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保定城破
京师西南方,保定城。
“都给咱家守住,京师城墙坚固无比,区区流贼怎么能攻破!陛下鸿福,定当无恙,不要相信贼兵的鬼话,给咱家守住!”
保定东门城头上,一名身穿蟒袍的中年太监,正手持长剑拼命高呼着。虽然此人是太监,却生的高大威猛,嗓音也不如别的太监奸细。他正是司礼监太监,保定监军方正化。
“公公!贼兵又冲上来了!”
一个满身鲜血的披甲士兵冲过禀报。方正化一听,脸色微变,迅速看向城墙下一片喊杀声的地方,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与决然。他挥舞长剑,大声喝道:“给我顶住!不要让贼兵攻上城墙!”
方正化的话音还未完全落下,城墙的垛口处已有更多的顺军爬了上来。顺军的士兵们口衔短刀,借着云梯,如蚂蚁般开始攀爬城墙。城头明军的防御在顺军箭雨的洗礼下,已经七零八落,他们根本来不及阻挡这股涌上城头的顺军。
&34;报效皇上,就在此刻!跟随咱家,一同杀贼呀!&34;
方正化带领着身边仅存的十几名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亲兵,他们身姿矫健,气势如虹,朝着已经冲上城头的顺军士兵冲去。那些顺军士兵,皆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凶狠的光芒,手中抄着短刀,直接迎向冲过来的锦衣卫亲兵。
这些少年兵都是顺军在战火中搜罗出的孤儿,他们常年跟随顺军作战,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勇猛无比。他们每次都是冲锋在前,不畏牺牲,被称为孩儿兵。
方正化和身边的锦衣卫亲兵们身手矫健,武艺精湛。他们的绣春刀在空中交错,发出刺耳的金属碰撞声。
一时间,空气中弥漫着血雾。一群锦衣卫迅速出击,他们手中的利刃如同闪电般划过,将不少冲上前来的孩儿兵砍倒在地。然而,更多的孩儿兵从城垛口涌出,他们的眼睛充满了愤怒和狂热,朝着方正化和锦衣卫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方正化和十几名锦衣卫被上百名孩儿兵前后包围,他们陷入了困境。一层层孩儿兵不断扑向方正化,虽然他的武艺高强,但面对众多的敌人,他还是逐渐落入了下风。他的身上不断被短刀划过,鲜血从伤口中渗出,染红了他的衣甲。
其他锦衣卫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一些体力不支的锦衣卫在与孩儿兵的激战中逐渐处于劣势,被冲上来的孩儿兵砍倒在地。几个回合下来,已经有七八名锦衣卫死伤在阵前。
当方正化正费力地从一名孩儿兵的心口拔出已经变得迟钝的长剑时,一支尖锐的羽箭突然划破空气,疾速飞来。它毫无阻碍地穿透了方正化的胸甲,方正化痛苦地吐出一口鲜血,双膝无力地跪倒在地。他的眼睛充满了不甘和遗憾,目光中映出前方的敌人。
在他身后,锦衣卫们也纷纷倒下,他们的生命在瞬间被冷酷地割断。几把刀迅速架上了方正化的脖子,孩儿兵们兴奋地意识到,这个身穿蟒袍的太监肯定是一个大官。活捉他,说不定会有丰厚的奖赏。
在孩儿兵的队列前方,自动辟出了一道空隙,一位年轻的将军大步从中走出。他手握短弓,身披铁甲,显得威风凛凛。尽管年纪轻轻,但他的眼神却锐利如刀,散发出不容小觑的英气。
方正化有气无力地松开了紧握的长剑,黯然道:“罢了,罢了,咱家的一世英名,今日只想知道死在谁手上。你,叫什么名字?”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奈和绝望,仿佛已对命运作出了无奈的妥协。
面对即将逝去的太监,年轻小将的眼神没有半点波动,他淡然吐出三个字:“李来亨!”
“好……好……”方正化叹息着,声音渐渐消失,双眼缓缓闭上,生命的气息随之消散。
很快,东门上升起了顺军的旗帜,城门被顺军完全攻破,无数的顺军步兵从城门涌进保定城,城内陷入了混乱。
在城东的一个街口,一个身穿武服的壮汉,手持一把长刀,不停挥舞。每一刀都带着劲风,狠狠地砍倒几个围上来的顺军士兵。
见此人勇猛无比,围攻的顺军一时间竟然不敢上前。这名壮汉名为张罗辅,保定人,乃是崇祯十六年新进的武进士。他还没来得及被吏部调派,就碰上了顺军围城,于是第一时间就加入了守城的队伍中。
当张罗辅看到东门升起的顺军旗帜之后,他大叫一声:“方监军!”
他与方正化虽然认识时间不久,却一见如故。两人都是忠义之人,交谈甚欢。方正化还承诺,当击退流贼后,会向皇上推荐自己。但看到北门被破之后,他明白,方监军恐怕已经凶多吉少了。
张罗辅的眼中闪过决然之色,双手持刀,对着北门一拜道:“方监军,您一路走好。标下随即就到!”
在城中文庙的大门前,一个身着书生装束的中年人静静地站立。他手持长剑,目光穿过庙门,凝望着保定城那浓烟滚滚的景象,眼中燃烧着愤然的火焰。
几个刚从保定府败退下来的衙役急匆匆地跑过来。他们看见这位书生,立即上前说道:“先生!六爷他在东街英勇殉国了!”
书生听到这话,面色骤变,但很快又恢复了冷静,询问道:“他是如何去的?”
“六爷手持长刀,与十几名流贼激战,但流贼数量众多,六爷他……”衙役有些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书生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点了点头说:“好样的,六弟不愧是我张家的武进士,没有辜负陛下的期望。”
这位书生名叫张罗俊,是一位尚未入仕的进士,同时也是张罗辅的大哥。他们父亲是张纯臣也是武进士出身,曾任神机营左副将,二弟张罗彦,曾任光禄寺少卿,一门多进士,是保定有名的望族。
现在听到六弟张罗辅为国捐躯的消息,他虽然悲痛,但更多的是对弟弟的骄傲和欣慰。
他催促衙役们:“你们快些逃命去吧!”
“先生,您不走吗?知府何大人都已经为国捐躯了!”衙役们焦急地问。
“我张某虽未入仕,但也是陛下钦点的进士。国家危难之际,家弟已经以身殉国,我怎么能抛弃忠义义于不顾?你们快走吧!”张罗俊说着,毅然决然地提起长剑,朝着城中战火最激烈的东街走去。
衙役们看到他的方向,也不再多言,他们朝着张罗俊的背影深深地行了一礼,然后朝着尚未被战火波及的南方逃去。
东街的巷战已经结束,街道上到处都是明军和顺军的尸体,他们横七竖八地躺在各处。大批的顺军涌入城中,无暇收尸。一队队士兵开始在城中的房屋内进行仔细的搜查。
张罗俊还未走到北街,便被一队目光锐利的顺军骑兵捕捉到。他们动作迅速,将张罗俊紧紧地围在了中间。
张罗俊毫不畏惧,他紧握长剑,准备与这些骑兵决一死战。然而,领头的骑士似乎并不急于取他性命,而是马刀一挥,巧妙地将张罗俊手中的长剑震翻在地。
领头的骑士打量着张罗俊的书生装束,跳下马来,走到张罗俊的面前沉声开口道:“看你是读书人,告诉你,刘大将军有令,我大顺朝对读书人优待,只要你投降,可免一死。”
面对顺军骑士手中熠熠生辉的马刀,张罗俊冷然一笑,厉声道:“我进士张罗俊也,你们这些流贼!祸乱国家,荼毒百姓!人人得而诛之!”
张罗俊的话语尚未落下,他突然扑向那名骑士。由于骑士根本没有将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视为威胁,因此毫无防备,被张罗俊猛地抱住。紧接着,骑士只感到耳部传来剧痛,鲜血随即涌出。
后面的骑士见状,愤怒异常。他高高举起马刀,一刀向张罗俊的头顶猛烈劈去。在鲜血与雾气交织的瞬间,张罗俊身首异处。
那名被咬掉耳朵的头领捂住伤口,面容狰狞地发出惨叫。他愤怒地一脚将张罗俊的头颅踢飞,咬牙切齿地咒骂道:“娘球的,还挺狠,老子要杀你全家!”
紧接着,领头的骑士便率领着手下的骑兵,扬长而去,留下张罗俊身首异处的凄凉身影躺在遍布尸体的长街之上。
街边一处幽暗的巷子里,一个家丁模样的人躲藏在角落,目睹了这惨烈的一幕。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放声痛哭,然后急忙沿着一条小路,奔向位于城南的张府。
不久之后,城南的一处宅院内,一个满身是血、身披铁甲、头发凌乱的中年人跌跌撞撞地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几个同样狼狈的家丁。
宅院的正堂里,一群女眷正围着大哭的孩童,看到中年人进来,急忙上前搀扶。众人焦急地询问:“二爷!城里出什么事了?”
这个中年人就是曾任光禄寺少卿的张罗彦,张罗俊的二弟。他痛苦地看向其中两个女眷,沉声道:“老三和老四已经在北门战死殉国了。”
听到这话,众女眷中,两名女子顿时晕厥过去。她们分别是张家老三张罗士和老四张罗善的妻子。张罗彦刚要开口安慰,一个家丁痛哭流涕地跑进大堂,跪在了他的面前。
“二爷!大爷和六爷都在东城战死了!”家丁痛哭失声。
他是老六张罗辅的亲信,亲眼目睹了张罗辅战死后,侥幸逃脱。然而,在逃离过程中,他又看到了老大张罗俊身首异处的惨烈景象。他急忙赶回宅院,向张罗彦报告这令人悲痛的消息。
堂中的众人听到这个噩耗,接连有几人晕厥过去。张罗彦的眼圈泛红,他环顾着众人,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他看向堂中唯一一个正在痛哭的男子,沉声说道:
“老五,你必须立即从城南水门逃脱,一路向南!不要再回来,为我们张家留下后代。如果没有机会逃脱,记住,我们张家满门忠烈,绝不能失节!”
“二哥!”老五张罗喆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迟迟不肯动身。
张罗彦愤怒地命令道:“这是家令!张勇,快带他走!”
张罗彦身后的两个家丁立刻将痛哭的张罗喆架了起来,往外拖去。张氏家法深严,张罗喆深知家令不可违抗,也明白二哥的一片苦心,于是任由家丁将他架走。
“二哥,保重!罗喆绝对不会让张家蒙羞!”张罗喆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
张罗彦痛苦地转过头去,不忍再看张罗喆。过了半晌,他对着正在痛哭的众多女眷说道:“我听说京师已经沦陷,陛下和皇后娘娘已经自缢殉国。如今保定也沦陷了,我们张家世代忠良,绝不能有任何人受辱于流贼!所有张家人,各自自尽吧!家丁和奴婢们为我们收尸,然后拿着财物逃走吧!”
说完之后,他不顾众人的痛哭,独自走向了后堂。家中的婢女和家丁都跪地痛哭,女眷们看着怀中的孩童,眼神中也闪出了决绝之色。整个张家宅院沉浸在一片悲痛和决绝的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