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山海关之战(六)
吴国忠凝视着那些朝城墙冲锋的京营降兵,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他转头望向身旁的郑泰。郑泰明白他的疑虑,果断地点了点头,声音坚定地说:“这些京营降兵,在京城背叛朝廷,投身闯逆,致君父蒙难,已是罪不容诛。无需留情,全力击溃他们!”
听到郑泰的话,吴国忠心中的犹豫瞬间消散。他深吸一口气,向传令官果断下令:“准备火炮!决不能让这些敌人接近城墙半步!”
这两千名京营降兵,此刻在西罗城那边传来的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激烈的厮杀声中,心神俱裂,倍感惊恐。然而,当进攻的命令下达时,他们尽管心中极不情愿,却也不得不拿起兵器,硬着头皮向前冲去。
因为他们知道,身后压阵的顺军数量是他们的数倍,任何后退的举动都将意味着被无情地斩杀。若能攻下城池,或许还能有条活路,他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向前冲锋。
西罗城之外自然也是挖了壕沟和绊马坑的,这些降兵的任务主要就是开路,几十辆盾车在前,每辆盾车都面都藏着二十多名士兵,都扛着土袋,在盾车身后躲在,展开了横向两百多米的阵型向着壕沟而去。
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城头上的十几门佛郎机炮齐刷刷地发射,烈焰喷射而出,炮口形成了一道道炽热的火舌。
作为大明朝的军事重地,山海关自然储备着丰富的火炮与弹药。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吴三桂从宁远撤军时,他还带回了一批火炮的弹药,这无疑为山海关的防御增添了更多的力量。
在火炮的猛烈轰击下,那些被铁弹击中的盾车瞬间四分五裂,碎片四散,紧随其后的士兵也遭受了惨重的伤亡。仅仅一轮炮火打击,还未接近壕沟的降兵便已经死伤近百人,场面惨烈至极。
天下渐渐暗沉下来,经过几个时辰拼杀,降兵的攻势一波比一波小,但却没有中断,降兵的性命虽然不值钱,但李岩还是小溪流水般的往上派,必须要撑到清军到达山海关之外才行。
在城墙上,吴国忠的心情异常沉重。身为一位久经沙场的将领,他从未经历过如此特殊的战斗。为了验证郑泰的情报是否准确,吴国忠也派遣了手下最出色的斥候出关侦察清军的动向。
此刻,他已下定决心,如果关外没有发现清军的踪迹,收到任何人的命令,他都不会让顺军突破北翼城的防线。
这个时候郑泰已经离开北翼城,去了吴三桂身边,北翼城留下一名锦衣卫协助吴国忠,这些吴国忠倒是不怎么担心,周围都是自己的亲兵,一名锦衣卫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其实原本历史轨迹上,听闻吴三桂投靠满清,吴国忠愤怒无比,他是辽东人,亲眼见证过建奴的残暴,亲朋友好友也多数死在建奴手中,原上百万辽民,如今也就剩下十几万,同建奴可谓是仇深似海。
所以吴国忠率领北翼城投降了顺军,后虽很快被吴三桂剿灭,但也造成了关宁军的分兵,让西罗城的主力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在这个时间线上,一切当然已经发生了改变,此时西罗城下的关宁军已经收拢回城内,而不是同原本历史轨迹上一样,一直同顺军激战一个昼夜。
迎恩楼,这座矗立于西罗城后方的巍峨建筑,因其面向京城,寓意着迎接皇恩,因此得名。这里,正是吴三桂的中军本部所在地,是山海关城西面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
在城楼之内,吴三桂端坐于主座之上,神态沉稳。他的幕僚宁致远坐于下首,旁边则是朱慈烺派来的锦衣卫郑泰,以及一众忠心耿耿的将领。
杨坤踏前一步,语气中带着些许不解:“大帅,我军已经全面撤回城内,今日一战,顺军损失惨重,我军尚有余力再战,不知大帅为何决定退守城内?”
吴三桂目光深邃,声音平静:“清军已逼近山海关。”
听到吴三桂的话,除了宁致远和郑泰外,众将皆震惊不已。他们虽然知道吴三桂曾向满清借兵之事,但普遍认为清军会从长城入关,与顺军形成夹击之势。然而,吴三桂此刻的言语却透露出清军已近在咫尺的紧迫形势。
吴三桂果断地打断了众人的热烈讨论,他眼神坚定,声音洪亮地说道:“本帅深思熟虑后,已经决定采纳‘驱虎吞狼’之策,旨在引诱建奴入关,与内贼交锋。我等必须依照计划,迅速而有序地撤离山海关!”
此言一出,众将再度陷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一位守备将军走上前来,面带忧虑地提出质疑:“大帅,建奴狡猾多变,他们怎么可能轻易上当?我军又该如何在行动中确保全身而退呢?”
宁致远见状,沉稳地接过话头,他是知道全盘计划的,于是安抚道:“各位将军,既然大帅已经做出决定,必然已有周密的计划。我们应当信任大帅,安心领命,共同执行这一战略。”
吴三桂对宁致远的回应表示了赞赏,他微微点头,然后大声命令道:“传我帅令!”
楼内的众人立即安静下来,肃然站立,等待着吴三桂接下来的详细命令。
“杨坤副将亲自率领两千步兵坚守西罗城,务必拖住流贼。”吴三桂声如洪钟,清晰而坚定地下达命令,“至于其余各部,必须立即组织士兵以及转移战马辎重,火炮弹药等物资沿着长城,至南翼城和宁海城,一定不要引起流贼的注意,完成转移后,即刻等待本帅的下一步命令。”
众将领听命后,虽然心中疑惑重重,但仍旧整齐地行礼离去。吴三桂目送他们离开后,转身看向郑泰,关切地问道:“郑大人,宁海城的各项准备可都已妥当?”
郑泰微微颔首,回答道:“伯爷请放心,所有准备工作都已按照计划进行,无一遗漏。”
吴三桂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表情,但紧接着又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郑泰也告退,前往宁海城继续监督各项准备工作的进行。
目送郑泰离去的背影后,宁致远转过视线,眼神复杂地看着吴三桂,慎重地问道:“伯爷,我们真的要选择东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