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君臣交心
李适让御史梁以章拿开封说事,这是让朝堂上的混子大臣知道目前大明的处境,随时都可能翻车。
让他们彻底咸鱼下去,免得站出来坏自己的事。
李适本来用这两招,是要让朝臣们不再纠结成国公的事,让这件事告一段落。
没有想到周党还是有人忍不住跳出来,李适原来也是想要找人立威的。
跳出来有两人,李适便把目标放在顺天府的府尹孙从度身上。
一是顺天府府尹事京城的地方官,拿他立威自己的威名瞬间传遍京师。
二是孙从度看起来要好欺负一点。
魏藻德毕竟是崇祯十三年的状元,崇祯皇帝估计还念旧情。还有魏藻德现在是周党的骨干,要是对他发难周党估计就要拼命来救。
而孙从度一看便是最近才靠近周党的,想要拿自己作为晋身之资。
虽然魏藻德和孙从度说了李适一大票罪,可是大部分李适都和崇祯有沟通。就算有些惹得崇祯不快,面对李适帮他干掉朱纯臣的份上,也会烟消云散。
最后李适基本以莫须有的罪将孙从度干掉,一是要在朝堂立威,二是看看朝臣的态度,要是朝臣激烈反应,李适也不敢直接把孙从度干掉。
但是朝臣们都乖乖闭上了嘴巴,实在是今天的事太过于匪夷所思。皇帝和李适将成国公给私自干掉,早就被朝臣打上了昏君奸臣的帽子。
李适在朝堂上横行霸道,居然还被皇帝默许,大臣们更不敢跳出来,只得任由这么荒诞的事情发生。
下朝后李适缓缓走在后面,果然小太监王之俊前来通知李适皇帝召见。
李适随着小太监王之俊前往皇帝寝宫,路上李适不由问道,
“小王公公,听说你的家就在京城附近啊。”
小太监王之俊面露微笑,小声的说道,
“李大人,奴婢老家是通州乡下的。”
李适装作惊讶的说道,
“呀,原来是通州的啊,那可离京师很近啊,家里有几口人啊。”
小太监王之俊还是很有礼貌的说道,
“李大人,奴婢家里还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我是家里最小的,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所以才托关系进宫当的太监。”
李适也装作共情的样子,
“哎,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就要往前看,当太监也是很有前途的。”
小太监王之俊也是认同的点点头。
李适再次说道,
“我在京营里面搞了一个新衙门,叫大明织造总局,就是织布的。”
“现在正在招人,你们家要是有闲人,正好可以到我的新衙门来工作,一个月一个人怎么说也有一二两的收入。”
小太监王之俊顿时大喜,自己正愁家里的事,家里人实在太多,连饭都吃不饱。
自己虽然到宫里当太监,更是拜在大太监王承恩的门下,但是这才是开始,想要接济一下家里都没有能力。
两个哥哥也快到了娶妻的年龄,但是就是穷,没有人愿意嫁过来。两个姐姐虽然嫁出去了,但是就是因为穷在夫家备受欺负。
要是自己能把他们安排到李大人的新衙门里面工作,那一家人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之俊还是很单纯的问道,“李大人,那我能让他们都来吗?”
李适内心得意,但还是装作为难的样子,
“这个,要是一二人,那肯定没有问题,关键是你家好些人。罢了罢了,谁叫我和你投缘呢。”
“你把你家里的人都叫来,我会给你安排好的。但是这是我们之间的事,你可不要告诉其他人哦。免得其他人也来找我,那我就太烦了。”
王之俊更是喜不自胜,这个李大人实在是个好人啊。
“谢谢李大人,你可帮了我的大忙了,以后我会报答你的。你放心,我连干爹都不会告诉的。”
李适满意的点点头。
等到见到了崇祯,李适马上跪下请罪,
“陛下,今日朝会臣有僭越行为,请陛下恕罪。”
崇祯满意的将李适扶起来,
“李卿,我们君臣同为一心,不用在意这些细节。”
李适可不敢飘,这些日子早就把崇祯的性格和禁忌摸的明明白白。
那就是崇祯不喜欢和他对着干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刚愎自用,所以要不断想办法迎合他。
还有便要是随时向他报道,知道你在干什么,让他以为把你掌握在手心,这就是来对付崇祯的猜忌多疑。
崇祯的性格还比较急躁,说一句话那就马上要能实现,所以就不能给他说大话。
最后便是薄情寡义,李适相信再薄情寡义的人也能把他给捂热,但是还是要提防一下,免得阴沟里翻船。
这时崇祯又说道,
“朕最近实在是烦躁异常,今年中原的天灾人祸不断,外加闯贼围困开封数月,朝廷都无力解救。”
“献贼也在湖广攻城掠地,而官军却是屡屡剿灭不了。国库也是难以为继,连军队的饷银和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
“朕每天一起来便面对这些无力解决的难题,真是愧对列祖列宗啊。”
李适知道这是崇祯的心里话,在向自己诉苦,真把自己当自己人了。应该是朱纯臣的事,崇祯彻底把自己当自己人了。
“陛下,既然无力解决,那就让他发生便是,就算再坏又能坏到什么结果呢?”
听了李适的话,崇祯想要辩解一下,但又欲言又止的样子,最后还是说道,
“李卿,朕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是皇兄把大明交给朕。朕要是就这样下去,哪有脸见皇兄和父皇啊。”
李适只好安慰道,
“陛下,大明江山比你想象中还要稳定。就算现在局势糜烂,但是地利和人和都掌握在陛下手里。只要等到了天时那大明将再次中兴。”
崇祯认真的看着李适,半晌才说道,
“爱卿,崇祯十八年以后天灾真的会消失吗?”
这个李适可以打包票,不算说大话,
“陛下,这是臣经过历史经验多次推断出来的,不说百分百正确,那也是大概不差。”
“就算事不可为,臣也愿意和陛下站在一起,哪怕我们君臣最后一起吊死在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