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APP里的碎片 > 第二章 闷热天气中的温馨时光

第二章 闷热天气中的温馨时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天气啊,真是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温度计上挂着个25度,可你瞧瞧这钢筋水泥的城墙里,一丝风都透不进来。谭板栗这老头子,早就把早饭吃得干干净净,肚子里热乎乎的,正坐在饭桌边忙活着自己的新爱好呢。

    哪曾想,就在这时候,咯噔一声,他手上拿着的小碟子就像个不听话的孩子,突然就从他手里滑落,掉到了地上。谭板栗心里咯噔一下,忙不迭地看向周围,生怕这声响吵醒了那两个正在熟睡的小孙子。好在,两个小家伙似乎还沉浸在梦乡里,啥反应都没有。

    老头子心里松了口气,赶紧趁着这个机会,先把毛笔拿起来,摊开一本诗集,再点开那个学习视频,有模有样地在饭桌上练起字来。他刚写了几个歪歪扭扭的“福”字,就感觉背后有人轻轻推了他一下。这感觉,就像是有股微风突然穿透了这沉闷的城墙,让他心里一阵惊喜。

    老爷子心里琢磨着,这是开心呢还是不开心呢?他慢慢地转过身去,果然看到了他的孙女胖粒,这个总是充满好奇心的小丫头。她一下子顺着爷爷的身子爬了上去,像个顽皮的小猴子,非要爷爷抱着不可。谭板栗看着孙女那可爱的样子,心里顿时乐开了花,这闷热的天气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难熬了。

    谭板栗只好放下手中的毛笔

    抱着胖粒,胖粒问到爷爷:&34;你在干嘛呢?“

    爷爷在学写毛笔字,胖粒说爷爷我也要,谭板栗拿着毛笔我着孙女的手慢慢写着福,老爷子就把一旁的洗笔水弄翻了,谭板栗说,这个不学了。这个给你,这杯是茯茶,这个是馕。我们去沙发那里吃吧。

    胖粒点着头,坐在沙发上边将手上这一张焦黄的馕慢慢撕开,边问她爷爷:“爷爷,你这是在看啥?念给我听呗。”

    谭老爷只开心点头说:“好,爷爷给您念,听着,《六国论》,主要讲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强调了“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同时批评了六国在对外政策上的失误,认为他们应该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而不是各自为政,最终被秦国逐个击破。文章气势雄浑,论证严密,是一篇经典的史论文章&39;

    胖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胖粒听着爷爷念的诗,眼睛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她虽然还小,但对于历史的故事总是充满了兴趣。她看着爷爷,仿佛想从爷爷的脸上看出那六国的故事。

    谭板栗看着孙女专注的眼神,心中一阵温暖。他清了清嗓子,继续念道:“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胖粒听后,歪着头想了想,然后问道:“爷爷,那六国为什么要赂秦呢?他们不怕失去更多吗?”

    谭板栗笑着摸了摸胖粒的头,说:“六国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他们害怕秦国的强大。他们以为通过赂秦可以求得一时的安宁,但实际上却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这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选择,有时候看似是为了避免眼前的困难,但实际上却可能让我们陷入更大的麻烦。”

    胖粒听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她看着爷爷,眼中充满了敬佩和信任。她继续听爷爷念诗,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谭板栗看着孙女认真的样子,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他继续念着六国论,声音悠扬而有力:“。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胖粒点着头笑着拍了拍手然后问道:“爷爷,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谭老爷子笑着说:“这句话主要描述了六国(齐、楚、燕、赵、魏、韩)在对待自己领土问题上的轻率态度。苏洵通过这句话批评了六国子孙对祖先留下的土地不珍惜,轻易地就把它们割让给别国,就像扔掉无用的草芥一样。”

    谭板栗继续说道:“接下来是,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这句话的意思是,六国的后代们对这些土地并不十分爱惜,他们轻易地就把这些土地割让给别人,就像扔掉无用的草芥一样。这表明了六国后代们对土地的态度非常轻率,没有意识到土地的珍贵性。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这句话的意思是,六国为了短暂的安宁,不断地割让土地给别的国家。他们以为通过割让土地可以换取一段时间的和平,但实际上这只是暂时的。这种做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别国更加贪婪,进一步蚕食他们的领土。

    苏洵通过这句话来警示后人,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领土和权益,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决心,维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苏洵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望。

    胖粒点了点头笑着说:“爷爷讲得真好,那在“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之后是哪一段呢?爷爷你接着讲嘛!”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胖粒一听傻眼了马上问到:“爷爷,你说的这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老爷子听到这里马上解释到:“胖粒这句话出自《战国策·魏策三》中的一段论述,是苏代对韩安国说的一句话,表明对秦国贪得无厌、以地事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的远见卓识。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木柴去救火一样。因为木柴是火的燃料,如果木柴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同样,如果把土地割让给秦国,这只会使秦国的力量更加强大,就像给火添加燃料一样,使火势更加旺盛。

    在更深层次上,这句话的含义是,以地事秦是一种错误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消除灾祸,反而会使灾祸扩大。这是因为秦国是一个贪婪的国家,它不会因为得到了土地就停止侵略,反而会更加贪婪地扩张领土。因此,把土地割让给秦国,只会使秦国的野心更加膨胀,最终导致更大的灾难。

    这句话的寓意是深刻的,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采取错误的方法和手段,而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避免更大的灾难。同时,这句话也警示我们,要警惕那些看似可以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的做法。”

    胖粒点着头笑着拍了拍手然后问道:“爷爷,那接下来来拿是哪一句”

    谭板栗继续说道:“接下来是,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胖粒鼓掌说道:“爷爷你讲的真好,爷爷这文是什么时候写的呢?他为什么要写呀?

    谭板栗继续说道:“六国论是由北宋文人苏辙所写的一篇史论,其写作时间大约在北宋宋哲宗宝祐年间,即公元1256年至1264年。这篇文章距离现在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六国论的写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在苏辙的时代,北宋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力日渐衰微。苏辙通过对六国历史的反思,旨在为北宋王朝树立一面历史的镜子,提醒统治者应当重视内政建设,加强国防力量,以避免重蹈六国的覆辙。

    六国论的写作还体现了苏辙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他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由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国家的兴衰则取决于统治者的智慧和决策。因此,他通过六国论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希望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六国论的写作目的其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政治主张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洞察力的史论,也是一篇富有启示意义的政治篇章。”

    胖粒连连点头笑着问道:“荀子,他有多大,到现在有多大,他有娶老婆吗?

    谭板栗一听笑着说:“小滑头,爷爷讲得你要挺听细了,荀子如果活到现在,他会有2241岁。然而,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计算,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且历史上也没有记录荀子是否活到了如此高龄。

    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如果荀子真的活到现在,他的出生背景、婚姻状况等细节信息可能已无从考证,因为这些信息并未在历史文献中详细记载。

    荀子是否有娶老婆,爷爷我也无从得知。因为在古代,不是所有的人物都有详细的生平记录,尤其是关于他们的私人生活。”

    谭胖粒点了点头笑着问道:“爷爷,那荀子出生的地方,以前怎么样现在怎么样。”

    谭板栗一听笑着解释到:“他出生地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今河北省邯郸市一带,二是今山西省安泽县一带。

    河北邯郸说:据邯郸的荀氏家谱和资深研究专家蒋鸿林的考察,荀子的出生地可能在邯郸的武安邑、八特、金城里荀家庄。然而,由于历史的演变和战争的影响,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皇家邑苑辉煌,仅留下铭文碑刻和民间轶事。

    山西安泽说:根据《史记》和其他历史文献的记载,荀子可能出生在山西安泽的荀城。安泽县在历史上曾先称伊氏后称猗氏,属韩国上党郡管辖。荀子故里在安泽的说法得到了《潞州志》、《山西历史地名录》等史志的支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方也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仅留下了一些关于荀子的传说和遗迹。

    总的来说,无论是河北邯郸还是山西安泽,荀子出生的地方都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和繁华。然而,这两个地方都保留了一些关于荀子的历史遗迹和传说,成为了后人研究和纪念荀子的重要场所。同时,荀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荀子出生地的重要意义所在。”

    胖粒笑着问:“爷爷,那他几岁写的六国论?”

    谭板栗解释到:“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荀子生活的时代早于苏洵,且荀子并没有创作《六国论》这篇政论文。因此,荀子并没有写过《六国论》,也就不存在他多少岁写《六国论》的问题。好了胖粒你先过去把爸爸叫起来煮早饭吧。”

    胖粒一听点了点头,歪歪扭扭的走了gu过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