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鼓动曹操去抢宫殿 > 第358章 凡读书人,皆可报名参加

第358章 凡读书人,皆可报名参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纵观天下,寒门出身的官员屈指可数,这是不争的事实。”

    “朝廷总不能依靠一些不识字的百姓,治理天下吧”

    朱治说出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

    世家之所以可以屹立几百年,横跨几个朝代而不倒,靠的就是族中持续不断的人 才。

    或者说是当官的。

    始皇帝雄才大略,但依然不敢太过打压世家。

    汉高祖刘邦,要依靠世家治理天下。

    到了吕后,虽不惯着世家,大肆杀戮,暂时性地压制了世家的发展态势。

    但吕后一死,世家的反扑更加猛烈。

    所以,朱治才敢跟徐然说出这番话。

    徐然淡笑望向他,胸有成竹。

    “朱家主,说对了一半。”

    “徐某的确是要依靠百姓治理天下。”

    “但百姓却不是目不识丁。”

    “既然话说到这里,我不妨向朱家主透露一个消息。”

    “我准备在吴郡建立数座学府,推行免费教育。”

    “我要让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也读得起书!”

    让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也能读得起书

    朱治眉头紧皱,脸色渐渐阴沉。

    流水的朝代,铁打的世家。

    世家绵延千年,靠的是什么

    是因为世家垄断了几乎一切的社会资源。

    尤其是,垄断了知识!

    垄断了,当官渠道!。

    这样一来,普通百姓没钱读书,没时间读书,就不可能成才。

    就不可能出仕。

    凡出仕者,必是世家出身。

    政治,便被世家所垄断。

    所以才会看到,世家人才辈出。

    什么汝南袁氏、颍川荀氏、弘农杨氏……

    不是因为,这些世家会培养子弟。

    而是因为,平民百姓没有读书的机会。

    于世家而言,根本就不存在竞争对手!

    因为,他们垄断了知识。

    所以才会有,是个当官的,有九个出自世家。

    世家,是王朝统治的中流砥柱!

    于统治者而言,不得不依附世家。

    因为没得选。

    偶尔平民中,有一两个漏网之鱼,也无济于事。

    因为寒门子弟要想当官,还是要投靠世家,否则就拿不到举荐信。

    没人举荐,是当不了官的。

    世家屹立不倒的核心,就是对知识的垄断!

    显然,朱治对此时心知肚明的。

    所以,在听到徐然要推行免费教育的时候,他开始有些慌了。

    以往的施政者也多有打压世家的,但都是昙花一现,治标不治本。

    甚至,都翻不起多大水花。

    徐然的手段,是要从根上动摇世家的根基!

    一旦知识垄断被打破。

    只需十年!

    十年学子成才,便可入朝为官。

    自此之后,官员将不再全是世家所出。

    可想而知,那些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读书会多么地拼命!

    嘶!

    朱治倒吸一口凉气。

    好可怕的手段!

    另一名世家之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扬声道:

    “徐司空不要忘了,当官是要举荐的!”

    “没有我世家之人的举荐,平民子弟就算读了书,又能如何”

    百姓们闻言,顿时又是一片骚动。

    一时间,数万双眼睛纷纷看向了徐然。

    台下的周瑜,也期待地抬起了头。

    以他对徐然的了解,知道他并有应对手段。

    只是具体是什么手段,可以绕开世家举荐,他实在是想不出。

    毕竟,如今朝中、地方官员,几乎全是世家子弟。

    在众人的目光中,徐然淡定地举起了铁皮喇叭。

    “这个问题,问得好。”

    “谁说当官就一定要有人举荐才行”

    “通过考试选拔,不是更加公平公正吗”

    “自今年起,大汉朝将推行科举考试制度!”

    “凡读书人,皆可报名参加!”

    “科举考试设明经、算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论、四书五经、杂学等 等。”

    “同时……”

    说到这,他语气略有停顿。

    “废除察举制!”

    最后一句说出,全场皆惊。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

    议论声纷起,吵嚷不休。

    不过,这次却是以世家之人为主。

    打破知识垄断,打破官员渠道垄断。

    双管齐下,等于是死死扼住了世家的咽喉。

    周瑜眼前骤然一亮。

    “科举考试……”

    周瑜喃喃念道。

    良久之后,他长叹一声道:

    “司空之智,非我等所及也!”

    “千年世家之顽疾,或可一朝而除!”

    周瑜攥紧了拳头。

    作为新一任的吴郡郡守,于他经营吴郡,也是莫大的助力!

    但同时,也意味着挑战。

    吴郡城的世家,必不会坐以待毙。

    但周瑜乃带兵出身,最不怕的,就是有人闹事。

    公审后的第三天。

    对于公审之事,百姓们依旧讨论地热火朝天。

    而大汉的第一所公立学府,也已开工建设了。

    根本无需雇佣工匠。

    百姓们自发地前来帮工,不要任何报酬。

    甚至有百姓主动提供盖房子所需的砂石、木材等物料。

    投桃报李。

    徐然直接免除前来干活百姓家, 一年的徭役。

    这个消息一出,百姓们更是蜂拥而至。

    短短数日, 一座占地面积一百多亩的学府,就建成了。

    虽然校舍看上去有些简陋,但建筑图,是徐然亲手设计的。

    整个学府建筑群,有教室,有宿舍,有操场,还有假山和流水。

    整体上,已经有了后世大学的雏形

    “大汉学府”匾额,是江东大儒宋忠,亲笔提字,亲手送来的。

    是的,就是那个孙权的启蒙老师。

    那个在乔家鼓楼招亲中,充当考官的宋忠。

    按说,文人都有风骨。

    将脸面和声誉,看的比性命都重要。

    当日,宋忠被徐然啪啪打脸,颜面扫地。

    他应该恨徐然才对。

    但宋忠表示,都是误会,愿摒弃前嫌,重修旧好。。

    当然,在鼓楼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徐然的真实身份。

    宋忠是当世大儒。

    着有《五经章句》、 《周易注》、 《太玄经注》、 《法言注》等着作,广为流传。

    北蔡邕,南宋忠。

    足见其在长江以南的地位。

    当宋忠得知,徐司空接管了吴郡后,就一直想找机会拜见。

    却苦于无人引荐。

    当日公审顾家之时,他也在场。

    当听到徐然要筹建学府的时候,宋忠激动不已。

    他知道,机会来了!

    教书育人,这是我的专长啊。

    于是,宋忠以劝学为名,主动跑来,在郡守府外蹲守了三天。

    哭着喊着,要为大汉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更是分文不取,自讨腰包,为大汉学府题字,制作一块金漆牌匾。

    眼看人家如此主动,徐然也不好拒人于千里之外。

    于是便接见了他,还给了他一个常务校长的职位。

    至于名誉校长,那自然是徐然自己来担任了。

    当知晓了校长的职责和职权后,宋忠激动地难以自抑,当场表示要效死命。

    一个可以当爷爷的人,给自己下跪磕头。

    徐然表示很不适应。

    宋忠担任校长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弟子们下了死命令。

    他的弟子中,不乏江东名士,如:王肃、尹默、李撰、潘溶等。

    这几人,全被他叫了来。

    或是威逼,或是利诱,让他们在大汉学府中任职教书。

    最为头疼的教书先生问题,就这样被宋忠解决了。

    至于生源,根本就不用发愁。

    开学招生的第一天,大汉学府就爆满了。

    以至于,不得不采取抽签的方式,遴选第一批学子。

    然后另一方面则抓紧时间,建设新的学舍。

    大汉学府开办地如火如荼。

    吴郡城的各大世家坐不住了。

    大汉学府每壮大一分,就意味着,世家的力量被削弱了一分。

    一些关系不错的世家家主,聚在一起商议对策。

    但商议了半天,却发现无可奈何。

    徐然用的是阳谋,无懈可击。

    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垄断的知识领域,被一点点的蚕食。

    而也有部分世家、豪族,积极地做出了改变。

    其中以陆家为首。

    大汉学府筹办之初,陆家没少出钱、出粮、出力。

    徐然命人,在徐府前立碑,名曰功德碑。

    凡是捐款者,都刻碑记载。

    如此一来,更多的人开始主动向大汉学府捐钱捐粮。

    这样,办学的经费问题也解决了。

    大汉学府的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就连徐然也没想到,事情竟会如此顺利。

    现在的宋忠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每日天不亮就到了学校。

    然后会一间教室、 一间教室的逐一巡查。

    发现有打盹、贪玩的学子,就板着脸一顿说教。

    顾府被查封、抄家了。

    果然如顾柏所言,大部分产业都折现了。

    只有少部分田产、店铺,还没来得及出售。

    顾柏带着全府的家眷,搬去了会稽郡。

    孙权听说,顾家居家搬迁来此,也是大喜。

    无论如何,对他来说,这是一大助力。

    顾家可以助力发展会稽郡的经济,提高财政赋税收入。

    当然,那两千私兵,孙权是不会允许顾柏带入城内的。

    顾柏进城的当日。

    孙权站在城楼之上,暗中观察。

    顾家光装钱的马车,就有足足三十辆!

    刚刚下过雨,马车的车辙印压得很深。

    可见马车已是严重超载。

    孙权暗喜,嘴角微扬。

    顾家初来乍(诺的赵)到,有求于他的地方很多。

    而当初,孙权从吴郡撤走,太过匆忙,很多钱财都没带出来。

    现在正是捉襟见肘的时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