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蜀地之九:望江楼公园谒才女薛涛
2018年1月23日,关中月和跖到了四川大学的望江校区,在校园内兜兜转转了一阵,又从东门出去,绕到锦江边,买票进了望江楼。
望江楼公园门口的牌子上有河长制度,锦江之水干净清澈,得益于河长制。清幽的江水岸边,树木参差,白鸟翩飞,给阴沉的天气划出一道亮光,提振了人的精神。
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流域涉及成都12个区(市)县,涉及河道270条,总长约1353千米,辖区面积2009平方千米。这是一条有历史的河流,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诗歌恐怕就是杜甫《登楼》中的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只有见识过锦江和玉垒的浮云春色的人,都会比较深刻地理解成都的物华天宝与人杰地灵。成都平原自古以来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而锦江之上“蜀麻吴盐自古通”,锦江是一条繁忙的运输干道,如今虽然不需要锦江之水贩运物资,但是作为母亲河,其景观作用非常重要。
进入望江楼公园,他们来到清婉室,关中月又去读楹联。 联一:杯酒送征帆对杨柳楼台几人同唱阳关曲;锦笺传妙制过枇杷门巷千载犹称女校书。
“枇杷门巷”出自唐代诗人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巷里闭门居。”此诗一出,后世文人借此诗意咏叹薛涛,在枇杷门巷旁留下诸多丹青妙笔。
联二: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
此联是清代伍生辉为枇杷门巷所撰,后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李道熙补书。伍生辉,字介康,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人,长于书法,尤近于黄庭坚,著有《益州书画录》。清咸丰元年(1851年),以诸生参左宗棠幕,后来到成都居住,宦途萧瑟,十年都无候补消息。某年除夕,伍生辉有感于自身命运不济,便写下“十年宦比梅花冷,一夜春随爆竹来。”当时的四川总督锡良见此联书法精妙,文辞更非泛泛之辈,于是召见他并授官绵竹知县。
伍生辉此联可谓历代对薛涛评价之最。上联,作者来到锦江畔望江楼旁,看到凄冷斜阳下的薛涛井及零零落落的枇杷树,遂采用探寻薛涛故居所在的疑问语气,表达对薛涛的仰慕之情。下联中,面对绵延不息的锦江水,作者思绪万千,他将望江楼与杜甫草堂相提并论,表达对薛涛才情的高度赞赏,也肯定了望江楼在成都的重要历史文化地位。 联中“古井”“大江”“几树枇杷”“一楼烟月”描述了眼前望江楼之景致,又以“冷”“横”二字相衬托,使读者联想到黄昏时分清冷幽静的景象和气氛。作者精妙用字,寓情于景,将对女诗人的赞美钦慕融会进“横”“占”“平分”几个字中,让后人回味无穷。 此联将薛涛与杜甫相提并论,平分秋色,让许多文人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曾有人擅自将其末句改为“隔邻有工部草堂”。相传,现联中“枇杷门巷”一词原为“枇杷门第”,系后来补书时修改。“第”“巷”虽一字之差,却褒贬不同,“门第”指旧时官宦人家居住之地,伍生辉用此二字,是有意与“女校书”之称相匹配,提高薛涛的地位;而“门巷”二字,则是代表了历代文人士大夫将薛涛视为乐伎的观点。伍生辉抛开历史的陈见,在联中盛赞薛涛,肯定了女诗人不让须眉的诗才,以及不卑不亢、高洁脱俗的人格。
他们信步来到薛涛纪念馆。这座建于公元2005年10月,竣工开放于2006年元月,历时四个多月的纪念馆,是专为广大中外游人凭吊中国唐朝以来巴蜀大地唯一的一位杰出的女诗人而建。“薛涛纪念馆”的匾牌是由四川省著名书法家、作家马识途先生题写。
今年3月28日,享年110岁的马识途老先生走完了漫长的人生。我们再去成都,见到他的题字,肯定满怀着纪念意义。
再说薛涛吧。她自小随父离开长安,到成都生活。渐渐长大的薛涛艳丽的容貌,出众的气质是她的外表形象,得以跻身西川幕府政治舞台则是杰出的诗词歌赋才华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薛涛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认可,推崇和敬仰。这首《酬人雨后玩竹》 乃是她诗歌才华与人格品质的充分体现。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人说此诗一语成谶,关中月觉得这诗是后人杜撰。
纪念堂里绮丽画卷才能配薛涛的才情。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薛涛生平以几部分展出,第一部分是才女望春:反映的是薛涛以其艳丽的容貌,出众的气质,高尚的人品和杰出的诗才深受幕府、节帅、君臣的赏识。作为一名女诗人,她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她一生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心地非常善良,感情世界也非常丰富,这首《春望词》乃是她年轻时的代表作。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前两句是说繁花似锦的春日,所带来的并非是诗人赏花的喜悦,反而是不能与心上人共同赏花的忧愁。诗中的主人公清晨起来对镜梳妆,见到镜中映出两颊流不尽的忧愁之泪,只能是仰天相问:春风啊春风,你知不知道我的相思之苦。句中的“玉箸”,意为美人的眼泪。全诗用字精练,朴实无华,情景交融,这是一位楚楚动人的美丽少女渴望爱情、渴望美好生活的自然流露,也是诗人发自内心毫无修饰的无奈与感叹,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是边楼壮歌:反映的是贞元初年,西南边陲的吐蕃部落逐渐强大,多次制造边患,侵扰边民,而此时的大唐王朝已今非昔比,日渐衰落。其时的大唐名臣李德裕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在受命次年(公元831年)为长远安边而建筹边楼(在今四川的理县),其间薛涛因故得罪当朝权贵,据史料记载,而薛涛出入幕府数年,自然深知韦皋的幕府内情,恐将其骄奢专横泄露于朝廷,以致有损于治政之名声,故有“不许从官”和“罚赴边关”之事。薛涛来到边关,亲眼目睹了连绵不断的边衅纷争,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的现状,深为边关将士的命运、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而忧心忡忡,深为大唐江山的长治久安,兴盛衰败而焦虑不安。在李德裕建筹边楼的次年,又一次来到边关,随即赋诗一首: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此诗是薛涛诗歌生涯的扛鼎之作。此诗写得雄奇豪放,除称赞该楼高大雄伟之外,且有教戒诸将镇蜀驭边,切勿惟武力以逞,侵凌太甚,应抚之以仁德,与边民和谐相处。清代大文学家纪晓岚曾评价该诗:“其托意深远,有鲁嫠不恤纬,漆宝女坐啸之思,非寻常女子所及。”该评语一是深化了该诗的主旨,意在忧国忧民。二是慧眼识珠,说明了薛涛作为一个女诗人在筹边谋略上的政治远见与咨政议政的才干。今天我们吟颂这首七绝仍能使人心情荡漾,热血沸腾,时至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与战略意义。
跖看到这里,问:“纪晓岚评价的话,是什么意思?”
关中月道:“是用典。《左传》上有:“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嫠就是寡妇;纬就是织物的横纱。说的是寡妇不忧愁她的纬线少,而恐惧国亡祸及自己。就是忧国忘家。”
正说呢,跖已经走了出去。关中月只好一个人默默阅览展板上薛涛的《赠远》。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发塞前溪。
知君未转秦关骑,月照千门掩袖啼。
这诗把薛涛厌恶战争,以求和平的心迹表达无余。
第三部分是芳菲世界。反映女诗人薛涛以其艳丽的气质,杰出的诗词才华,高尚的人格品质跻身当时的西川幕府政治舞台的景况。 薛涛为诗一生,有别此前众多女性。据史载,薛涛跻身士林“衔命使车”,“求见涛者甚众”。当时中央政府的钦差大臣,军政要员来川视察,均由薛涛陪侍接驾,可见薛涛在西川幕府的政治舞台上引人注目。同时代的文坛巨匠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牛僧儒等诗人都与薛涛有诗作唱和。在当时文坛红笺漫卷,诗人辈出的时代,薛涛一个毫无社会地位的弱女子能够跻身仕林,衔命使车,历事十一镇,并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推崇和赞赏,固然需要灵慧机辩、善于应对,应该说是女诗人的笔底波澜,词翰高妙,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芳菲世界”这幅艺术作品是运用传统的漆画技法创作完成的一幅画中精品,它以三联画的形式将女诗人薛涛的三个人生阶段――“少年、青年、老年”富有创意地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并配以朱竹、芭蕉、芙蓉、荷花等植物共同构成了“芳菲世界”的优美意境。朱竹、荷花象征了女诗人高洁的人品;芭蕉、芙蓉托意女诗人高超杰出的文学才华。画面以薛涛人生的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诗作点睛式地表现高人一筹的诗歌艺术与人格品质的独立与高洁。在创作技巧上,画家选择了漆艺这一传统技艺,并结合现代绘画手法,以独特艺术形式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在质地与制作工艺上,大量使用了贵重的金、银、箔片,各色螺钿,各式的漆料和大量的矿物质原料。丰富的材料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使作品主题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高度统一的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南天春雨时,那堪霜雪枝;
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夕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这是一首酬答友人赏竹的诗,也是女诗人自我人格品质的写照。诗中“多留晋贤醉”是指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无意功名,常聚于竹林之中醉饮而返。“早伴舜妃悲”,用典,传说舜帝去世时,她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悲啼不已,以泪洒竹,竹茎留下泪痕,称为斑竹或湘妃竹。
纵观全诗:南天春雨时,草木茂盛,百花盛开,若论色彩艳丽,翠竹不如百花,但这不过是俗人之见。诗人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劝人还应当看到数九寒冬,那时百花凋零,翠竹却傲立于霜雪之中。全诗咏竹,却无一个竹字,诗人托物言志,以竹喻人:竹耐霜寒,人历坎坷;竹干空心,人怀虚心;竹伴高贤,人结良友;竹留泪痕,人寄愁思;竹节劲奇,人节高尚。读其诗,见其人,所以后人常把此诗看作是诗人人品的自我写照。也有人说,此诗古朴高雅,清奇雅正,堪称压卷之作。
关中月感悟到,人生在世,有的虽然显赫一时,千秋之后却杳无踪迹,被历史长河的滚滚浪花所淹没,甚至落下千古骂名。做人须讲气节,不必为一时的荣耀和坎坷所束缚,做艺术家须追求真善美,不必为一时的无人相知而烦恼。这大概就是此诗的主题思想与作者创作初衷。
再去读《谒巫山庙》: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女性对国事君王的担忧,字字句句,令人钦佩。
第四部分是诗魂长存。薛涛晚年居住在城西碧鸡坊一带,盖起了一座吟诗楼,谢绝了官场上灯红酒绿、往来应酬的诸多烦恼,远离了人间的是是非非,潜心研究诗词歌赋,与同时代的诗坛文人吟诗唱和,并亲手创制了曾风靡一时留传至今的十色笺——后人称为“薛涛笺”。太和五年,公元832年一个秋日的黄昏,一代才女薛涛香消玉殒,65岁的薛涛永远闭上了她寂寞的眼睛。据传,女诗人谢世后,震惊文坛,诗词大家仍纷纷作诗哀悼。
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上了“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至此,“女校书”便真的成了薛涛的别名。但真正葬于何处,史料并无明确记载,毕生致力于研究薛涛的专家,原上海大公报记者张蓬舟老先生根据晚唐诗人郑谷诗句“渚远清江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坟。朱桥直指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窗下断琴翘风足,波中濯锦散鸥群。子规夜夜啼巴蜀,不并吴乡楚国闻。”由此推测薛涛坟应在望江楼东面的锦江之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薛涛晚年生活在城西浣花溪。按照常理推断死后也应葬在城西一带。由于没有明文记载,当然也不排除葬在城东的可能。晚清贵阳诗人陈矩《洪度集》云:“墓去井里许,在民舍旁”,李淑熏的《记薛涛坟》中载:“江楼南去二三里,荒陇犹留土一抔”,可知薛涛墓距薛涛井最多二三里之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距望江楼公园仅一墙之隔的四川大学校园曾有薛涛墓并题有墓碑,只可惜毁于十年动乱之中,踪迹全无,为我们后人破解其真伪留下了无穷的遗憾。
薛涛为世人留下了五百首清丽的诗句,留下了十样笺的造纸绝技,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还有后人永远的、不尽的思念。
岁月悠悠,寒来暑往,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薛涛当年的碧鸡坊已不复可寻,女诗人的坟茔已难考证,唯有传说中的薛涛井古址犹存,唯有女诗人的不朽诗作永留人间,唯有女诗人的不朽英名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并将光耀千秋,永载史册。
今天人们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将薛涛生平及其诗作展示出来,让世人走近薛涛、了解薛涛,让后人永远铭记、怀念这位唐代的杰出才女。女诗人若地下有知,亦当含笑于九泉。
第五部分是众望所归。薛涛一生作诗五百余首,现仅存九十余首,是中国历史上留存诗作最多的女诗人。虽然留存不多,但却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是中国诗坛上一位非常耀眼的女诗人。她的正式诗集叫《锦江集》,共五卷,元代已失传。现存最早的诗集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薛涛诗》一卷,共收录诗85首。清康熙年间的《全唐诗·薛涛》收诗89首。已故今人张篷舟先生悯其人之坎坷,慕其词之秀美,倾尽毕生精力专门研究薛涛,并为女诗人的诗作注,书名叫《薛涛诗笺》,198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薛涛不仅工诗,而且书法造诣也相当精深,有“扫眉才子”之称,就是女才子。宋代的《宣和书谱》曾对薛涛的书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作字无女子之气,笔力峻激,其引书妙处,颇得王羲之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据史料记载,这幅“建安七才子”之一曹植的《美女篇》手迹就是由薛涛所书,从字迹上我们不难看出薛涛的书法,笔力苍劲,柔中有刚,真乃人中俊杰,一奇女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