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章 西方大旱
“切,你这小兄弟,你可真有意思,算了,本官也懒得揭穿你,不管怎么样,你的眼睛是骗不了人的。”
正在这个时候,吏员终于办完了所有手续,对刘有为询问道:“大人,罗成业的生猪收购厂手续办完了,您看?”
“嗯!”刘有为点了点头,对罗成业询问道:“小兄弟,你还有作坊要注册吗?”
罗成业拱拱手说道:“大人,我身上没钱了,以后再注册吧!”
“那好吧!吏员你就先下去吧,趁着今天赶集,你让衙役们沿街敲锣,鼓励大家多养猪,罗家村的生猪收购厂,包回收,对了,你回收价格几文?”
“大人,草民定价八文一斤。”
“行,那就八文一斤。”刘有为点了点头后说道:“原本养猪税是五十文一头的,告诉百姓们,今年只收二十文一头!”
“另外,派人通知各村的村长,让他们给各村的百姓,宣传养猪相关政令!”
“是,大人,下吏马上安排人去办!”吏员拱拱手,立马走出房间,去安排衙役去了。
“小兄弟,你说的事情,本官都安排好了,你还有什么事情吗?”
罗成业拱拱手说道:“大人,草民的村子,已经二十多天没下雨了,田地里都有裂缝了,所以草民想询问下大人,其他地方情况如何?”
“其他地方?”刘有为摇了摇头后无奈的说道:“咱们北方还算好的,这才一个来月没下雨而已。”
“咱们帝国的西方,可是大半年没下雨了,很多百姓无法生存下去,最后成为流民,离开家园,往京城和南方而去。”
“目前京城和南方各地官府,面对数十万的流民,正焦头烂额呢!”
“根据最新一期的公文来看,帝国西方四个府土地龟裂、庄稼枯萎、水源枯竭。”
“随着灾情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百姓无法忍受饥饿和绝望,他们带着家人,背井离乡,成为流民。”
“这些流民队伍不断扩大,他们衣衫褴褛,面带菜色,拖着疲惫的身躯,向着京城和南方寻找一线生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流民潮,京城和南方的官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迅速行动,开设粥厂,发放救济,试图以这些措施来缓解灾民的苦难。”
“然而,灾情之广,流民之多,远远超出了各地官府的应对能力,救济物资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庞大的需求,官府的无奈和无力感与日俱增。”
“社会秩序也开始受到影响,盗贼四起,民变频发,各种治安案件层出不穷,官府不得不派遣兵丁加强巡逻和镇压,以维护动荡的局势。”
“但这一切的努力,似乎都只是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在灾荒的阴霾下,官员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焦虑、沮丧,甚至绝望,但他们仍然坚持在救灾的第一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朝廷内部,高官们也在为救灾之事争论不休,他们讨论、下令,试图找到解决灾荒的办法。然而,现实的情况比他们预想的要复杂得多,他们的决策在执行中遭遇重重困难,使得救灾工作进展缓慢。”
“这次的灾害对百姓生活的影响非常严重,饥饿、疾病、死亡等随时伴随着百姓。”
“百姓们拖家带口、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神情麻木,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情况。”
“各地粮商借机囤积粮食,哄抬物价,导致京城周围粮食价格暴涨,一日一价。”
“朝廷杀了一批贵族和粮商,目前勉强压制住了粮食上涨的趋势,可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搞得我们这些地方官,现如今都如履薄冰,就担心我们管理的地方,也出现了流民。”
“小兄弟,你的担心本官理解,但你要相信,朝廷是不会坐视不管的,如果真的发生旱灾,我们一定会想方设法解决这场灾害。”刘有为语气沉重地说。
“大人,如果草民说,草民有办法能解决这场灾害,大人会出面向皇上推荐草民吗?”
这次旱灾,让罗成业看到了机会,如果真能解决掉这次旱灾,就算不封爵,封个官身问题应该不大!
不管是哪一种,对自己目前而言,都十分有利,不但可以免除大部分赋税,还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就看这个县令,如何处理了,是想贪污自己的功劳,还是真的会大公无私的举荐自己?
反正自己手里的技术还非常多,稍微露出一点技术根本无所谓。
就算刘有为现在想翻脸,自己也不怕,依靠空间里的弓箭和手枪,罗成业相信自己一定能从县衙打出去!
大不了带着一家人躲进深山,甚至逃到异族领地,罗成业对大周这个国度,谈不上忠心,也谈不上有异心,一切,只是为了让自己,能活下去,能活的更好而已。
“你有办法解决旱灾?”刘有为看着罗成业,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质疑。
罗成业点了点头,神色坚定地说道:“是的,大人,草民有办法解决这场旱灾。”
刘有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如果你真的能解决这场旱灾,本官愿意为你向皇上推荐,但是,你必须先告诉我你的办法。”
“什么?你有办法解决旱灾?”刘有为惊叫一声,连声音都提高了不少,他看着罗成业,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质疑。
罗成业点了点头,神色坚定地说道:“是的,大人,草民有办法解决这场旱灾,而且还有这数十万流民!。”
刘有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如果你真的能解决这场旱灾,本官愿意为你向皇上推荐,将奏折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递往京城!但是,你必须先告诉我你的办法。”
罗成业沉默了一下后说道:“大人,草民先说流民的事情,数十万流民并不多,朝廷可以将流民,分成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以家庭为单位,分配给各个村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