头里出现片尾的四个大字:中美合拍。握手浮雕的墙前,中美两国剧组几十人的主创人员都表情严肃,默默地互相点头,握手庆贺影片成功。各国媒体人的“长枪短炮”对他们进行拍摄时,握手浮雕两边的“巴”和“以”两字,变成中英文的“中”和“美”两字。也就是说,握手浮雕两边的字,能随着握手浮雕的墙前出现的人不同,能变成不同的字,握手广场上所有看见的人,莫不惊奇不已。
老记们反应快,他们的“长枪短炮”及时把“中美合拍”拍摄下来,又将握手浮雕两边的“中”和“美”两字也拍摄下来。当各国电视新闻节目中出现这些画面,报纸刊登出这些画面的照片,这又成为中美两个大国能团结起来的象征,受到愿意两国友好的两国人民欢迎。这时候,宽银幕电影上又像是在进行电视直播,银幕上的画面与握手广场上的情景相同。
手持一根有十几片绿叶的短树枝的联合国秘书长,他带领联合国的一群人离开宽银幕电影的墙前,走向握手广场。
他们没有走近墙去看握手浮雕,而是停在握手广场中间,距离约二十米远,默默望着墙上的握手浮雕,这样观看了一会儿。
各国媒体人停在两旁,没有将“长枪短炮”对准这位神秘的联合国秘书长进行拍摄,都迟疑了一会儿。接着这些见多识广的老记们,你看我,我望你,全不知所以。所有慕名来到握手广场的人,都是走近了去观看握手浮雕,揭晓握手浮雕的这位联合国秘书长,他带领几个国家常驻联合国代表和随行人员这也是来观看握手浮雕,他们为什么要停在握手广场中间观看呢?
这位联合国秘书长,他是在深思被这西方国家有意疏忽的一个事实:在欧洲,众所周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被称为是同根同源的东斯拉夫人三兄弟,同属于是前苏联一个国家,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这三兄弟分家,才各自成为独立国家。
本来是一家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为了纪念俄罗斯和乌克兰合并成一个国家三百年,才把是俄罗斯领土的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管辖。2014年克里米亚人经过公投,又回归俄罗斯。
历史上,克里米亚等于是纪念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团结的象征,现在却成为这两国之间发生冲突的导火索,令人唏嘘不已。俄罗斯和乌克兰同属于是前苏联一家人时期,有许多讲乌克兰语的人生活在俄罗斯,同样也有许多讲俄语的人生活在乌克兰,因为大家是一家人,讲俄语的人和讲乌克兰语的人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大量混合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
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同是斯拉夫人的两个亲兄弟民族,1991年分家后出现的领土纠纷,这应该属于是兄弟俩分家造成不和的家务事,中国古代智慧有句俗话:清官难断家务事。其实,用不着任何外人插手,这兄弟俩就能自行解决“俄乌冲突”。是大哥俄罗斯多拥有一块争议领土,还是兄弟乌克兰多拥有一块争议领土,因为俄罗斯和乌克兰本来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斯拉夫人亲兄弟的两个民族,兄弟俩自己处理争议领土的家务事,这兄弟俩之间是不存在谁吃亏谁占便宜的事。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外人插手,使这亲兄弟俩各自使用最现代化的武器,在争夺争议领土上发生的绞肉战,造成双方大量的人员伤亡,这已经不像是人类社会在二十一世纪还能发生的战争,人类社会像是倒退回到二十世纪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那个年代,才能发生人类这样自相残杀的惨烈的一场战争。
这主要是由外部原因人祸造成的一场战争,能充分证明人类这个物种是有多么不团结,稍有不慎,人类社会就有可能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尤其是还有一个核大国,所以,帮助人类解难的这位联合国秘书长,才停下来深思,想送给现在要两败俱伤的这兄弟俩,最需要的一句话。
各国媒体人看到手持一根有十几片绿叶的短树枝的联合国秘书长往前走,身后跟着他带来的一小群人,便赶快跟上去。他们看到联合国秘书长是把正在交战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带到握手浮雕的墙前,让这两人一起观看墙上的握手浮雕,用意是不言自明。这群记者马上围上来,站成半圆形人群,他们都不知能拍摄到什么画面,没有马上将“长枪短炮”对准俄乌两国代表。
因为“俄乌冲突”两年多,战场形势对乌克兰不利,前不久教皇提议,乌克兰要有举白旗的勇气。最近,乌克兰独立新闻社报道,乌军方高层赞同签订停火协议以及各种以投降与强制和平为主题的和平方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都表示支持俄乌双方和谈,国际社会支持双方和谈的呼声多起来。
甘田在这群记者里面,他本是抬头看一眼握手浮雕两边能发生变化的两字,却突然发现,这两字变成“俄”和“乌”两字,不禁伸手指着喊:“快看,握手浮雕两边的字,又变了。”
这群记者全抬起头看,发现握手浮雕上面一点又多了一个“白”字,原来是白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也走到握手浮雕的墙前,他停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中间,从古至今,欧洲有名的东斯拉夫人三兄弟到齐了。
这兄弟仨仿佛是不相信眼前发生的这是真的,他们像是久别重逢似的,刚见面,都是一言难尽的样子,一时不知是说啥好。
“大哥,二哥,我们兄弟三人先叙叙旧吧。” 这可不难,兄弟仨三十多年前就在一个大锅里吃饭,是吃了多少辈子的一家人,咋能是说分开就分开呢?人能分开,感情还在,只不过是人有点生分罢了。所以,老三一开口,就让这兄弟仨都感到已经忘了的亲情带来的一股子亲热劲儿,愿意你看我,我望你,这么看一会儿。
老大说:“老三,大哥和二哥现在不合,愿意听你先说。”
老二说:“老三,你听咱大哥的,先说几句。”
老三说:“大哥,二哥,我认为你俩不和,都有错。”
老大赞成地说:“这话对。我这个当大哥的,对老二态度不好,我是有错。”
老二说:“大哥,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也有错。”
围成半圆形人群的各国媒体人,他们出乎意外地听到这三人像兄弟之间拉家常一样的对话,如堕五里雾中。顶尖的天体物理学家走上前来,看到这些见多识广的记者们都处于迷惘状态,毫无反应,他露出有点神秘的微笑,伸手指着墙上的握手浮雕,解释说:“这握手浮雕辐射出神秘力量的射线最强大,穿透这三个人的人体,改变了这三个人的行为,你们往下听,就知道,他们团结起来了。”
这群记者听了半信半疑,全看着站在握手浮雕跟前的三个人,侧耳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