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红藕香中 > 从此君王不早朝

从此君王不早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有钱能使鬼推磨》俗语

    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便做推磨鬼。

    不花诧异地问了一句:“只是什么?”

    即烈说道:“若是,不多吐点血,恐怕是不行的!”

    “吐多少?”

    “郑国宝遗下那么多的财产,估计有百万之数……撒梯娶了古哈,他的财产还不与古哈一同嫁过来?就算多用些钱,也是值得的。”

    “动钱的事,我可做不了主,还须他本人过来答复才好。”当下,不花把撒梯叫来,将即烈的主意告诉了他,问他可舍得出多少钱财。

    撒梯心想:听说这古哈夫人有百万之巨,只要把她娶到手,就算花掉个一二十万也没什么要紧。况且,美人难得。我若错过了这机会,再去哪里寻觅古哈这样美丽的富婆呢?他这么一想,便痛快地说道,“任凭武备卿,全权代理。”

    弄到了这么一大单生意,即烈那肯迟缓,他立刻跑到宰相府去见倒剌沙。

    倒剌沙说:“你让撒梯拿出五万贯钱来,这事儿,咱哥俩就给他承保下来如何?”

    即烈担心地问:“钱倒是小事,只是,丞相有把握拿下圣旨?”

    倒剌沙笑道:“你让撒梯放心,包他有圣旨下来,并命那寡妇嫁给他就是。”

    即烈赶紧回复撒梯:“撒梯啊,你只须花费十万贯钱钞,便可人财两得。”

    撒梯真是喜不自已,忙道:“武备卿稍等片刻,我这就回家凑钱。”他迅速凑足了十万贯钱交给了即烈,并由不花作为中证人。

    【二】《滑稽列传》司马迁史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唐朝的张固在《幽闲鼓吹》中说:“钱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祸及,不得不止。”

    此话一点不假,撒梯只拿出了十万钱,便可通天。过了不几日,皇后便假传了一道皇帝的手敕,命令古哈再嫁。

    试想,古哈乃一妇道人家,如何敢违背圣意,只得除了丧服,改换吉装,极不情愿地嫁给了撒梯。郑国宝所遗的财产和一切珍玩牲畜等类,也都跟了古哈归于撒梯。

    撒梯正在得意之际,偏生那些台官不肯做美,居然你奏一本,他上一疏,说撒梯串通不花、即烈二人假传圣旨,逼醮孀妇,并谋占他人遗产。

    如此多的奏本上去后,皇后知道事情搞大了,就不敢再瞒着皇帝了,便将所有的奏章,统统送给皇帝批阅。

    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泰定帝,突然去了大明殿,而且脑筋清醒地、麻利地处理了所有的奏章,并责令刑部查讯“逼醮孀妇”之事。

    很快,不花、即烈和撒梯等人被传唤到案。事实十分清楚,他们也无从抵赖,案子很快便审讯结束。刑部得了口供,却为起难来。因为事关宫禁,并牵连着宰相……不知是据实奏闻,还是隐瞒起来才好。

    事情也就是那么巧!正在刑部审案人员手足无措、进退两难的当口,皇后却因玉体违和,奏明皇帝宣召僧徒唪经建醮,大赦罪犯。不花等一干人犯都加恩赦免,不再追究了。

    其实,这其中的猫腻更大!

    原来,皇后把台臣的奏章呈于皇帝批阅,只道他总是留中不发的。不料皇上却偏生奋起乾纲,批交刑部鞫讯。皇后心内甚为着急,便与心腹之人商议如何挽回此事。正在商议之时,倒剌沙也因刑部传唤了不花、即烈、撒梯三人前去问讯。心想,向宫中串通关节,都是他一人所为。倘若不花等人受刑不起,将实情供出,那就对自己大不利了,所以便急匆匆地赶往宫中,要和皇后商量一个计策,保全不花等人,免得审出口供无可设法。

    皇后见倒剌沙来了,心下十分高兴,忙道:“你来得正好,我为了不花等人在此商议一个善处之法,免得牵扯出来,使大家面上不好看。”

    倒剌沙说:“要想使皇后和老臣都保住脸面,唯有使不花等人脱罪。”

    “如何脱罪?”

    “臣虽有一条绝妙的计策,却全仗皇后一人出力,方可收效。”

    “丞相有何妙计?只要是我力所能为的,断无推却之理。何不把计策说出,大家商酌呢?”

    “自从我朝入主中夏以来,历朝历代都深信喇嘛教[藏传佛教]。世祖皇帝建都燕京后,还把八思巴封为帝师,赐玉印,让他统领天下释教,世祖平定回部,兵威加于大秦[指欧洲],都仗着国师的妙法和力量。因此,世祖对于僧徒异常尊敬。每逢嘉时令节,或是国家有什么大典,必使僧徒建醮唪经,以迓天府。每逢僧徒唪经,必定要举行大赦,无论他是杀人放火的强盗,或是谋为不轨的叛逆,也在施赦之列,这是历代的成例。自世祖皇帝至今,还没有一朝敢违背这项制度的。因此有些贵戚大臣偶然犯罪,无可宥免,便运动僧徒,使皇上建醮,借此免罪。现在要救不花等人,并无别法,只要皇后诈称玉体违和,请皇上宣召僧徒建一场罗天大醮。那时,这些僧徒自然照着定例,请求皇上大赦,不花等人就可借此免罪。这岂不是一个绝好的计策?”

    皇后听了丞相这番言语,不觉喜形于色道:“丞相之言,果然不错,事不宜迟,待我去见皇上请旨建醮便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