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9 章 扩军(续)
萧思话咬牙切齿的说道。
“陛下,臣,您还把臣当做外人吗?”
“萧相公,这是怎么回事?”刘寒一脸不解的问道。
“好教陛下晓得,此人乃是之前被我军俘虏的魏军将领窟坏公,陛下答应留下之后就一直在我军军中训练骑兵。”萧思话解释道。
“胡闹!”刘寒看了萧思话一眼,迅速明白这只老狐狸心里在想什么,这厮八成是贼喊抓贼,这老东西为了推荐他自导自演罢了,但是他现在也没有办法,只能陪着他演戏,怒拍桌案大声说道。
“人家现在既然是朕任用的将领,就不是外人,你这么说置窟坏公于何地?置朕的信用,置大宋的形象于何地?”
“臣罪该万死。”萧思话赶紧趴在了地上,请罪道。
刘寒没有理会他,而是直接走了下去,将窟坏公扶了起来。
“爱卿不用担心,既然你已经死心塌地决定跟随我大宋,朕就绝对不会对你有任何的歧视。往后你只要管好训练骑兵的事务,对朕负责,有什么事情和需要直接汇报给朕就行,不用看其他人的脸色。”
“陛下,臣飘零半生,终于明主,既然陛下不计前嫌,臣必定死心塌地训练陛下的骑兵,来报陛下的知遇之恩。”窟坏公看到刘寒的表现,感激涕零的说道。
刘寒直接一把拉住他的手,将他带到几位宰相面前,然后重新回到座中,对他问道。
“爱卿方才说对朕的扩军有异议,那你说说朕和几位宰相将领的布置有何不妥呢?”
“回陛下的话,朝廷方才定下的扩军方针大体上臣没有意义,但是臣在魏国多年,深知骑兵在战场上的重要性,虽然我军骑兵不如魏国精锐。但是不能没有,特别是在超大规模的决战中,骑兵往往能够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不需要多,但绝对不能没有。”窟坏公解释道。
“窟坏公,我宋军骑兵数量虽然不多,但绝对不是没有,基本上负责每位军区的将领手下都有一千到一千五百左右的骑兵,虽然不多,但是基本足够用了。”柳元景上前说道。
“好教薛将军晓得,平时边境上的小规模战役确实足够用了,但是倘若北伐,平原居多,步兵的效果要大打折扣。为了机动作战,还是要有一支独立在各支军队之外的较大规模骑兵,数量大概要维持在一万左右。”窟坏公解释道。
“一万骑兵,你莫不是要将全国上下的骑兵全部都集中起来?”柳元景目瞪口呆的说道。
“非也,你们那些麾下的骑兵大多是本地的骑兵,很难大规模作战用。而且你们大多自己也有需求,我是不会抽调的。”窟坏公解释道。
“那你打算从哪里抽调出这么大规模的骑兵?就算两人一马也需要足足两万骑战马啊。”刘义恭震惊的说道。
“先前不是缴获了四千多匹战马吗?”说到这里,窟坏公深深的低下了头,因为这四千匹战马被宋军抢走几乎就是他干的好事,若不是这样他也不一定会被赶到宋国这边。
“我可以将这些战马和本地的马配种,虽然不可能有魏军战马那般优秀,但也绝对能用,这半年来也培养出了七八百匹了,如果陛下允许,臣可以将这些战马带到刚刚收复的长安一带,那里有汉朝皇帝当年训练战马的旧址,如果能够在那里训练战马和骑兵,想必四年后必定能为陛下锻炼出一支强大的骑兵。”窟坏公信誓旦旦的说道。
刘寒看了看他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对于他养马的水平他还是有所耳闻的。此人虽然打仗菜的可以,但是这方面实在没的说。
“可是即使如此,战马的数量恐怕四年后也达不到两万匹吧。”刘寒追问道。
“这……臣尽力而为。”窟坏公有些心虚的说道,他这才发现,刚才有点激动,好像牛皮吹大了。两万匹战马,简直是天文数字。
“陛下,臣有一计。”戴法兴突然上前说道。
“哦?戴舍人请讲。”刘寒说道。
“那西边的吐谷浑是咱们大宋的附属,虽然先帝在时因为北伐失败有所动摇,但是看到陛下继位之后,先后收复了青州失地,又拿下了长安。似乎有重新亲近咱们的意思。”
“如蒙陛下不弃,臣愿意作为使者出使吐谷浑,要求他们与我大宋通商,用丝绸,陶器,粮食,钱财等东西去换取他们的战马。这样一来我军就不用担心战马不足的问题了。”戴法兴上前说道。
“好志气!”刘寒赞叹道。
“你若真能把这件事情谈成了,足以堪比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之功,别的不敢保证。汉武帝给张骞封了博望侯,朕到时候必定给你封侯。”
“臣必定不负陛下重托。”戴法兴跪在地上,朝着刘寒大喊道。
“窟坏公,如果戴法兴能带回来战马,你有没有把握给朕带出一支万人的精锐骑兵?”刘寒将目光看向了窟坏公。
“既然陛下能替臣解决战马数量的问题,臣必定为陛下带出一支精锐骑兵,如若做不到甘愿军法从事。”窟坏公闻言大喜,对着刘寒拱手道。
“好,朕就削减中路军一万步兵的编制,全部改为骑兵,平时专门由你窟坏公来训练,战时专门由柳爱卿你来调配。”刘寒点头道。
“臣等遵旨。”几人拱手道。
“陛下,要维持如此规模的军队,财政恐怕。”刘义恭上前小声说道。众人方才说的热火朝天,围堵他这个管钱的宰相屡屡蹙眉。
“哈哈哈哈,朕就知道,江夏王管着全国的财政,朕这么一番布置下来所有人都痛快了,就唯独委屈了江夏王。”刘寒失笑道。
“陛下,不是臣委屈,这财政有着天大的干系,我大宋向来有节俭的习俗,太祖武皇帝更是所居简陋。方得天下太平。臣甚至陛下也是节俭之君,此番也是为了我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