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三叉河口的讨口子岩
从青木桥去向来龙和渔溪镇三叉河口的转弯处有一处避雨的好地方,可是这里这里却有一个不好听的小地名讨口子岩。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从未见过讨口子的浅浅的岩穴,从地质演化来说这就是河水冲刷出来的岩缝。可旧时间我却十分惧怕这条河和河上的岩穴,乡野常常赋予了奇神怪论,幼年时候的我常常深信深疑,顽固的认为河水里有“水鬼”,岩穴里“妖怪”,还是那种会“吃小孩”的那一种。以至于幼年期的小人儿对这里的山水痴迷又憎恨,好奇与害怕,贯穿幼年的“分裂”岁月。
有一日赶场日的午后,母亲牵着幼年的小人儿,撞撞跌跌的返回铜包山的山中庄园。铜包山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距离上面的来龙(金龙、向阳)和青木桥距离是一样的,只是去向来龙的道路是望山上去的,那些年去向来龙的道路泥泞的不比青木桥。我还是喜欢去向来龙的赶场热闹,不是因为青木桥不好,而是我感觉河流里的“怪物”始终想害我,也不知道幼年的心思为什么会有如此怪异的心思,笼罩着幼年的魂灵,不能自拔,还甘之如饴,以为甜。
不过我是喜欢赶场的,那甜甜的凉凉的圆圆的薄荷糖,还有山楂卷、红糖馒头、卤猪头、肥锅肉、来自远方的书籍和红胡子高鼻子,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不同于本地人的其他少数民族,还有外国人。后来进入政府系统公职工作以后,我才知道那是美国汉学家,《空谷幽兰》的作者比尔波特。那时候围观山里人好奇的打量着这来自美国的高鼻子。我问我那工作在邮政所的母亲娘家的也算是舅舅吧,他说没有什么好奇的,不就是一个外国人,都和我们长的一样,只是鼻子好一些。那年好奇的我,吃着红糖馒头咯咯的笑了,原来和我们长的没有什么区别,那为什么这么多像是在看戏,幼年的我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真的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记得十月的山,讨口子岩穴上一棵枫树,一棵榉树,一棵斜坠的青杠树,都是红艳艳的,人们迷信的认为这是挂在讨口子岩上的红绸,是喜色的彩霞。只是山中的农人还是依然如故的避之不及,看来敬鬼神而远之是有道理的。
山色渐晚,转角处的佛龛两盏油灯一闪一闪的如旧时一样等待回来的人,或许因为有不敢回家的人把这里当成了逃避的居处吧!失败的人是没有欢迎的仪式,失败的人在这里能有一方心安之所。也或许有些失败的人从此疯癫了,便永远沦为与这岩穴一样的名字,从此之后便实至名归了。
可是世间的讨口子岩又有谁能安然的心安的逃避,人们常在自我黑暗与光明之间来回精神分裂,都在试图叫醒自己和躲避自己,我原以为讨口子岩能把人装入,后来发现这何尝不是自己的围城,还是造出的讨口子岩。现实的讨口子岩已经被炸毁,可世人心中的不知道是否炸毁,是否还是如此困住了失败的人?
风依旧稳重或轻狂,山里的农人可没有我这么多愁善感,忙碌的岁月可是很好。谢谢自己吧,不然你是走也许是逃,不出讨口子岩的。
做一个幸福的人,爱自己爱风景爱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