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抉择
他身上暖和,就跟抱一只超大暖炉似的,其实现在天不算冷,但季节在江瑀身上,仿佛提前入了冬。
淮瑾的手伸在被子外,他把人团的紧紧的,思绪却渐渐飘远了。
去年这时,他们还在觅香亭喝着酒,淮瑾在困倦中皱紧眉,他从前很喜欢冬天,因为可以赖着江瑀一起泡温泉,还能撒娇抓着人一起睡觉。
但他现在不喜了,冷秋会让他变得不安,心里反反复复想起的,都是江瑀从前似飞鸟自由的日子。
他迷迷糊糊的在心底盘算,王府中哪些院子修了地龙,哪个院子冬日阳光最好。
晨光渐渐掠上窗棂,淮瑾用脸颊贴着江瑀额头,听着呼吸声,意识越来越昏沉,就这样睡着了。
他不知睡了多久,忽然被怀里烫到灼人的温度吓醒,江瑀跟烧红的炭火似的,身上汗涔涔的。
淮瑾摸他,哪里都是烫的,他手都在发颤,轻轻摇了两下:“师兄,师兄醒醒。”
江瑀意识混沌着,身上有些痒,他呼吸凌乱:“阿瑾,别……别抱,过……过病气……”
淮瑾用被子把他裹了,起身穿衣,大喊道:“小安子,叫太医。”
屋檐下喂鸟的小安子立刻扔了蚯蚓,跳下栏杆,往院外跑去。
太医掀开衣摆看了看,背部微微有些红点,他斟酌了半晌,说:
“王爷,公子本就发热,这症状不是很明显,还需疹子发起来,仔细确认过后才能用药。”
淮瑾不能放心,说:“我听说江南闹疫病,大人也去过,所以才留你在府中,如果真是……”
他倏地顿住话音,眸光微颤:“能治吧?”
太医看了看身体羸弱的江瑀,又看着淮瑾的眼睛,腿脚都站不稳。
早知如此,他还不如去晋州呢!
他“咚”一声跪在地上,扶着床边踏脚:“微臣定竭尽全力……”
淮瑾拧眉,对太医的没有正面回答明显不满,他正要发脾气,小安子忽地掀帘入内:
“王爷!张公公派人送的消息。”
淮瑾接过信件,张缘山写得简短,就是陛下早间晕了一场,李济安说是因太过激动,导致余毒发作,万幸情况已经稳定住了,还有江束的伤比昨日更严重了些。
淮瑾面上神色冷到了冰点,眉头更紧,渐渐露出一种摄人的气魄,隔了片刻,才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
“小畜生!”
他强行压抑住自己心绪,正要出声下令,乔铮略显慌乱的声音就在外间响起:
“主子!先前给阿瑀送信的人病倒了,他歇在驿站时,被赶往晋州的余太医撞上,余太医确诊了,说……说就是疫病!”
院中惊鹿猛然砸下,乱珠敲击溪岩,似要撞破这层壁垒,往四面八方涌去。
淮瑾拽起跪着的太医:“治好他!”
京都城门锁闭,除了衙兵日常巡防外,街上严禁人员聚集,城中酒肆茶楼全部停业。
要督促官方与民间医师排除病患,调度禁军与各处的巡防人手,整合药材粮库资源,维持京都的基本秩序,必须要一个身份地位与能力都出众的人才行。
淮瑾没多考虑,直接将这重担给了淮珏,近段时日,淮珏频频被委以重任,每天忙得早出晚归,时常只能睡一两个时辰。
他用了三日时间,总算将事情理出头绪,将全城人过了遍筛后,把染了风寒,起热,咳嗽的人全部隔离在医坊药铺中。
皇城中并未发现大批量病例,是不幸中的万幸,让人在乌云笼罩的阴霾中,窥见了一丝希望。
淮珏饮了杯酽茶,换了条干净巾帕系在口鼻处,听药坊中的御医分析病例。
最初五名确诊的病患,已经单独分配了御医照管,有关表征变化,药方改良的各种情况都记录的格外详尽。
御医搁了笔,将最新药方誊写下来,重新仔细检查一遍后,放在一边晾干墨迹,说:
“幸好王爷有先见之明,让我等连夜将太医院存档都翻了一遍,不然这一时半会,还真合计不出对症的药方。”
淮珏翻着记录的册子,点了点头,说:“瑾皇兄行事一向谨慎,有他在,出不了……”
大事二字还未说出口,淮珏面色惨白地愣在原地,指着册子道:“怎么死了一个?”
御医急忙解释道:“郡王殿下,这名患者已年近六旬,身体又兼有其他病症,不一定就是死于疫症……”
“哎呀!你懂什么!”淮珏用力一跺脚,锐利的双眸中既有焦躁,又有担心,他疾步在房中走了几趟,才让自己平静了一些,
“你确定这药方能治疫病?”
御医拭了拭额上冷汗,语气有些艰难地说:“微臣照看的几名病患,服了此方后热症缓解,尽管身体仍是虚乏无力,但抽搐没有再发作,明显是在好转。”
淮珏眸色凌厉,声调坚稳:“死的那人是在用这药方前,还是用这药方后?”
御医表情僵硬的看着他:“用药后。”
淮珏面色是说不出的难看,说:“立刻在病人中挑十名体弱的出来,试验这张药方,由你亲自照顾,本王今晚就要结果。”
他将册子扔在桌案上,拿起晾干墨迹的药方,疾步穿过弥漫着浓郁草药味的院子。
淮瑾眼睑下一片暗青,他这几日忙得很,白天要处理内阁呈送的折本,晚上要守着江瑀。
京都爆发疫情,为防兵营中出现大批量疫症,与南境的联络就得迅速切断。
可玄秋子也在南境,切断与南境的联络,要是错过此人消息怎么办。
城墙之内,有他的挚爱至亲,城墙之外,有随国的锦绣山河。
对他而言,这并不是很难抉择的事。
对会客厅的其余人而言,这也不是件很难抉择的事,自确认晋州疫症后,内阁朝臣每日都会在定王府共商政事。
但今日,会客厅的气氛格外压抑,淮瑾的视线向四周一一扫过,说:
“京中不过才区区几十病例,只要许进不许出,疫情就不会向外扩散,此事不必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