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琉璃阶上 > 第55章

第55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两眼盯住了闻嫁么,她问:“是谁谁还活着“

    闻痰道:“二爷的哥儿,今安。”

    “今安……”她喃喃唸叨着,这个名字在心头碾过千百遍,几乎要把她的心给碾碎了。

    许家的子弟,成婚都很晚,当年只有大哥哥和二哥哥成了亲。大哥哥的儿子叫令安,那时也才三四岁而已,至于今安,是个才落地不多久的奶娃娃,晚上老是哭鬧,她母亲和二嫂想盡了法子,又是吃药,又是满大街张贴夜啼郎的符咒,最后也不知是哪一项起了效果,孩子才止住了哭。

    那天她去大圣安寺进香,她母亲嘱咐她,千万替侄儿在佛前求个平安符,她回到金鱼衚衕的时候,怀里就揣着那张符。

    可惜一切都来不及了,她没赶上见家里人最后一面,锦衣卫杀人,连那么小的令安都没有放过。她是亲眼目睹那小小的尸体从火堆里扒拉出来的,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心痛如刀绞。

    但仔细回忆今安,确实当时没见着踪迹,也许老天爷真的开恩,给许家留了后,于是忙问闻嫡嫡:“你是怎么知道今安还活着的你快仔细同我说说,孩子现在在哪里,我要去找他。”

    闻嫉嫉安抚住了她,切切地说:“姑娘先别着急,听我慢慢和您说。早前咱们不是走散了吗,我流落到了徽州,在一个商户人家家里做粗使。那个商户人家,原本是在京城做酿酒买卖的,澄清坊那一大片全是他家供应,连十王府和诸王馆平时宴请,也都是他们给送的酒水。那些送酒的和水三儿一样,奔波起来没白天没黑夜,衚衕里的事儿,没有一桩能瞒住他们。有一回我和人闲谈,说起金鱼衚衕大火,没想到里头有个人,那晚上正好路过校尉营,咱们家遭难的经过,他全看在眼里了。”闻燃嫡说着顿了顿,喘上一口气又道,“那时候衚衕里全是锦衣卫,他不敢过去,就躲在一颗老槐树后头偷瞧。起先还听见府里有哭喊声,后来渐渐没了动静,没过多会儿后院起了火,有个锦衣卫从角门上出来,手里提熘着一只酒瓮。他起先还鬧不明白,锦衣卫不抢金银字画,搬酒瓮做什么。可那锦衣卫从老槐树跟前走过时,酒瓮里头传出了奶娃娃的哭声姑娘,咱们阖家只有今哥儿刚落地没几天,能装进那瓮里头去,您说不是今哥儿,还能是谁“

    如约早就听得泪流满面,她一直不敢设想当初的情景,今天听闻嫡娘描述,彷彿那些残忍的过往,又在眼前重演了一遍。

    她心口疼,疼得倒不上来气儿,这血淋淋的灭门惨祸,叫她怎么能不耿耿于怀!可是眼下要追究的,是今安的下落,她拽住闻嫡癌问:“你打听明白了吗,那个锦衣卫把酒瓮搬到哪儿去了后来是怎么处置孩子的“

    闻嫡嫡为难地摇头,“我问了,那送酒的当时吓得腿肚子转筋,唯恐锦衣卫发现他,杀他灭口,哪儿敢冒那个头!不过奴婢想着,既然孩子被带走了,想必是能活命的,要不然当时就给扔进火堆里了,做什么还要揹着人提熘出来我思来想去,定是我们老爷平时积德行善,和那个锦衣卫有交情。人家不好明着救人,给咱们家留了个后,也算成全了这份情谊,姑娘您说呢”

    如约怅然点头,復又追问:“那个送酒的伙计,现在人在哪里我想法子见见他,看看还能不能打听出些内情来。“

    闻嫡皴道:“姑娘別费那个心了,该问的我都问了,实在没有旁的了。那家商户和十王府有来往,晋王篡位之后,吓得肝儿都碎了,唯恐被清算,连夜捲起铺盖回徽州了。奴婢是在徽州结识那家子的,要搁在京里头,就算把刀架在人家脖子上,人家也不敢提这茬。”

    如约大觉失望,可惜这条路断了。但脑子又风车似的转起来,几乎不用多做考虑,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叶鸣廊。

    大火过后能在人堆儿里拽她一把,那么前一天把今安带走的,应当也是他。

    她站起身,茫然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心里像架起了一盆火,烧得她坐立难安。

    她该怎么办呢,要不要立时就去找叶鸣廊,向他打听明白可她又担心,不知对方认出她没有。要是没有,或是人家压根

    儿不想承认,她这么一暴露,会不会引出更大的麻烦

    可是不问她觉得自己就快要急死了。一直以为世上只剩她自己,忽然发现还有个至亲活着,这种感觉是悲恸、是狂喜、是忽然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怎么能不让她兵荒马乱。

    无限好文,盡在晋江文学城

    她开始盘算,“今安要是活着,得有六岁了六岁开蒙了,已经拜了老师,读书识字了。”

    闻燃嫡说正是呢,“不知道长得什么模样,八成和二爷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转而又来劝慰她,“姑娘,就算是为着今哥儿,您也要保重您自己,万事悠着点儿,千万不能冒进。您是他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了,将来他还要认回姑姑,投奔姑姑呢。“

    狂乱的心到这时才逐渐安定下来,她站住脚说对,“我不是孤身—人,我还有个侄子。我得找到他,活着找到他。“

    闻嫡嫡见她这么说,方才放心。低头擦了擦泪道:“许家还有个孩子,锦衣卫盘问我的时候,我死咬着没吐露,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见到姑娘,把这讯息告诉姑娘。头前听姑娘说,独个儿活着没意思,可把奴婢急坏了。您千万不能这么想,故去的老爷和夫人要是知道您这么自苦,在天上也不得安宁。&34;

    如约点了点头,“我再不会那么想了,嫡娘不用为我担心。旁的先不去说,眼下咱们团聚了,先在这府里安顿下来,回头再张罗找今安。不过到底是在馀家,一言一行千万要仔细,不能露了马脚。我照例还是魏家的姑娘,嫡嫁就不必和魏家有牵扯了,只说是回京之后结识的,家里遭灾没活路,来投奔我的,防着遇见了魏家人,不好交代。”

    闻嫡嫡说是,心里既是感慨又是悲京,心疼地打量了她再三,深深嘆了口气。

    以前的大姑娘啊,那是爹孃心里的宝贝,娇养到十二岁,哪经歷过半点挫折。她心善、爽直、活泛,其实没什么心眼儿,她母亲总说她缺根弦儿——

    富贵人家的大小姐,又不缺吃少喝,她懂得什么人间疾苦。

    如今给催逼成了这样,人大了,心思重了,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地迈,今天就得筹谋后天的事儿,多不容易!自己愿意看见她好,不想让她再冒那些风险了,这是老人儿消极的想头,也不知她听进去没有。

    如约呢,自是欣慰于和闻嫡嫉的重逢,让这惨淡的人世,重新恢復了一点色彩。往后就让她在上房伺候,无论如何身边有了贴心的人,再不用时时刻刻都伪装了。只是自己那些周密的计划,不会去同她说,说了徒增她的烦恼。暂时让她过阵子安稳日子,等时候差不多了,再给她准备些金银,让她回乡养老就是了。

    这头叙完了旧,下半晌要送馀崖岸出门。为了交代得过去,她亲自替他收拾包袱,从夏衣预备到了冬衣。

    把收拾好的随身物件放进去,一样一样堆叠好,她喃喃说着:“多带几双足衣,换洗起来方便些。还有贴身的衣裳,装了两套厚实些的,防着到了那里天气转凉,随手能够着,不用挨冻。”

    馀崖岸背靠落地罩,抱胸站着旁观,心里说不出的熨帖,但嘴上绝不服软,憋出了一点不屑的语气质疑,“有钱就成了,还愁那里没有衣裳可卖吗,要这么大包小包带上“

    如约照旧收拾她的,缓着声气儿道:“我得盡我的心,別叫人说家里夫人不管不问,指挥使活像个舍哥儿。“

    他听她—递一声地说,恍惚生出一种错觉,把她和希音弄混了,忍不住从身后抱了上去。

    预料她要挣,他提前说別动,“我要出远门了,心里有些放不下。虽然你不待见我,但好赖也是我的女人,临走让我抱一抱,成全了我的念想。“

    深深吸口气,她颈间有一段芬芳,一直是他眷恋的。自打那回她替他上过药,他就像着了魔似的,一心想把她弄到手。后来办到了,虽然没能在床第间征服,但那是早晚的事,倒也不着急。反正已经拿名分约束住了她,她就算再蹦,也不能口出狂言休了他。

    就是说起来臊得慌,早前杀人如麻的指挥使,现在沦落成了这样。娶了个恨他入骨的女人,想碰一下都得威逼利诱,且这

    事儿得烂在心里,要是被李镝弩那帮人知道,往后一年怕都会成为他们酒桌上的谈资。

    “如约”他靠在她耳边,嗓音带着几分迷惘,“你说,我走之后你会不会想我哪怕就那么—小会儿,会不会想起我“无限好文,盡在晋江文学城

    如约心道想你什么想你当初怎么在金鱼衚衕作恶,怎么冲着我的至亲们挥起屠刀吗

    这个问题她不愿意回答,岔开了话题道:“大人路上小心些,早早办妥了差事,早早回来,婆母天天盼着你。“

    ”你呢”他不依不饶地问。

    其实事到如今,要她张口说些违心的话,已经不那么难了。于是她转过身来,好言好语道:“我自然也盼你回来,你在家,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话说进了他心坎儿里,抬手抚抚她的脸道:“別怕。你是我的夫人,全四九城都知道我明媒正

    娶了你。宫里那人就算惦记,也只能躲在养心殿抓心挠肝,除非他不要名声了。”

    朝廷的鹰犬,皇帝的屠夫,如今再不是“皇上、皇上”地称唿了,也学她和杨稳,管皇帝叫“那人”,可见自己的调唆卓见成效。

    她满意了,温顺地应着,“我知道。“

    他又把她圈进怀里,心在腔子里突突地跳动。这种感觉已经久违了,自打希音死后,就再也没有一个女人能令他打心底里疼惜震颤。现在有了她,尖刺固然多了点,拔掉就好。人生在世,能找见一个合适的不容易,他就是有这个执念,一根筋地认定自己能驯服她。

    这不,已经有好转了。他拥着她,习惯性地在她嵴背上捋着,像捋─只猫。

    得意起来难免忘形,他忽然说:“我一去两三个月,外面应酬多,当地官员为了巴结,少不得三天两头喝花酒、打茶围。万一我带个女人回来,你能容得下人家吗“

    如约实则并不在乎,甚至觉得带回来一个也好,他就不会老在她面前撒癔症了。可她要是实话实说,必不能令他满意,便冷着脸道:“带回来也成,大人往后好有地方过夜,我房里那张睡榻就能收起来了。“

    他听了她不甚痛快的语气,简直像拾着了狗头金,狠狠在她脸上亲了一口,笑道:“我还要上夫人的绣床呢,不敢惹夫人不高兴。放心,我绝不带外头的女人回来,她们不配。&34;

    如约抬起袖子擦了擦自己的脸,勉强支应着,“时候不早了,上婆母那儿辞个行,该启程了。”

    他回头看了看外面的日头,不无遗憾地放开她,顺势牵了她的手,就往老夫人院子里去了。

    馀老夫人正盘弄她的香,见他们进来忙招唿,把包好的一包缐香塞进馀崖岸手里,“外头蚊子毒,到了不能燻蚊子的地方点上这香,保你睡个好觉。“

    馀崖岸简直觉得头疼,“这一路颠腾,还带上香不得断成十八截,到时候还能用“

    馀老夫人觉得他脑子不好,“你搁在刀匣里,再颠腾,还能折了你的刀再说断了也没事儿,凑成一堆一块儿点起来,一样能驱蚊虫。你別不信邪,现在什么都嫌弃,到了荒郊野岭,身上叮咬得赤豆粽子似的,你就知道厉害了。“

    做母亲的坚持,做儿子的只好听示下。不情不愿地开启刀匣,把香放进去,老夫人再三确认之后才合上盖子,i问都预备好了没有,催他趁着天亮赶紧出发。

    一行人把他送出门,老夫人又嘱咐了好些话,让他在外警醒,別喝没用的酒,別结交乱七八糟的人,他——应下了。

    临要走,回头扫瞭如约一眼,掷地有声地发号施令:“在家好生侍奉母亲,一时也不许懈怠。”

    她“嗳”了声,眉眼弯弯笑着看他。他自己就先没了底气,急忙翻身上马,一甩鞭子,带着随行的部下冲出了白帽衚衕。

    馀老夫人嗤笑了声,“德性,可显得他能了。”回身牵起如约返回门内,一面吩咐着,“今早平侯的夫人託人传话来,说皇后的册封大典后儿举办,咱们得准备准备,进宫观礼去。”

    如约犹豫着问:“要预备随礼吗该送什么才好”

    馀老夫人说不用,“她才登上后位,根基还不稳固呢,这个时候你让她收礼,她顾忌皇后威仪,幹不出来。往后随礼有的

    是时候,生孩子了,千秋了,你想煳弄还不能够呢。”

    如约点了点头,宫廷内外的人情世故,确实有好些要学的。馀老夫人几十年的道行,早就磨练出了火眼金睛,有她带领,出不了差池的。

    只是馀崖岸前脚吩咐的別进宫,后脚就给踹翻了,真没面子。

    眼下那人走了,她心里的大石头也落了地,夜里能够踏踏实实睡上一个好觉。第二天早晨过老夫人院子陪着用了早饭,回来正预备绣七夕的桌围,忽然听见门上婆子进来传话,说魏家太太来了,求见少夫人。

    如约方才想起来,回门那天明里暗里给了马伕人期限,这会儿二十天到了,人家给儿子谋前程来了。

    本想不见的,但人已经到了门上,今儿不成还有明儿,躲是躲不掉的。于是放下手里的活计,让人把她请进花厅里,自己正了正衣冠,才姗姗地过去会客。

    马伕人那厢早就盼长了脖子,一见她从廊上过来,忙起身相迎,满脸堆着笑道:“大姑娘这回随扈,可受了大累了。哎呀,瞧着还瘦了些,不过精神倒很好,血气也很健旺的样子。&34;

    如约笑了笑,比手道:“太太请坐吧,这么大热的天儿,怎么得闲上这儿来瞧我“

    马伕人那红脸膛子上,别别扭扭地露出了一点悲伤的神色,“原本大姑娘舟车劳顿才到家,我是不该来惊动的,可这也是大事儿,不能不知会你一声。就是呀,咱们老太太,不知怎么中风了。头天夜里还说要吃烧蟹呢,第二天过了辰时都没起来,跟前人进去一看,口眼歪斜地倒在脚踏上直抽抽,就剩半条命了。后来扶上床,又给灌了参汤,人倒是安稳下来,就是不能说话,眼珠子乱转。我想着,姑娘是善性人儿,祖母病了,该让姑娘知道,所以跑了这一起趟…姑娘別伤心,得空回去瞧瞧吧。”无限好文,盡在晋江文学城

    所以这马氏也是个蛇蝎心肠,为了给儿子铺路,丝毫没手软。

    如约做出痛心的样子来,“怎么忽然就病了呢,看过大夫没有“

    马伕人讪讪笑了笑,“这种病,看了大夫也没用。我孃家一个亲戚也是一样的病症儿,吃了大半年的药,越吃越不中用,常溺溼褥子,招得儿媳妇打骂。横竖就是到了年纪,瓜熟蒂落了,卧上几个月床,该怎么就怎么吧。人之寿元将盡,一味地拉扯着也不好,到底得顺应天意,不能强求。&34;

    如约听了慢慢点头,恶人终还是有恶人来对付的。当初魏老夫人磋磨头一个儿媳妇,八成没想到会有今天。要是如约的母亲还活着,她应当不会落得这样下场。

    马伕人那头认为自己完成了她交代的差事,家里商户改官户是有望了,便旁敲侧击着提点她:“大姑娘,你兄弟的事儿,和姑爷说了吗“

    如约装傻充愣,“我兄弟的事儿什么事儿“

    马伕人见她不接茬,心里有点着急,挪了挪身子道:“就是给你兄弟挣前程的事儿呀。玉修十六了,要是能谋个一官半职的,回头说合亲事,面上也有光。“

    如约浮起了惊异的神情,“玉修要做官头前也没听说呀。“

    这下马氏傻了眼,“咱们不是说定了不是,姑爷是锦衣卫指挥使,要提拔个小舅子,原是一句话的事儿。大姑娘在姑爷跟前说说情,让玉修进锦衣卫吧,不说挣功名,先吃上了皇粮也成啊。”

    可坐在上首的姑娘愣是翻脸不认人,言辞间极盡推诿,“锦衣卫大多是世家子弟,选拔起来不似您想的那么简单。姑爷虽是指军使,身处高位愈发有人盯着一举一动,我怎么能为着孃家的事儿,让他为难呢。再说他这会儿也不在京里,上外埠办差去了。要不太太先回去吧,等他回来,我再找机会和他商谈商谈。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