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古今中外奇案录 > 第92章 长工的邪念

第92章 长工的邪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明朝嘉靖年间,广西河池地界,富贾俞阙成正值中年,不幸丧妻,膝下子女尚未成年,偌大家业无人操持。为寻得一位贤良女主人,他遍访乡邻,最终选中了一位出身农家的鲍氏。鲍氏不仅青春貌美,更因其孝敬双亲的美名,通过媒婆之口传至俞阙成耳中,令他颇为心动。

    婚后的鲍氏果然不负所望,与俞阙成恩爱有加,举案齐眉。鲍氏提及家中兄长鲍文,称其饱读诗书、精明强干。俞阙成听闻后,出于对妻子的疼爱,欣然接纳鲍文入府,委以管理佃户收租的重任。

    鲍氏对兄长的赞誉,不过是其一厢情愿的美化。鲍文虽曾读过两年私塾,却生性慵懒,嗜赌如命,早年便因无所事事,将家中值钱之物典当殆尽,成为乡里人尽皆知的浪荡子弟。如今置身俞家,手握丰厚钱粮,鲍文的贪婪之心顿起,暗中篡改账册,大肆侵吞财物,行事狡猾且毫无忌惮。

    日积月累,俞阙成察觉到府中账目有异,经过一番详查,鲍文的贪腐行径暴露无遗。面对如此背叛,俞阙成怒不可遏,任凭鲍氏如何哭诉哀求,也坚决将鲍文逐出家门,断绝与其一切往来。这场家族风波,犹如一记重锤,敲碎了鲍氏心中对兄长的美好幻想,也让俞阙成对人情世故有了更深的领悟。

    鲍家失去了鲍文的非法所得作为支撑,原有的金银迅速耗尽,生活陷入困顿。鲍文无计可施,只得硬着头皮重返俞府,乞求援助。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俞阙成的一腔怒火:“你贪墨的那些钱财,我未曾追究已是仁至义尽,如今竟还敢上门?给我滚出去!”

    鲍文在俞阙成面前碰了一鼻子灰,转而私下找到妹妹鲍氏,动之以情:“妹子,咱爹娘年岁已高,你总不能独自享受富贵,却让他们忍饥挨饿吧?”

    鲍氏向来孝顺,面对兄长的道德绑架,心中矛盾万分,终究难舍双亲受苦,勉强答应下来。

    作为俞府女主人,她不便亲自出面接济娘家,何况兄长鲍文已被俞家列入黑名单,难以自由进出。如何将财物顺利送达父母手中,成了困扰鲍氏的一大难题。

    经过一番思量,鲍氏的目光落在了家中的长工连宗身上。连宗已在俞家辛勤劳作了两三年,平日里手脚勤快,为人看似忠厚朴实。鲍氏瞅准四下无人之际,将连宗拉至隐蔽处,声泪俱下地恳求他帮助自己完成这项秘密使命。

    鲍氏泪如雨下,楚楚动人,连宗目光痴痴地凝视着她娇艳的脸庞与曼妙身姿,二人近在咫尺,鲍氏身上淡淡的体香丝丝缕缕飘入鼻端,令他心旌摇曳,意乱情迷。

    鲍氏沉浸于悲痛之中,未察觉连宗炽热的目光,误以为他在犹豫,便继续哀求道:“求你了,帮帮我的爹娘吧,日后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面对美人的恳求,连宗哪能坐视不理,当下便应承下来,承诺会替鲍氏完成这份孝心。

    自此,鲍氏每隔几日便暗中托连宗携带些粮食与自己的私房钱,偷偷送往娘家。由于数额较小,这些举动并未引起俞阙成的警惕。

    鲍氏渐渐察觉到连宗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他看自己的眼神时常带有异样的热度,言语间也失去了下人应有的恭谨,甚至偶尔还会讲些荤段子。鲍氏对此颇为苦恼,却又因还需倚仗连宗传递物资,不得不隐忍不发。殊不知,连宗内心已悄然滋生出不轨之念,将她视为猎物,伺机而动。

    连宗正值青春壮年,家境贫寒,尚未娶妻,长期与美艳的鲍氏私下接触,内心的原始欲望如烈火般逐渐被点燃。虽然明知两人身份悬殊,他仍按捺不住冲动,开始以轻佻之言试探鲍氏的底线。见鲍氏并未强烈反感,连宗愈发大胆,盘算着如何从言语挑逗升级为实质侵犯。

    他暗中扣下了鲍氏交予他送至娘家的财物,并精心记账,打算以此为把柄,寻机胁迫鲍氏就范。

    一日,俞阙成外出处理公务,鲍氏如常唤来连宗,命他再度送物。不料连宗接过钱财,却诡异地“呵呵”一笑,道:“你可知,若老爷知晓你私挪家中财物接济娘家,会有何后果?”

    鲍氏闻言,心头一震,深知若此事曝光,俞阙成必定雷霆震怒,轻则遭受责打,重则恐有被休之险。她愣在原地,面露惊惧之色。

    趁鲍氏失神之际,连宗伸出魔爪,轻抚她那只温润如玉的手。鲍氏瞬时清醒,用力挣脱开来,怒不可遏地质问道:“你干什么!你要敢告诉老爷,你也别想有好果子吃!那些东西都是你亲手送过去的,你也脱不了干系!”

    连宗面露无赖之色,满不在乎地说道:“你是主子,我是奴仆,若老爷问起,我大可推说是受你逼迫才代你运送财物。我一介穷汉,光脚不怕穿鞋的,大不了换个东家继续做长工。而你呢?恐怕就要面临被休的境地,到时候鲍家颜面扫地,可就不好看了。”

    鲍氏万没想到连宗竟如此阴险卑鄙,一席话让她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她深知,这个无赖的确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而自己却不愿放弃现有的优渥生活。

    见鲍氏已被钳制,连宗更加肆无忌惮:“鲍太太,其实我一直对你心生爱慕。只要你肯与我春风一度,我保证守口如瓶,一如既往地帮你照顾娘家。”

    言罢,他猛然张开双臂,将鲍氏紧紧揽入怀中。此刻的鲍氏惊慌失措,欲奋力挣脱,奈何连宗身强力壮,她仅挣扎几下便力竭,只能任由连宗粗鲁地撕扯衣衫。

    鲍氏的妥协并未换来安宁,尝到甜头的连宗愈发嚣张,时常趁无人之际潜入鲍氏闺房。鲍氏深知把柄握于他人之手,只能忍气吞声,任凭悔恨的泪水无声滑落。

    起初,鲍氏尚存一丝理智与羞耻心,努力保持距离。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她在连宗这位年轻男子身上体验到了与年迈丈夫俞阙成截然不同的激情与欢愉。加之俞阙成常因公外出,鲍氏独守空闺,倍感孤寂,渐渐沉迷于这段禁忌的情事,甚至开始享受起这偷来的欢愉。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鲍氏与连宗的奸情终有一日会被揭露,届时后果不堪设想。

    这年隆冬,俞阙成携连宗下乡收租,途中造访佃户支秩家。巧的是,支秩与连宗有亲戚关系,眼见天色渐晚,便热情挽留两人留宿,并精心备下酒菜款待。

    几杯烈酒下肚,三人脸上皆泛起红晕,主仆间的拘束逐渐消融,话题也变得随意起来。俞阙成自诩略通相术,借着酒劲卖弄道:“依我所学,女子若在眉毛或耳根处长痣,乃是富贵之兆。”

    连宗接过话头,略显醉态地反驳:“依我看,女人若在腹部有痣,那才是真正的富贵命。”言罢,他似乎被酒精刺激得忘乎所以,竟洋洋自得地补充道:“我还真见过这样的女子,确实是个好命人。”

    连宗的话语犹如一盆冷水,瞬间浇醒了半醉的俞阙成。他心中暗自思忖:“这光棍何时与女子有了瓜葛?我那妻子腹部不正有颗痣么?莫非……”怀疑的种子在他的心底悄然生根,但他并未表露,反而故作豪爽地大笑:“原来你小子还有此等艳遇,真是令人意外。”

    连宗浑然不觉自身已身处险境,继续口无遮拦:“我说的就是你老婆,她腹部的痣便是富贵之兆,果然是好命之人。”

    一旁的支秩听得云里雾里,心中暗自纳闷:“这小子怎会知晓俞老爷夫人腹有痣?莫非他们……”他偷瞥俞阙成,只见其脸色时红时白,尽管表面仍强装镇定,笑声却显得颇为僵硬。

    支秩心中暗骂连宗愚蠢,竟敢口出狂言。

    那一夜,俞阙成思绪翻涌,彻夜难眠。

    次日,俞阙成找借口支开连宗外出办事。待其身影消失在视线之外,他迅速关上大门,一把拽过妻子,眼中满是怒火,厉声质问:“你这贱妇,我有何亏欠你,竟胆敢与连宗那狗东西暗通款曲!”

    鲍氏闻此言,惊恐至极,花容失色,但仍竭力维持镇静:“你这是在胡言乱语!”

    “他昨晚酒后失言,与他表弟交谈时被我无意间听到。他亲口说你腹部有痣,是富贵之命。”俞阙成一字一句,字字如针。

    鲍氏终究是涉世未深的女子,面对丈夫的逼问,防线顷刻崩溃,如实招供:“我……我是被他逼迫的。我暗中接济娘家,不慎被他发现并以此要挟。他说若我不从,便将此事告知于你。”

    “于是你便甘愿与他苟合?”俞阙成怒不可遏,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刀锋。

    “我是被逼无奈,一个弱女子怎能抵挡得住他?”鲍氏泪流满面,哀求道。

    “住口!贱人!”俞阙成怒吼,心中恨不能立即手刃这对奸夫淫妇。

    然而,《大明律》明确规定:“凡妻与人通奸,于奸所亲获奸夫奸妇,登时杀死者勿论。”这意味着,只有在捉奸在床的情况下,才能合法地将二人当场处决。

    俞阙成身为当地望族,深知此事一旦公开,不仅会给家族蒙上耻辱,自己也将成为乡邻茶余饭后的笑柄。他决定采取更为隐秘的方式,除掉奸夫连宗,以解心头之恨。

    俞阙成心思敏捷,迅速想出对策,他放缓语气,对鲍氏说道:“你这属于‘被逼失节’,按律可从轻处置。只要你依我之言行事,我便不休你,但你将永远失去正妻之位。”

    鲍氏闻此,如获新生,忙不迭地应承道:“一切都听老爷安排。”

    次日清晨,俞阙成照常带着连宗出门收租。他骑马在前,连宗徒步跟随。四蹄生风的马匹与气喘吁吁的连宗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竭力奔跑,却始终无法跟上。

    行至一座木桥边,俞阙成突然拍腿大喊:“糟了,账本忘带了!你赶紧回去取,动作要快,否则天黑前我们就回不了家了。”

    连宗身为农夫,不善骑马,只能遵命疾奔回去取账本。

    连宗一路狂奔,终于气喘吁吁地赶到木桥,只见俞阙成立于桥上,满脸忧虑,口中念叨着:“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连宗急忙上前询问:“老爷,出什么事了?”

    俞阙成愁眉不展,答道:“就在刚才等你的时候,我不慎将钱袋掉入河中,我水性不佳,无法自行打捞。”他目光转向疲惫不堪、汗水淋漓的连宗,接着说:“听闻你水性极好,这河水也不过一人深,你若能帮我把钱袋捞上来,我赏你一钱银子。”

    此刻正值隆冬时节,寒风如刀割般刺痛连宗裸露在外的手指。然而,一钱银子的诱惑让他咬牙决定下河。

    他褪去衣物,毫不犹豫地一头扎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河水冷得让人窒息,连宗在水底摸索了好一阵,终于触碰到那个沉甸甸的钱袋。

    连宗艰难地爬上岸,用布草草擦干身子,匆忙穿上衣物,但寒冷仍如附骨之疽,令他瑟瑟发抖。

    俞阙成从钱袋中取出一小块碎银递与连宗,脸上掠过一抹不易察觉的阴笑:“辛苦你了,拿着,我们还需继续赶路。”

    连宗仍紧跟在马后,几个时辰下来,他喉咙愈发疼痛干燥,鼻涕流淌不止,头晕目眩,双腿如灌铅般沉重。

    直至傍晚,一行人回到俞府,连宗已高烧不退。好心的俞阙成急召家中另一长工,火速请来大夫为其诊治。大夫诊断后表示,连宗只是过度劳累,加之在冰凉河水中浸泡,导致邪寒侵体,引发风寒,只需服用几剂草药,静养几日即可痊愈。

    连宗服下大夫所开草药后,俞阙成亲自提来几壶酒,端上两碟小菜,走进连宗居室,关怀备至:“今日你辛苦了,喝两杯暖酒舒缓一下,好好休息。”

    连宗对俞阙成的体贴关怀受宠若惊,尽管喉咙疼痛难耐,但碍于情面,仍与俞阙成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起来。

    然而,连宗全然不知,从被累得筋疲力尽,到被迫下河捞钱袋,这一切皆是俞阙成精心设计的阴谋,此刻,这阴险的计划已临近尾声。

    连宗本就头晕脑胀,几杯酒下肚,更是醉得不省人事,昏昏沉沉地陷入了梦乡。

    俞阙成轻轻拍了拍熟睡的连宗,见其毫无反应,便唤来鲍氏。二人合力剥去连宗衣物,将其五花大绑。紧接着,俞阙成挥起铁拳,狠狠地扇了连宗几个耳光。连宗瞬间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动弹不得,惊恐地瞪着眼前的俞阙成与鲍氏,心中顿时明了,但仍旧心存一丝侥幸,哑着嗓子问道:“老爷,这是……这是怎么了?”

    俞阙成冷哼一声,厉声道:“你与这贱人的腌臜事,以为能瞒得过我?今日便要了你的狗命!”连宗闻此,吓得连连求饶,俞阙成生怕动静过大惊扰家人,随手拿起一块破布塞入连宗口中。

    随后,他抽出一把尖刀,狠辣地刺入连宗肋下,鲜血立时喷溅而出。俞阙成早有准备,迅速将一盆热水倾泻在伤口之上。此举乃他研读《洗冤录》所学,旨在避免伤口出现血荫,即血液淤积形成的隐约印痕。连宗在痛苦挣扎中,因失血过多,不久便魂归黄泉。

    待血流殆尽,俞阙成与鲍氏一同清理地面血迹,为连宗穿戴整齐,将尸体扛至床铺,细心盖好被褥,一切恢复如常。处理完毕,俞阙成面色阴沉地对鲍氏警告道:“此事我已做得滴水不漏,本可将你们这对奸夫淫妇一并除去,念你可怜,姑且饶你一命。但你必须守口如瓶,否则我灭你全族!”

    鲍氏早已被俞阙成的狠辣手段吓得魂飞魄散,加之自己确有通奸之实,自知理亏,不敢有丝毫违拗。于是,俞阙成对外宣称连宗因病去世,通知其家人前来收殓尸首。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中落幕。

    连宗之父通过俞府家丁得知,其子确系感染风寒,病情严重,遂信以为真,唯有哀叹儿子命途多舛。连家人将连宗遗体运回家中,向亲朋邻里宣告噩耗。而连宗的表兄支秩听闻表弟竟因小小风寒便撒手人寰,心中甚是疑惑,忆起连宗酒后失言之事,不禁暗自揣测,是否是俞阙成因知晓奸情而蓄意报复,痛下杀手。

    支秩亲赴连家,对连宗遗体进行全面查验,终于在肋下部位发现一处致命伤口,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他将连宗醉酒之夜的言行、自己对俞阙成杀人心机的怀疑,以及连宗尸体上的证据,悉数告知连家人。

    连家人听闻真相,怒火中烧,立即委托一位秀才撰写状纸,一纸诉状递至河池县衙,状告俞阙成谋杀连宗。

    县令黄大人接案后,升堂审理。俞阙成在公堂之上矢口否认,坚称连宗确因风寒不治而亡,并指出支秩乃其佃户,拖欠二十担稻谷租赋未缴,如今极有可能是为逃避债务而恶意诬告。

    面对俞阙成的狡辩,支秩当庭陈述连宗醉后吐露实情、俞阙成得知奸情后心生杀机的经过,并指出连宗遗体肋下伤口便是俞阙成谋杀的铁证。

    县令当庭下令仵作即刻验尸。仵作细致入微地检查连宗遗体,而后向众人禀报:“尸体肋部确有一处伤口,其特征为干白,无血荫迹象。据《洗冤录》所载,若人在生时遭利器刺入,伤口处必有大量的血液喷涌,形成血荫。反之,若人死后遭刺,因血液循环已停,伤口便会呈现如今干白之状。据此判断,县令大人,此伤口显然是在连宗死后人为造成。”

    支秩闻仵作之言,愈发坚定立场,辩驳道:“大人,这伤口绝非我等所为。且连宗亲口对我说鲍氏腹部有痣,足证二人有奸情。如今显而易见,俞阙成正是因知悉奸情而报复杀人,事后又使用某种手段清除伤口血荫,企图掩盖罪行。”

    俞阙成闻此,勃然大怒:“大人,此刁民无端污蔑我夫人清誉,所谓连宗酒后失言纯属子虚乌有。难道仅凭他一面之词,就要我夫人于大庭广众之下袒露身体以自证清白吗?”

    黄县令静听双方陈词,胸中已有定夺,猛然一拍惊堂木,声色俱厉:“支秩,你这刁民好生大胆!这伤口岂非已清晰昭示连宗死因?即便通奸属实,按大明律法,他也罪有应得。你妄图攀咬他人,究竟意欲何为?”

    言罢,黄县令当庭宣布俞阙成无罪,认定连父与支秩诬告良民,各杖责三十。俞阙成闻判,感激涕零,立即俯身叩首,高颂:“县令大人,您洞察秋毫,断案如神,实乃河池百姓之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