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向李爱国同志学习
虽然看不到人,但是浑身哆嗦,带动房门颤抖还是可以感觉到的,要知道这可是李爱国的老师,只是因为没有交5分钱,现在只能在屋外吹冷风,
而想要的仅仅只是想看个电视而已,所以这尊敬师长,热爱邻里是认真的嘛?
还有什么是亮剑?写的什么小说?我们怎么不知道的?
主持人还在继续解说:“这篇小说已经被评为现象级的作品,现在被华夏出版社以千字15元的价格出版,”
李爱国听到这里心中更是兴奋,要知道这篇小说可是40万字呢,也就是将近6000元钱。
“并且这篇小说李爱国小同志分文不取,将全部捐献出来,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人,据悉这篇小说全篇40余万字,稿费加分成将会超过万元。”
“我们都要像李爱国小同志学习,要做好人好事,做伟人的好战士,”
嘎!李爱国心中咯噔一下,他什么时候说过要捐了?从来没有过好吧,难道是大伯?
想到这里李爱国只感觉到天旋地转的,那可是一万多块,能买两套很好的四合院了,结果就这样捐献了?
但是这种事情无论是不是李爱国说的,但是事情已经定下来了,压根就没有反悔的可能性。
李爱国不知道的是,就因为他这一捐,全国各地刮起了一阵学习李爱国好榜样的旋风,真可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要知道到63年的时候才像雷叔叔学习,现在才61年结果先向他学习了,这倒是让李爱国觉得钱也没有白捐。
他不缺钱,不要说两套四合院,只要有卖的他立马能买两百套,在华夏这个地方有权有名声金钱就会滚滚而来。
只不过既然上了这个光荣榜,以后想下去可就难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稍微顾忌一下,当然谁要是说他坏话也得顾忌一下。
只不过他现在确实有些心疼的躺在秦京茹的怀里,一众禽兽也给他赶走了, 他可不想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像是守财奴一样。
第二天一大清早李爱国就让秦京茹去买报纸,他也收到了李云龙的来信,心中只有一个字,“势”以及一张清华大学的准考证。
李爱国不明白到底是造势,还是势力,但是他大概明白了李云龙的意思,钱财都是浮云,对于青史留名,一万块算个屁啊。
李爱国嘴上这样说,但是说不心疼那是假的,不过还有一张清华大学的入场券作为安慰。
就像是后世一样,很多街头采访,一个亿跟一张清华通知书你选哪一个一样。
李爱国的虽然是准考证,但是他很明白,这个只是走个过场而已,现在的他已经被清华给内定了。
伟人亲自放话向李爱国同志学习,并且现在李爱国可谓是给举得高高的,怎么可能再给跌下来,
如果真的李爱国考不过,他敢肯定,第一个倒霉的肯定不会是他。
这时候秦京茹也买了报纸回来,而且还是好几家的,一家五十份,就这些报纸就花了好几十块。
无论打开哪一家的报纸,头版头条都是自己,上面写着像伟人的战士,李爱国小同志学习好人好事。
甚至还有照片,还把他抓人贩子的英勇事迹写了出来,这让李爱国很是得意,觉得一万块没白花,
只是上面没有别的好人好事具体案例,让他很是不爽,他现在也在暗自思索着,自己做过什么好人好事。
良久才转过头来对着秦京茹说道:“秦京茹,你给我想想,我做过什么好人好事,帮助别人的案例,给我想两个,想不出来小心我扣你钱啊!”
不得不说李爱国真够狗的,他自己想不出来还让别人想,关键是他有没有做过他还真的不确定,只是一时想不起。
秦京茹也不像是当初那样一听到扣钱就满脸的纠结,她知道李爱国说扣钱却一次都没有扣过,反而还经常给奖金。
不过这次却也把她给难到了,她也想不出李爱国做过什么好人好事,两人就在那里大眼瞪小眼的相互看着,。
李爱国看这情况也知道一时半会是想不出来了,没得办法,只能先去发报纸,第一个肯定是棒梗家咯。
老规矩李爱国负责敲门,秦京茹负责读,这有经验跟没有经验的就是不一样,
这有经验跟没有经验的就是不一样,第1次秦京茹读的时候还磕磕巴巴,而这一次则是声音洪亮,语句流畅。
“华夏日报头版头条,我们都要向小英雄李爱国同志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己为人、除暴安良。”
“四九城日报,头版头条,我们都要向李爱国小朋友学习,爱国、爱家、爱自己、尊敬师长,热爱友邻。”
“华夏军事报,头版头条,满门忠烈,红色血脉永存,保家卫国,亮剑精神,向小战士李爱国同志学习!”
“”
“行了!可以了秦京茹,不要再念了,看你口干舌燥的。”
“你们都听到了吗?要向我学习知道吗?以我为榜样,以后我就是你们的风向标!”
秦淮茹则是满眼的羡慕,可惜这是别人家的孩子,要是自己的就好了,不得不感叹:生子当如李爱国呀!
其实秦淮茹佩服的是,李爱国小小年纪写小说就能赚到1万多块钱,而且还眼睛都不眨的给捐了,一分也没有给自己留,真的是够傻的。
她要是有这1万块钱,还至于受贾张氏的气吗?还至于去上班吗?躺在家里睡觉不香吗?
棒梗则是满脸的羡慕嫉妒恨,但是嘴上可不服气,嘟囔着说道:
“有什么可神气的呀?我上我也行,明天我就去找人贩子去。”
这话可把贾张氏跟秦淮茹吓到了,他俩是真的棒梗去找,人贩子是那么好相与的吗?万一要是给抓走了,贾家可就绝后了。
亡灵召唤师也顾不上嘲讽李爱国两句,急忙把棒梗拉在一边准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