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首交战褚卫向充,再叙言斥候情报
话说那姜维话音未落,一黑影闪入,迅疾如风……
向充手握环刀已出,斜过诸葛丞相而前,正要怒火冲天迎上那黑影!
只见姜维大手左手按住向充而说道:
“无需担心,稍安勿躁!”
向充看着姜维一瞬息间,收刀入鞘,退至诸葛亮身后。
右手挡住那黑影,呵斥道:
“丞相面前,不可如此莽撞无礼,快来拜见丞相、齐少!”
只见那黑影赶紧恭拜道:
“暗影卫褚卫,拜见诸葛丞相、伯约将军、齐少将军!”
闻声望去只见其人:
眉宇英气,脸容正肃,
膀宽腰细,英姿阔拔,
袭黑甲衣,别环首刀,
拳指茧凸,瞳目耳张!
正是褚卫,褚永戍,他常说:卫汉伐魏,镇守一方,永戍大汉!
诸葛亮自是点头颔首,示意对褚卫夸誉!齐少扫视一眼道:
“丞相封赏鹰扬将军,正得其名,鹰扬者,矫健雄姿,遨游天地间也!”
诸葛亮温良笑道:
“唔!…褚卫大才,鹰扬将军当配得上其才能!”
众皆以为然,褚卫自是再次恭拜道谢。
齐少转头又对姜维说道:
“伯约可谓是有识人之明、用人之魄也!褚卫如此大才,且又悄布暗影卫,伯约真可谓是暗中做的好大事啊!
汝这嘴严实的呦,丞相及我等皆被你瞒过!”
姜维自是低语笑道:
“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法!暗中组建暗影卫乃是不得已而为之!”
同时又拱拜道:
“还请丞相勿怪!……”
未及诸葛亮开口,月儿首先说道:
“伯约!……”
…………………
这里说明一下:
【情报、斥候、刺探!】
《三国志诸葛恪传》载:“复远遣斥候,观相径要,欲图寿春,权以为不可。”
《三国志孙韶传》载:“常以警疆场远斥候为务,先知动静而为之备,故鲜有负败。”
上面引文中的 “斥候”,就是从事侦察、刺探的专职情报人员,而在此起彼伏的三国战争中,有一个极其隐蔽的线索——情报战——若隐若现于史料里。情报工作虽无战火硝烟、刀光剑影,却同样惊心动魄。在波谲云诡的情报战中,诸葛亮、孙权等政治人物都曾被敌方的情报烟雾迷惑过。
公元227年,诸葛亮奉诏进驻汉中前线,此后四年连续出战、无岁不征:
公元228年诸葛亮两次北伐;第二年攻占武都、阴平;第三年抵御魏军入侵;第四年再次兵出祁山,在卤城大败魏军,后因粮尽退兵,于撤退途中射杀名将张合。
但令人费解的是,公元231年卤城大捷后,诸葛亮的北伐作战突然暂停,而且这一停便是两年。这两年对于蜀军而言是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因为曹魏方面的关中、陇西战区刚刚换帅,镇守关中的中军大将军曹真于公元231年病逝,魏帝紧急诏令司马懿由荆襄战区转赴西线救场。司马懿对于西线军情还不尽熟悉,将帅间也缺乏磨合。司马懿首次与诸葛亮交手即在卤城遭遇大败,蜀军此役则“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全军士气大振,本该是乘胜出击的有利时机。
更令人困惑的是,诸葛亮休兵的第二年(即公元233年),吴军兵分两路攻打曹魏境内的合肥新城和六安,已休整一年多的蜀汉军队这次也破天荒地没有出兵呼应。蜀、吴盟军伐魏,基本上是一个相约而动、协同作战的有机整体。通常,一方出兵讨伐,另一方即会采取相应行动,正如双方在盟书里约定的那样:“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
那么,在整体形势对蜀军有利的情况下,诸葛亮缘何始终按兵不动?面对东吴方面大举出击,诸葛亮怎么会袖手旁观?
对于这一反常现象,陈寿在《三国志刘放传》里明确交代了事情原委:“青龙初,孙权与诸葛亮连和,欲惧出为寇。边候得权书,放乃改易其辞,往往换其本文而傅合之,与征东将军满宠,若欲归化,封以示亮。亮腾与吴大将步止骘等,骘等以见权。权惧亮自疑,深自解说。”
原来,公元233年诸葛亮并不是没有出兵作战计划,而是早就与吴主孙权约好同时出兵,讨伐曹魏。但是问题出在情报上。
当时,曹魏方面的情报人员截获了一封孙权写给诸葛亮的密信,并迅速呈报给其机要重臣——中书监刘放。刘放见信后灵机一动,对信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更换了信中词句但仍保留了孙权的语气。经过一番改头换面,该信最终被伪造成一封孙权写给曹魏大将满宠的密信,而孙权致信的意图便是要归降曹魏。
魏方通过特殊渠道把这封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又把此信誊抄给东吴大将步骘。步骘时任东吴方面的骠骑将军,负责镇守吴蜀边境。他见信后大吃一惊,立即带着密信拜见孙权。孙权顿时百口莫辩。他总担心自己受到盟军怀疑,便竭力为自己辩解,但已于事无补。因为世人都知道诸葛亮行事谨慎,故而才决意按兵不动。
情报工作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既可提前瓦解敌方的作战计划,也能抵御千军万马,突破敌方城池,不战而胜。
公元208年,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乘势率军十万攻打合肥,持续攻城百日,加之当时阴雨连绵,城池摇摇欲坠。《三国志刘馥传》载:“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余日,时天连雨,城欲崩。”
当时曹操军中普遍受疾疫、伤痛困扰,哀鸿遍地。曹操抽不出更多兵力救援合肥,只好派将军张喜率一千骑兵前去解围。时任扬州刺史别驾的蒋济见援军人少,便献计向合肥派出三路信使告诉城中守军:将军张喜正率精兵四万前来驰援,救兵即将到达,请大家要坚持。
三路信使中,有一路杀入城中,另外两路被吴军俘获。合肥守军闻讯士气大振。孙权听说曹操派数万精兵来救,心生畏惧,随即焚烧攻城器械,迅速撤军。合肥因此得以保全。
公元215年,刘备占蜀后拒不向东吴归还荆州,孙权派鲁肃、吕蒙等夺占荆州南部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长沙、桂阳二郡望风而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誓死守城,坚决不降。吕蒙没有立即组织强攻,而派郝普的故交邓玄之进城送信。
当时,刘备已率军从成都赶到公安,关羽军团则已到达益阳。援军近在眼前,但是郝普被困城中,对此一无所知。邓玄之进城后也没有以实情相告,而是对郝普说:现在您的主公刘备还在汉中,已被夏侯渊的军队围困。关羽在南郡,孙权已率军将其包围。他们现在自救尚且困难,哪里还有功夫来救零陵?城下吴军士气正盛,等到城破之后,一切就晚了。
郝普听了心生胆怯,便同意随他出城去见吕蒙。结果他一出城,吴军蜂拥而入,夺占城门。吕蒙在城外见到郝普出城,拍手大笑。郝普这才知道自己上当,顿时惭愧不已。
吴主孙权前期知人善任、弘毅阔大,到后期则变得多疑而昏聩,其前后变化历来令人困惑不解。陈寿在《三国志》里也评价他说:“(孙权)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
对于孙权的前后变化,有一个重要事件不得不提。这就涉及到当年的一桩间谍案。
《裴注三国志》记载了北方青年才俊隐蕃卧底东吴的全过程,其情节惊险曲折,堪称三国时期的“无间道”。
隐蕃是青州人,公元230年,魏明帝曹叡见他一表人才、能言善辩,便授意他潜入东吴,想方设法争取担任吴方廷尉,然后利用职权陷害东吴大臣,挑起吴方内乱。
隐蕃潜入东吴后,由于没有机会见到孙权,便给他写了一封长信。他在信中说:我今年二十二岁,放弃在魏国的荣华富贵,辗转来到江东,想归命于有道之君。但是入吴后,我始终没有像其他降者那样受到您的接见。我的很多善策良计无法得以展现,因此时常郁闷,一日三叹,担心自己被埋没,终生碌碌无为。现在我冒昧上书恳请您能接见。
孙权被他的言辞打动,于是接见了他。见面后,隐蕃先是从容回答孙权提问,继而深入分析当时的局势,见解独到、侃侃而谈。孙权被他的风采打动,任命他为廷尉监。廷尉监为廷尉的属官,负责逮捕、审理诸事。
隐蕃就任后,凭其出众才华很快引起了东吴各界的关注,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等均赞他有王佐之才。很多高官贵人对他倾心敬重,纷纷和他接近。隐蕃迅速成为政坛上的红人,府前时常车马云集,宾客盈门。
到了第二年,孙权为了重创曹魏,授意大将孙布向魏方扬州刺史王凌致信,表示有意归降,诱其出兵来迎,继而试图以重兵伏击。隐蕃得知这一情报后,见情势危急,便断然采取行动警示王凌,其身份因此被暴露,后在逃亡途中被俘获。
隐蕃案发后,东吴方面天庭震怒、朝野惶恐。孙权大肆追责,一大批官员受到牵连,左将军朱据被罢官,廷尉郝普受严厉斥责,后畏罪自杀……
其实,隐蕃最后仓促行事并没有给吴军的诈降计划带来什么实际损失。因为曹魏方面的大将满宠已识破其诈降阴谋,始终没有派兵给王凌。王凌只是派一位督将率步骑七百人深入吴境接应孙布,这支军队并没有收到隐蕃的警示,而是如期到达约定地点,随即遭到伏击,死伤过半。
隐蕃卧底东吴的致命之处,是他在最后时刻对于东吴君臣的离间与挑拨。当时孙权亲自审问,让他招出同党。隐蕃则凛然作答:“丈夫图事,岂有无伴?烈士死,不足相牵耳。”
隐蕃这番话极大地刺激了孙权。因为东吴集团自江东起事以来,先后接纳了大批北方人士,而隐蕃此话则明确无误地告诉孙权,你身边还有我的战友,至于他们是谁,担任什么官职,在江东又策反了哪些人,我不告诉你……
由于隐蕃誓死不招,此后东吴百官人人自危,孙权也变得更加多疑,对谁都不敢信任。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曾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中便直接涉及到情报工作,而到了战乱频发的三国时期,情报战更是无处不在。虽然由于情报系统高度隐蔽,史书对此记载简略,但只要深入探析,当时的情报工作并非完全无迹可寻,而把这些情报线索关联起来,则能够更加清晰地厘定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搞清情报、斥候、刺探之重要性!】
【斥候】
“斥候”在古代是军队中的一个兵种,专门负责探查敌情,作用和现代的侦察兵相似。斥候这个兵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运用则是在汉朝,西汉时期和匈奴作战频繁,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斥候的作用非常突出。斥候不仅要求骑术高超,为人机警,还要善于从蛛丝马迹中探查敌情,因此一般充当斥候的都是军中最精锐的士兵。
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频繁,各种战事各种情况都随时可以发生,这个时候,就有着兵法的诞生了,也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打赢战争,以少胜多。随之对应的,也就出现了新的兵种,斥候。专门探查敌方动向,回报前线战争情况的兵种。
它主要是指侦察或与之相关的人或物意思。“斥候”作为动词,是侦察、候望的意思,“候”就是视、望,远观、远看、远望。作为名词主要两种:一是指侦察、候望的人,如哨兵;二是指用于侦察的设施:如用以了望敌情的土堡,大船上用以了望的小屋,这些都称斥候。
“斥候”也作“斥堠”,堠是古代记里程的土堆。五里一个堠,十里两个堠。古籍中的“斥候”的意思主要是上面两种。
比如《汉书贾谊传》中这段话:“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意思是说:现在西部边境上,即使爵位很高的人也不易免除兵役,成年人都因为战备而得不到休息,哨兵了望烽火不得安睡,将官都披戴着铠甲睡觉。所以我说这是一方得了病啊。这里的“斥候”就是哨兵。
【间谍】
间谍和妓…女,是最古老的两种职业。
【对,你没看错!】
在辞海中,间谍是这样被定义的:
亦称“细作”。潜入敌地,刺探情况,伺机返报的人。
《史记·李牧列传》:“谨烽火,多间谍。”
今指由异国情报机关派遣或指使,窃取、刺探、传送机密情报,或进行颠覆、破坏的活动人员。
【这个职业,感觉古代好神秘,现在好低俗怎么回事!?】
且看下文那月儿何事!