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古今中外奇案录 > 第261章 科场舞弊案

第261章 科场舞弊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咸丰八年,京城顺天府的乡试现场笼罩着一层神秘的气氛。柏葰大人,这位顺天府的乡试主考官,正襟危坐,目光如炬。而他的副手,户部尚书朱凤标和御史程庭桂,则在一旁默默观察着。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名叫罗鸿祀的考生引起了众人的注意。此人虽才学平平,却野心勃勃,他深知自己实力不足,便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策——重金贿赂柏葰的家人靳祥,企图通过暗箱操作,让自己榜上有名。

    罗鸿祀不满足于仅仅贿赂靳祥,他还结识了同考官浦安,向柏葰和浦安行贿,企图让两位大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意他调换考卷。在靳祥的巧妙操作下,罗鸿祀原本被订为副榜的考卷,竟然被换成了正榜的试卷,让他一夜之间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然而,清朝的科举制度可不是闹着玩的。正榜的考卷需要经过严格的复审,也就是所谓的“磨勘”。当磨勘官看到罗鸿祀那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考卷时,他们立刻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但碍于柏葰的权势,他们不敢轻易驳回,只能将此事悄悄透露给了御史孟传金。

    孟御史可是个铁面无私的人,他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上奏咸丰帝。咸丰帝闻讯后勃然大怒,亲自下令复审罗鸿祀的考卷。当他看到那满是错别字的试卷时,也不禁皱起了眉头。

    为了慎重起见,咸丰帝决定再给罗鸿祀一个机会,让他到南书房重考一场。并派遣肃顺大人亲自监考。可惜啊,罗鸿祀这次又交出了一份令人大跌眼镜的考卷。

    这下子,事情可就闹大了。咸丰帝愤怒之下,将本案钦定为“通关节”,并命令刑部会同肃顺、载垣、端华、陈孚恩等朝廷重臣共同审理此案。一场关于科举舞弊的悬疑大戏,就这样在京城中悄然上演。

    在咸丰八年的科举风暴中,一个特殊的名字引起了轩然大波——平龄,这位新晋的中举者竟是一名京剧演员。要知道,在清朝的法律里,伶人可是被明文规定不能参与科举考试的,更别说中举了。这消息一传开,就像点燃了京城里的一桶火药,炸得满城风雨。

    御史孟传金是个心思缜密的老狐狸,他嗅到了这其中的不寻常。于是,他立刻上奏给皇帝,言辞犀利地指出平龄的考卷被人动了手脚,从涂改到调换,样样俱全。皇帝一听,这还了得?立刻下令彻查。

    这一查不要紧,竟然发现平龄的朱卷(官方存档的试卷)和墨卷(考生实际作答的试卷)内容大相径庭,而且那墨卷上的错别字还被人用心良苦地一一修改了。这手法,一看就是老江湖干的。御史孟传金眼睛一亮,心想:这背后定有蹊跷。

    经过一番调查,矛头指向了柏葰的家人靳祥。看来,这靳祥是收了谁的好处,才敢如此胆大妄为地替人改卷啊。平龄被提审,面对铁证如山的证据,他无话可说,不久便在狱中一命呜呼。

    而这边,程庭桂的儿子也栽了跟头。原来,他也被查出收受了考生的金银贿赂。这下子,程家可真是祸不单行啊。程庭桂的儿子被论罪下狱,一时间,京城里的达官贵人们纷纷感叹:这科举考试,真是一步错步步错啊!

    在咸丰九年的京城,风云变幻。载垣等人匆匆奏请,希望尽快了结柏葰与罗鸿祀的科场舞弊案。收受贿赂的靳祥,一听到风声不对,吓得魂飞魄散,选择了畏罪自杀。而柏葰,这位曾经的朝廷重臣,按照律法应当被斩首。咸丰帝虽然念及旧情,想要从轻发落,但肃顺大人却铁面无私,坚持要依法行事,他振振有词地说:“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基石,岂能容忍半点污点?”朝廷大臣们见状,也无人敢为柏葰求情。于是,柏葰、浦安、罗鸿祀等人一同被判死刑,成为了史上因科场案被斩的最高职位官员。

    行刑那天,菜市口人头攒动。肃顺大人亲自监斩,他先与柏葰假意寒暄几句,然后高声宣读圣旨,论罪处斩。肃顺大人脸上神采飞扬,仿佛在为朝廷的清明除害而得意。柏葰四人,就这样在众人的注视下,走上了断头台。

    七月,肃顺等人又奏结了程庭桂父子案。载垣主张斩首,而陈孚恩则希望从轻发落。最终,咸丰帝决定斩首程庭桂之子,将程庭桂本人发配军台。当程庭桂被从狱中提送时,陈孚恩亲自前来迎候。一见到程庭桂,陈孚恩立刻下跪痛哭,程庭桂却摆摆手说:“别这样,别这样,你算是好的了,还能饶我这条小命。”陈孚恩听后,惭愧地离开了。

    临刑前,程庭桂之子程炳采大哭不止:“我被陈孚恩欺骗,代替弟弟受刑,落到这般田地。陈孚恩这个谄媚权奸,我在冥间也要看着他的结局!”整件案子中,唯一下场较好的是副主考官朱凤标,他只是被罢职,不久后又以侍讲学士的身份值书房,继续他的仕途生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