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幕僚夜谈
“这……”高第在听闻关于城防的严峻报告后,脸上闪过一丝惊愕,随即便陷入了沉思的沉默之中。
眼前的城墙状况远非“不妥”二字所能形容,它已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自万历末年,建奴势力如日中天,朝廷国力日渐衰微,为应对高昂的军饷已是捉襟见肘,更别提投入巨资修缮城池了。因此,尽管山海关外侧的城墙仍坚固耸立,展现着往昔的辉煌,但内侧城墙却已是满目疮痍,年久失修。
如今,流贼已兵临城下,形势岌岌可危。想要在短时间内修复城墙,几乎是天方夜谭。
吴三桂知道此刻的困境,他眉头紧锁,没有开口说话。此刻讨论修缮城墙已无济于事。面对李自成的十万大军,仅凭城墙坚守,难度极大。北翼城和西罗城,这些接近燕山的要塞,城墙薄弱,若流贼发动猛攻,恐怕难以抵挡。
关宁军虽骁勇善战,但并非以守城见长。流贼同样拥有火炮,若与之硬拼,胜算难料。吴三桂心中盘算着,或许发挥关宁铁骑的野战优势,出城与流贼一决雌雄,方为上策。
此刻,已不是坐以待毙之时。他必须立即采取行动,部署应对流贼的策略。这与太子的计划并不冲突,反而可能是实现太子战略意图的关键一步。
于是,吴三桂下定了决心,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对高第说道:“高总镇,必须立即行动。请你率领手下兵马,死守东罗城、西罗城以及北翼城,以防流贼对我军进行包抄!”
王永吉三人见吴三桂神色严峻,便知他已有了决断,也纷纷正色起来,高第问道:“那长伯的关宁军呢?”
吴三桂果决道:“出城迎贼!”
经过半个时辰的忙碌,宁致远回到议事厅时,发现王永吉和黎玉田已经前往城内监督粮草征收,而高第也已经匆匆赶往军营,亲自部署防务。唯独吴三桂,依旧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显然是在等待着自己的归来。
吴三桂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不带一丝情绪波动:“事情办得如何了?”
宁致远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道:“回禀将军,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我挑选了高选、刘克望、李友松共六位本地有声望的乡绅,他们口才出众,且在当地享有盛誉。我相信,他们定能说服李自成给予我军几分薄面。”
&34;志才,你坐下吧。&34; 吴三桂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与决断,对宁致远说道。
&34;属下不敢!&34; 宁致远,字志才,虽心有忐忑,但仍旧恭敬地回应。
&34;无需多礼,坐下吧。&34; 吴三桂再次强调,他此刻的眉头紧锁,显然有重重心事。
见吴三桂再三坚持,宁致远便不再推辞,坐在了下首的椅子上。他观察到吴三桂面色忧虑,心中一动,便主动开口道:&34;伯爷,您若有任何困扰,不妨直言。属下必定竭尽全力,为伯爷分忧。&34;
吴三桂沉默片刻,随后从怀中掏出一封密信,递给宁致远。
宁致远接过密信,仔细阅读后,他的脸色从震惊逐渐转为惊骇,震惊得几乎说不出话来,&34;这……这怎么可能?&34;
吴三桂此刻反而显得较为平静,他淡淡道:&34;志才,以你之见,我此刻应如何决断?&34;
宁致远深吸一口气,深思熟虑后开口道:&34;伯爷,属下认为太子殿下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但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即便太子的谋划再精妙,也需防范万一。因此,我们需得准备一条后路。&34;
吴三桂闻言,眼神一凝,沉声道:&34;你的意思是,真的投向建奴?&34;
宁致远解释道:&34;伯爷,当前局势三足鼎立。流贼虽从陕西一路打到京城,士气正旺,但终究是乌合之众,难成气候。而建奴久经战阵,兵力雄厚,其战力之强,远非流贼可比。特别是睿亲王多尔衮,此人智勇双全,非等闲之辈。&34;
吴三桂面色阴沉,点了点头,&34;你说得没错。我原本打算投降李自成,奈何他们不讲武德,来骗,来偷袭,欺负我吴家,如今只能与他们决一死战。&34;
宁致远进一步阐述道:&34;虽我们同建奴交战多年,但皇太极曾多次写信给伯爷,可见对伯爷青睐有加,伯爷的舅舅祖总兵在辽东也尚且安好,且建奴汉军旗中,多为我辽东旧将,多尔衮又是一个睿智之人,伯爷就算投向建奴,也会受到重用!&34;
吴三桂已经面色铁青,沉默片刻道:“难道你觉得建奴真的有逐鹿中原之心?”
宁致远点头道:“建奴自皇太极开始,就不甘居于辽东,染指中原之心,昭然若揭,以建奴当年的实力来看,也确实有这个实力。”
吴三桂道:“难道你一点都不看好太子的计划?”
宁致远摇头道:“非也,伯爷,太子殿下的才智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他行事果决,能够审时度势,这一点远胜于先帝。”
吴三桂道:“那你的意思是?”
宁致远道:“其实从返攻山海关之时,属下就考虑到今天的局势了,只有一条路,最妥当的方法就是归顺建奴,其因有二,第一建奴野心勃勃,不会真的借兵替我们剿灭流贼,一旦入关,估计就不会走了,其次,李自成虽然声势浩大,但缺乏建立大业的根基和姿态,而留都南京的官场又腐败不堪,混乱无序。相比之下,建奴则展现出了统一天下的态势。所以伯爷归顺建奴是最好的局面”
见吴三桂依旧眉头紧锁,宁致远继续开口道:“当初在玉田返攻山海关之时,伯爷说奉太子之命,属下以为只是安抚军心的说词,却没想到太子真的有着布局,在今日看到太子的密信计划之后,属下以为,已经多出了另一条路,更为光明的路!”
吴三桂神情猛的松懈道:“你且说说看!”
宁致远道:“太子的计划虽然凶险,但不可为不能一试,其一是可保存我关宁军的实力,其二,太子小小年纪,已有雄主之姿,我等追随,若能中兴大明,青史有名,可比助建奴夺取天下要强的多。”
这些事情,吴三桂之前也已经隐隐想到了,他缺的就是最信任的幕僚的肯定,有中兴之臣不做,谁愿意去蛮夷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